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时候不想从众,却难以抗拒深深的恐惧感

所罗门·阿希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线段实验,向世人展示了人的想法是多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并成为了心理学教科书上绝对不能落下的著名学者。

线段实验的内容大致如下。

阿希招募了一批实验的被试人员,在这其中阿希安排几个工作人员在其中,混入其中的工作人员和真的被试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男子,而且,这些年轻人在参加这个实验之前从来都没有见过面。真被试者和工作人员围坐在实验室的桌子周围之后,研究人员进去了观察室内,实验开始。

研究人员先给被试者们先给被试人员看了第一张卡片,卡片上画着一条直线。展示完第一张卡片之后,研究人员把第一张卡片收了起来,之后,又拿出了第二张卡片。第二张卡片上画着长度不相同的三条直线,研究人员让他们依次大声地说出这三条直线中哪一条直线的长度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相同。

心理学:有时候不想从众,却难以抗拒深深的恐惧感


在前几次的实验中,混入其中的工作人员和真的被试人员都轻易地说出了正确答案。但是,在正确答案是第二条线的情况下,如果工作人员都说是第三条线,那么,真的被试者会做什么样的回答呢?如果被试者和工作人员一样选择错误答案,那么,他就屈服于集体的从众压力的人;如果被试者说出了正确答案,那么,他就属于排除了从众压力,遵从事实的人。

在123名被试者中,有大约67%的被试排除了集体的压力,说出了正确答案。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自己要说出正确答案的事实,感到非常恐惧。

而且,大约有33%的被试者在苦恼之后,终于屈服于集体的压力,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从众是本能。我们都有着看到别人的行为之后,调整个人行为的本能。如果没有这种本能,就不会有人类共同体,也不会有文化。

“我也用一下别人制作的工具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欲求,所有新发现才会那么容易得到传播;如果没有从众本能,那么,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将失去意义。也就是说,从众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性。

心理学:有时候不想从众,却难以抗拒深深的恐惧感


多亏了从众本能,我们才可以轻松学习到别人经过失败之后获取的经验;也正是因为有了从众本能,我们才能减少犯错误的概率。而在这些被避免的错误当中,有的可能就是威胁生命的致命错误。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善于从众的祖先们的子孙,而那些不懂得从众的先人们早已在进化的过程中被淘汰。

但是,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两面性。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从众效应就是完全积极有益的,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仍然需要拿出坚决的态度去战胜从众的本能。例如,但凡成功的人,普遍都有股特立独行的气质,当别人对电脑的潜在价值做出保守评价时,那些仍然坚持钻研电脑的技术人员引领了今日的IT革命。也就是说,从众本能对于人类所起的作用虽毋庸置疑,但懂得什么时候从众,什么时候坚持个人观点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胜者。

心理学:有时候不想从众,却难以抗拒深深的恐惧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