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象看本質,那400多億究竟是怎麼回事

最近有件事刷屏了,年財政收入不足十個億的縣竟然負債竟然高達400個億,並且絕大部分融資成本超過10%。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現在GDP在一些人的考核KPI中佔很大成分,畢竟有的人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GDP增長靠的是投資、消費、淨出口。

消費由大多數民眾的儲蓄多少決定:

這裡要說一點,如果兩個國家的國民財富量相同,但一個國家貧富差距大,另一個國家貧富差距小,那麼貧富差距小的國家消費一定大於貧富差距大的國家。消費嗎,無非是去購買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商品,或者醫療以及其他娛樂活動。這些東西都是存在邊際遞減效應,一個人的財富越多,消費所佔其總財富量的比值越小,所以在財富儲備相同的情況下,貧富差距大的國家消費一定小於貧富差距小的國家。

淨出口的多少由比較優勢決定。

投資多少由剩餘儲蓄決定。

從上面的陳述可以知道,消費和淨出口都不好調控,對一些人來說投資就是他們為拉動經濟增長最好的選擇。


根據國標,我國將經濟行業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產業:農、林、漁、畜牧、及輔助性活動;

第二產業:採礦、製造、建築;

第三產業:公共事業(水、電、燃氣等)、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和餐飲、信息傳輸……等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國家統計局官網下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查看。


第一產業的多少由資源稟賦和生產力(生產化肥的能力)決定;

第二產業中的採礦主要由資源稟賦決定、製造主要由技術水平和綜合成本(稅收、原材料價格、運輸、人工)決定;建築業要分開來看,民用住房由人口、社會財富、貨幣政策、經濟形勢決定,公共基礎設施由官方部門投資意願決定。

第三產業大多對應的是消費,所以第三產業由民眾財富(貨幣財富,不包括房產價值)決定。

從上面的陳述可以知道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是一些人最容易掌握,用來拉動GDP增長的手段。同樣的事即可以產生好的影響,也可以產生壞的影響,拿獨山縣來說通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拉動GDP的影響極其惡劣。


誰受益,誰受損?這是一個值得深挖的問題。


首先一些人肯定是獲利多一方,也許得到政治資本,也許撈錢;其次人民企業家也能通過接收工程獲利;還有一個角色的獲利“資本”更不容小覷。獨山縣欠了400多億,絕大部分融資成本超過了10%,普通人做投資什麼能一年穩賺超過10%?最後一個獲利的角色是“掮客”,他們在中間保媒拉縴,促成項目的決策、融資、建造等各個環節。


最先承擔損失的就是土地房屋被徵收,並且沒有獲得應有補償的人,他們從有產者變成無產者。他們在失去了土地和房屋之後生活成本急劇增加,但受學歷所限只能從事低貨幣收入的工作,苦不堪言。

第二個受損失的角色是當地居民,地方政府欠債太多,必然有提高財政收入的需求。經濟發展起來,稅收難以增加,那就只能在土地上打主意。抬高土地價格最終的結果就是推升房價,當地定居的百姓購房、租房成本上升。

第三個受損的是全體納稅人,如果一家企業年收入只有十億(如果去除各項成本,淨收入更少),那麼有誰會敢借給這家企業四百億。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買賣沒人幹,那些金融資本之所以敢借錢給小縣城還不是覺得最後國家會兜底,最後還是花的納稅人的錢。四百多億啊,這筆錢花在科研支出和扶貧不好嗎?


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增長都很常見。但這種手段要起到好的效果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客觀環境。比較優勢決定經濟特色,做決策需要考慮客觀環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沒有人會蠢到在沙漠中建水庫。


《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天行健”的意思就是天道(萬事萬物)的運行自有規律,不是誰能強行改變的;“君子自強不息”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順應天道達到自己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聰明人要順勢而為。經濟發展自有規律,順勢而為的道理獨山縣的決策者不可能不懂。


從獨山縣的決策者不考慮實際情況大興土木可以看到地方各級監管的缺失,千里求官只為財,古今不變。有的決策是好心辦壞事,400多億完全就是沒安好心,可以想象的到有不少人在這裡面賺得盆滿缽滿吧。


更值得深究的是這400多億有多少是花在建設上,又有多少去向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