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而生,為時代而生” 研究生入學要上好這堂“大課”

“第一是為民族而生,第二是為時代而生;為民族而生就是在民族積貧積弱的時候十分需要培養一批,既有遠見卓識又有紮實功底的現代人才,那時叫救國人才;所謂為時代而生,就是響應中央號召,從黃浦江畔到了渭河之濱,我們完成新的國家的戰略佈局和調整的任務。”這是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在陝西省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大講堂第十一講中對新入學研究生的勉勵。民族與時代的鏗鏘表達,將賦予新一代青年學子新的歷史使命與時代期許。

這場活動是由陝西省教育廳、陝西省學位委員會舉辦“陝西省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大講堂”第十一講。旨在有效推進“雙一流”建設、促進全省研究生教育內涵發展。這場報告面向全省新入學的研究生開放,主會場設在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各個高校研究生培養單位設立了分會場;兩場報告,將近4個小時的講述,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以西遷精神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管曉宏教授以撰寫英文科技論文與學術報告摘要為主題,兩個主題各有側重,但卻站在兩個十分重要的高度,為新入學的研究生指明瞭方向,明確了求學的精神與方法。

張邁曾書記用西安交大經常砥礪學子的“三個一等”鞭策新入學的研究生:一是,欲求學,必須要做一等學問,二是,欲成事業,當為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三個一等”既是西安交大辦學歷程中追尋的至高要求,同時這樣的要求也成就了西安交大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中做出的偉大成就和重大貢獻。那麼學子想要達到這三個一等,還需要精神的加持才能如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砥礪品行”。做字先做人,做一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這就是一切學問的基礎。這句話是西安交通大學到今天為止,立校必須要堅持的思想,也是辦學的標準,做學問的關鍵是學生的品行,這對一個大學的思想文化建設和精神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學問需要精神的支撐,張邁曾書記在講課中說道:“交大西遷以及西遷後的辦學歷史就是學校與黨和國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西遷人的主體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理應在新時代繼續弘揚傳承好西遷精神”。

同時他希望入學的研究生,把讀書學習作為終身習慣,高揚“四面旗幟”,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創造永遠不要言少,學習永遠不要言老”,走出一條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正確道路。

在現場聆聽報告的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碩0010班張若琳同學談到:“今天的兩場報告從精神和科研方面給予我們力量,我希望自己在學成之後投身到建設西部的洪流之中,努力做好新時代的西遷新傳人。”

在張邁曾書記的精彩報告後,緊接著又有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西安交通大學管曉宏教授臨時決定以全程英文開始了自己的講述。臺下的新入學研究生各個豎起了耳朵,全神貫注,投入到管曉宏教授以撰寫英文科技論文與學術報告摘要為主題的精彩報告中。

管曉宏教授談到,一篇完整的科技論文包含標題、摘要、引言、題目模型與描寫、方法論述、利用成果、實驗或驗證、結論、致謝及參考文獻等方面,同時他還對撰寫科技論文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他表示,希望大家在科研之路上保持一顆謙虛的心,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一定可以使得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得到提升。

在有關學術引用問題的講述中,管曉宏教授特別提到,科學研究中的嚴謹與誠信問題,也是今後每一個研究生在科技論文撰寫和各類實驗研究中的根本遵循。任何他人的成果和實驗數據必須嚴格按引用的要求標出,不可模糊定義。對現場的同學包括屏幕前觀看直播的入校研究生今後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標準。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佈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石。“陝西省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大講堂”是陝西省研究生教育在進入新時代、面臨新機遇,為迎接新挑戰,由省學位委員會和省教育廳面向省內研究生培養單位搭建的一個高層次學習平臺。從2018年開始舉辦,目前已舉辦10期,共邀請25位包括數名院士在內的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主講,內容包括解讀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重大政策和前沿理論、分享最新成果和典型經驗做法,起到了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啟迪思路、登高遠望的作用,為我省適應新時代要求,加快研究生教育和學科建設改革發展步伐奠定了思想基礎,得到了大家普遍認可和好評。

本期大講堂是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省學位委員會利用“陝西省研究生教育和學科建設大講堂”這個平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送給在陝就讀研究生的一份十分珍貴的“大禮包”。

採寫:陝西教育報刊社記者 胡晉瑜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