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你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何正確理解嗎?

你知道緣木求魚、杯水車薪、揠苗助長這些成語都出自哪裡嗎?

你能說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當下如何解釋嗎?

你還記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文言文怎麼背誦嗎?

如果你不停的地搖頭,那就說明你真的應該讀書了,而且要讀“大書”,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厚度,要不在別人侃侃而談時,你只能支支吾吾,邁不進別人的圈子。

但相應的年齡階段該讀哪些書你知道嗎?

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建議:

[公益紅娘公眾號:兵家園]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

30歲以前你正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積極的入仕,當然要學儒家,“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

40歲開始學道家,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逍遙一些。

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01

為什麼學習國學經典很重要?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過:我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全靠孟子。

這是為何?

他曾解釋道:讀《孟子》使我終生受益。《孟子》裡很多儒家哲學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觀和為人處世的態度,對於社會結構、物理結構的認識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遠比父親那個時候教我微積分要有用得多。”

楊振寧是物理學界的權威,他做人處事卻不靠物理學,不靠數學,不靠化學,而是靠國學。

可見國學不只是書本上呆板的文字,更是可以帶給人力量的動力。

國學不昂貴,但很奢侈。

沒有長時間的學習,是不會體會到樂趣的。

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美國記者勞特斯曾經問李嘉誠先生:你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

是勤勞?是比別人聰明?還是比別人更會溝通?

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氣概是什麼?它一個人由內而外展現出的強有力的精神面貌。

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李嘉誠先生感嘆: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

國學很抽象也很可貴,就看你有沒有把它融入到血液裡面。

教育學家朱永新教授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往往始於傳統經典的滋養。人們習慣將國學經典比喻為母乳。母乳的價值在於不可替代。

即便現在,馬雲走到哪,一本《道德經》也會隨身攜帶。他說自己重複看的書有3本,其中兩本就是國學經典《論語》和《道德經》。

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但對於經典作品,由於我們略知一二,自認為自己很有學識,想當然的脫口而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六十而耳順”,但捫心自問,又有多少人從頭到尾認真地讀過《孟子》《論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