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洩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 張愛玲(1975年)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張愛玲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一生創作了多部優秀小說,多是寫悲涼的愛情故事。《小團圓》是張愛玲在197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鑑於政治、忌憚胡蘭成憑此書再掀波浪等原因,張愛玲一度想要銷燬,後來,繼承人爭取了讀者的意見,在2009年將此書面世。

《小團圓》講述了女主角九莉從小的家庭生活,和成年後與有婦之夫邵之雍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這是一部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而邵之雍就是胡蘭成,書中其他人物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原型。

張愛玲在《小團圓》裡講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人,父母、姑姑、弟弟、繼母、炎櫻、蘇青、胡蘭成、桑弧等,有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親情)、友情和愛情。張愛玲寫本書的時候已經55歲了,所以,對前半生經歷的看法和感受也大不相同。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張愛玲在年輕的時候對母親黃逸梵既愛又恨,但恨意大於愛,所以連母親臨終前想要見她一面都沒實現。張愛玲去世前將27萬美金的遺產和所有小說版權都給了友人宋淇夫婦,她自己的親弟弟卻貧窮困頓而死。

“你若瞭解過去的我,定會原諒現在的我。”

那麼,張愛玲從小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她對親情又為何這麼冷漠和疏離呢?我們可以從她的書中尋找到她的人生軌跡: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張愛玲從小生活在一個沒落貴族之家,她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清末重臣李鴻章,她的祖父是著名“清流派”官員張佩綸,到了張愛玲的父母這一代,雖然當年的榮耀不再,但豐厚的家產仍在。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嫁給門當戶對的世家公子張志沂後,生下了一對兒女,張愛玲和張子靜。但滿腦子新潮思想的黃逸梵,忍受不了張志沂的封建守舊,再加上他抽大煙,賭錢,在外養姨奶奶等種種惡習,黃逸梵忍無可忍之下和小姑子離家出走,遠渡重洋,那年張愛玲4歲。

當張愛玲8歲的時候,黃逸梵回國。這一段時期,這位思想新潮打扮時髦的母親,教張愛玲畫畫、彈鋼琴、學英文,培養了張愛玲欣賞美的能力,以及對西式教育的好奇和嚮往。但這段溫馨美好的時光並不長,在她10歲的時候,父親母親正式離婚。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張愛玲從小因為伯父沒有子女,口頭上過繼給伯父,所以稱呼自己生父生母為二叔、二嬸,又稱伯父母為大爺大媽,而不叫爸爸媽媽。

離婚後,張愛玲的父親很快又娶了繼室孫用蕃,據張愛玲書中所說,這位繼母對他們姐弟倆很是忌憚,因為自己不能生育,對前妻生的子女更壞,動不動就慫恿張愛玲的父親毒打他們姐弟兩人。

一次,張愛玲去她母親和三姑那裡住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後,她的繼母問她為何不和家裡打招呼,打了她一耳光,還反咬她還手打人,父親又氣得打了她一頓,被趕到舊房子住。

張愛玲大病一場,對灰暗的家庭生活徹底失望,趁僕人看管鬆懈之際,她偷跑出來,去找母親和三姑。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黃逸梵開始給她安排出國留學的事宜,因為沒有收入,戰爭年代物價飛漲,只好拿出自己的古董珠寶變賣度日。每當張愛玲開口要母親要錢,黃逸梵就會抱怨“這個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這讓生性敏感的張愛玲非常難堪,有了“長大後一定要掙錢還給母親”的想法。

後來因為戰爭原因,張愛玲沒去成英國,轉去了香港的貴族教會學校讀書。

張愛玲在教會學校生活拮据,總是穿繼母從孃家帶來的舊衣服,領口都起了毛,永遠穿不完。而別的女孩都是光鮮亮麗,穿著時髦的衣服,這讓愛美的張愛玲自卑難堪,心生怨恨。

有一年她的老師給了她八百元獎學金,張愛玲忍不了興奮的心情,趕快到母親居住的地方告訴她,誰知被母親懷疑她和老師有不正當關係,當天晚上就把那800元輸進了牌桌,生活困頓的張愛玲對母親極度生氣和不滿。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成年後,張愛玲用寫小說掙來的錢維持家用,她下定決心要還清這些年母親花在她身上的錢,姑姑告訴她,二兩黃金就夠了。於是,等黃逸梵回國的時候,張愛玲迫不及待地把黃金遞過去,令她沒想到的是,黃逸梵傷心欲絕,“我不要,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虎毒不食兒’噯!”但張愛玲看到痛哭的母親,內心沒有一點感覺,等母親哭完,她就靜靜地離開了。

黃逸梵年華老去,回國時帶回了17件行李,本想著回國安度晚年,可和女兒、小姑子關係降至冰點,已沒有她住的地方,無奈之下再次出國,最終客死他鄉。臨終前寫信請求見女兒一面,但張愛玲一是因為自己經濟條件拮据,負擔不起長途的旅費。二是以為母親並不是真的要見她,而是缺錢用,於是寄過去了100美元。

幾周後,黃逸梵去世,給張愛玲寄來了一箱古董,裡面還有張愛玲小時候的照片,她就是整天提著裝著父輩留下的財產和對女兒的思念的箱子,行走了多個國家。而張愛玲也憑藉這些古董度過了很困頓的時光。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張愛玲人到老年,才醒悟到了母親對她的愛,和對她的付出,自己對於母親遠遠沒有母親對自己的愛深。她老年在《小團圓》中回憶母親和她的點點滴滴:

年輕時,她的作品曾改編成電影,邀母親和姑姑去電影院看,她和姑姑都覺得沒什麼意思,母親卻很滿意,“她也變得跟一般父母一樣,對子女的成就很容易滿足。”

黃逸梵對女兒的小說只有一個批評:“沒有經驗,只靠幻想是不行的。”

張愛玲喜歡獨居,不愛社交,母親常常勸她打開心扉:“我看你也還不是那十分醜怪的樣子,我只要你答應我一件事,不要把你自己關起來。”

一次,黃逸梵向小姑子講在印度的事,看到張愛玲並不在聽,生氣起來,草草結束道:“我講的這些事你們也沒有興趣。”又一次,黃逸梵講昨晚的夢,還提到了女兒,張愛玲嚇了一跳,自己怎麼鑽進了母親的夢裡,如入禁地。

張愛玲《小團圓》:生性涼薄,用二兩黃金還母親為她花的錢

可見,黃逸梵對待張愛玲並不是不在乎,也有所付出,不過她天性自由,沒辦法留下來做賢妻良母,在張愛玲最需要關懷的時候缺了席。

而張愛玲想用錢還清母親對自己的付出,大有斷絕母女關係的意思,使得黃逸梵最終傷心的離開了故土,孤獨地死在異國。多年後,張愛玲重複了母親死亡的情形,同樣孤獨地死在異國他鄉。這一生的華麗與悲涼,最終落下了帷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