"伏虎和尚"廣欽:猴子獻果,猛虎為其看門,不食五穀到圓寂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日常生活中常見關於佛家、道家、巫魔等內容的說法,因為這些領域讓人覺得非常神秘,是普通人很難抵達的高大上境界。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而中國人的信仰比較複雜,其中信仰佛教的人不勝枚數,不過大多數人都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到寺廟求佛,平時在家裡燒香拜佛,少數人直接走入寺廟長期吃齋唸佛。

修行到一定程度後會成為得道高僧,修行到位的高僧會在圓寂火化後凝結舍利子。歷史上的僧人苦苦修行,但真正修煉成功的人並不多,今天的故事主角廣欽老和尚就是其中一位。

皈依佛門的僧人們

眾妙之門,玄之又玄。不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儒教都很玄妙,門裡門外是兩個世界,當我們進入寺廟之後,會發現佛教要求弟子止語,而且普通的拜訪者也要謹言慎行。

皈依佛門的人更強調靜心,有些人是因為從小體弱多病被家人送到寺廟調養,有些人因為看破紅塵躲到寺廟了斷塵緣,有些人是因為得了重病而有求於佛珠,有些人因為喜歡清淨而恬淡修行。

成為佛教信徒的人在遠離人煙的地方耕作唸經,正式入門還需要舉行剃度等儀式,並不是誰都有資格皈依佛門,需要法師和家人的雙重同意。

不過有些人也是揹著家人皈依,來一個先斬後奏,近年來不乏高學歷人才進入僧人隊伍,比如龍泉寺中就有很多位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佛門之人講究吃素,而且倡導放生,在修行的過程中吃苦耐勞,不斷通過各種方式磨練自己的心智。小和尚比較可愛調皮,老和尚多會重新變成小孩,因為內心清淨而特別慈祥。

去過寺廟的人一定見過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和尚,他們非常受小和尚尊重,常常在閒暇時間坐在寺廟臺階上曬太陽,素淡的衣服和裹緊的綁腿昭示著他們簡單而約束的一生。

中國著名的老和尚

和尚即為有一定修為的僧人,作為出家人與普通的在家人相對,他們的髮型、衣著和飲食習慣等都有別於普通人,當然和尚一般指出家的男士,女士另稱尼姑。

"和"寓意大一統,"尚"寓意高級,所以和尚是精神上層的存在,如果修行的功力高且收了一些徒弟,就是我們說的法師或者大和尚。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飲譽華夏的高僧越來越多,他們的名字如恆星一般閃耀。中國最著名的大和尚要數玄奘,因為《西遊記》的推廣而老少皆知。

唐太宗令玄奘去印度取經,他一路風塵歷經多年重回長安,在《西遊記》中更是誇張地和幾個徒兒一起斬妖除魔,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說法應該很貼切,魯迅先生盛讚玄奘是"中國的脊樑"。

虛雲禪師是近代比較著名的和尚,他於1959年去世時壽滿120歲,一生依靠禪杖、蓑笠和鍾遊歷天下,最後被推舉為中國佛教協會的名譽會長,從19歲入戒開始修行達100年,獲得了禪宗泰斗的美譽。

弘一法師也在佛界名聲大震,這位大和尚還是中國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書法家和戲劇開拓者,"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送別歌》就是他創作的,趙樸初評價他"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細心揣摩,我們會發現這些大和尚的一生某個階段突然頓悟,從那時起進入超凡而純粹的境地,廣欽大和尚的頓悟來得更是神奇。

神奇高僧話廣欽

廣欽老和尚和近現代人也有交集,據說他1986年去世之前還高聲誦讀佛法,圓寂之前已經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他本來是福建惠安黃姓家庭的孩子,因為家庭貧困被賣,養父母不幸去世後,年幼的他感嘆世事無常,於是在泉州承天寺出家,最初出家時也曾和老和尚發生衝突,不願意做又重又苦的事情。

中間有一段時間廣欽離開寺廟外出打工,後來因為預測準確而被人勸說入廟修行,重回寺廟的廣欽看破了一切。

廣欽決心進一步修行,選擇泉州郊外的山洞坐禪,十多斤乾糧很快就吃完,他就以野果充飢,和猴子吃同樣的食物,猴子們發現後就常常把野果子送到他的洞口,從此他再也沒有吃過五穀。

山洞附近也有老虎出沒,有一天一個老虎和廣欽對峙,廣欽於是對著老虎說了一番勸誡的話,老虎最後大叫一聲就離開了,以後人們常見幾只老虎蹲在廣欽和尚的洞口,人們稱他為"伏虎和尚"。

廣欽常常自我反思,有一次起床晚了,導致大家吃飯晚了,他就進行了自我懲罰,後來他犯了一次大錯誤,就決定今後不再躺著睡覺,而是坐著參禪。

坐在洞裡的廣欽和尚一度沒有了呼吸和脈搏,弘一大師親自到洞中彈醒了廣欽,不禁驚歎他的入定之深。


修煉的最高境界

禪定是和尚修行的最高境界,已經完全排除雜念專心修行,即所謂身體、精神和心靈三合一,以此調整身心和淨化心靈,從有我、無我走向忘我,忘掉自己的存在是異常難得的大境界。

大和尚終其一生為了到達超越的境界,超越、禪定才能不動凡心,不動凡心反而會大放光芒。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因為塵緣未斷很難達到那樣的境界,我們依然會在喜悅、悲傷、憤怒、平靜等各種情緒中來回奔波,而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盡全力剋制自己,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能放平心態。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不論是否參禪入道,我們都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力為他人做更多好事,只要我們像廣欽老和尚一樣秉持一顆善良的心,那麼我們也都是生活中的小活佛。

文/朱竟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