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列車廣播員:聲音裡的時代變遷

新華社南寧10月8日電(記者徐海濤、陳一帆)國慶黃金週期間,各地迎來旅遊、探親等出行客流高峰,一趟趟列車奔馳在祖國大地。車廂裡,不時響起的列車廣播,成為旅途的溫馨陪伴,這聲音的背後有著時代的變遷。

“我1974年擔任列車廣播員時,南寧至北京,往返需要6天,那時車速相對慢,列車廣播節目特別受歡迎。”今年70歲的劉燕瓊對早年工作場景記憶猶新,一臺灰白色的唱片廣播機,一沓厚厚的自制剪報以及一個裹著紅布的有線話筒,是車廂“迷你”廣播室的必備。

“雖然工作空間不大,但是我們傳遞的內容卻包羅萬象。”劉燕瓊說,除乘車信息、安全事項等內容外,很多廣播節目由廣播員自編自排。為豐富旅客的旅途時光,廣播員利用休息時間,廣泛蒐集新聞資訊、曲藝相聲、生活小貼士等素材,分門別類做好編排,並反覆練習。

從20世紀90年代起擔任列車廣播員的饒立嘉出身鐵路家庭,她說,當時新型內燃機車逐步取代舊式火車,不僅車速提升,車內各項設施也得到改善。

列車更新換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不同時期,列車廣播內容變化大,比如外出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沿途美景、美食介紹就更加豐富。”在饒立嘉家中的書櫃裡,自制剪報已堆了10本。在她看來,車廂裡播報內容的變化和車廂外日新月異的城鄉風貌,都是時代發展的生動註腳。

進入新世紀,鐵路線更趨繁忙。在技術更新換代中,空調列車逐漸普及,廣播設備由磁帶機變成CD機,自制剪報逐漸退出舞臺,一些內容較多、時間較長的廣播節目由廣播員提前錄製,上車後再按時播放。

徐卓輝在2000年至2006年間擔任列車廣播員,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男性列車廣播員之一。他說,隨著音樂手機、MP3等電子產品出現,旅客的娛樂休閒方式有了更多選擇,但列車廣播服務依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如,遇到旅客突發疾病,我們要馬上通過廣播尋找列車上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開展救治。”徐卓輝說,為方便殘疾旅客,部分列車還壓縮廣播室面積,騰出一個專門供殘疾旅客使用的空間。每到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列車工作人員還會策劃節目和活動,給旅客送上節日祝福。

進入高鐵時代,一條條鐵路線不斷開通,中國高鐵路網越織越密。與此同時,列車廣播方式也在不斷調整,“無干擾”旅途播報服務廣泛鋪開。2019年4月起,在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擔當值乘任務的動車上,一個女孩成為旅客“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個女孩叫李牧洵,是一名“90後”鐵路職工。“現在許多動車、高鐵不再設置廣播員崗位,城市簡介、到站信息、安全提示等列車廣播都是我提前錄製的,由乘務員負責播放。”李牧洵說,列車廣播方式和內容不斷調整,核心一直是為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在不同的時空,一代又一代列車廣播員用聲音溫暖廣大旅客,他們的聲音也為時代留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