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随意抬手,14岁少年纵身一跃,到底谁的勇敢与脆弱?

武汉市江夏区一中初中部九年级的男学生,因为当天下午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少年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忐忑紧张地望向他快步走来的妈妈,妈妈上来二话不说就是一个巴掌,可能是不解气接着又是一个巴掌,掐住少年脖子推向柱子,把一旁其他的学生还有在场老师都吓到了。


母亲的随意抬手,14岁少年纵身一跃,到底谁的勇敢与脆弱?

整个过程中,比妈妈还高出半个头的他没有说话辩解,没有反抗,想来内心也是充满了愧疚和恐惧的。呵斥几句之后,妈妈便被一个老师劝走。他在那里思考了短短的两分多钟,然后翻过去从五楼纵身跃下,当晚9点因为伤重宣告不治。

去年母子矛盾桥上突然停车,少年毫不犹豫的跳下立交桥母亲追悔不已的视频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摄像头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记录下大致相同的悲剧!

那么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还有多少呢?

花样少年的鲜活生命的消失是这个家庭不可承受之重。我万分心痛。

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有指责家长教育过激的,有感叹孩子心灵脆弱的,有分析家庭教育上孩子和母亲各自处理情绪能力的……

而我只想说鞭子没有打在自己身上的真是不知道疼,我们要做的不是指指点点,而是真正的从事件中得到自我学习和成长。我们必须承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可与我们当年同日而语,我们要学习和进步改变,避免更多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爱的人身边,因为悲剧不会倒退回没发生。

您是不是误解了“堂前教子,枕边训夫”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古训,其出自《朱子家训》,其原句是“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对于这句俗语的意思也比较好理解,在以前传统的建房布局中是有堂屋的,这个和今天的客厅也是不同的,现在不少农村里建房子依然还保留着堂屋的。而“堂前”指的就是正房的前面或者大厅,不过这里比喻的是人前,代表的是公开、严肃。而“枕边”并指的是“背后”。因此其意思是说孩子犯错了,那就要及时指出来,告诉他做错了,并且错在哪里。而如果妻子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那就不要当着孩子,或者是众人的面来指责她,换言之就是要关起门来好商量。但是“教”是在尊重前提下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打骂!!

母亲的随意抬手,14岁少年纵身一跃,到底谁的勇敢与脆弱?

《朱子家训》中的传世名句,教子治家的

孩子6周岁是“生理性断乳期“”,而13-14周岁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期”,因为大多数的孩子在生理的剧变伴随着心理上期望独立汹涌而来,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尤其男孩的生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还要面对学业上巨大的压力,使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服管教,极度敏感又非常迷茫脆弱的状态。家长一般称为“叛逆期”。表现为既想父母师长不要管自己,又不能完全不管自己,像只孤独又需要温暖的刺猬一样长刺又纠结。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超强。

更何况是当众挨耳光,稍微考虑就会感知到少年那窒息的自尊碎裂:

  • 被当众打耳光,大家都知道我这么大还挨妈妈打;
  • 我以后在兄弟面前抬不起头了,大家都会笑话我;
  • 喜欢的那个女生,她会怎么看我……

将心比心想一下,就算是成人的我们,当众摔了一跤都会感到特别丢脸,其实其他人真的没有那么关注我们,就像我们也不会关注谁摔跤了被骂了一样,但我们自己还是在意很长很长时间。这样也就是心理学的“焦点效应”。


母亲的随意抬手,14岁少年纵身一跃,到底谁的勇敢与脆弱?


当自尊被扒光,弱小的自我无处藏身时,是能让一个孩子瞬间失去所有恐惧和感情羁绊的,这个时候,什么才能终止这一切痛苦?能让父母后悔?这是情绪控制力的严重失调。

不要跟我讨论说他有没有想过他父母会多难过?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有没有回忆过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幸福瞬间?我来告诉你,没有,只有让父母难受和自我解脱。如同哪吒割肉还父一样,这种愤恨只能用死亡和消失达成两不相欠。这种情绪控制力的严重缺陷也是家长积年累月教育影响的

“温柔的遵守原则”的教育沟通方式是对自己和对方同时的救赎

很多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之间出现严重裂痕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争执本身,而是因为争执的场合。

我相信如果少年的妈妈在学校只是严肃的告诫,回家之后打了不是两巴掌而是更多,或许悲剧也不会发生。

换言之,孩子此时的无助到底与我们家长有没有关系?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母子,高二,母亲哭诉付出一切孩子还是不肯学习,打、骂、骂、哄……都做了,黔驴技穷了,我单独询问孩子,孩子说我尽力了可是我就是听不进去、听不懂、学不会。其实是孩子从小的控制力出现问题,我问他跟妈妈说过吗?他说说过,但是妈妈认为就是他为自己的懒惰和不够努力找借口,以后也懒得跟她说了。她说我懒我就懒,她说我不努力,那我就不努力,照她说得来,省心省力省的生气。结果矛盾越来越大,母亲在亲属同事面前说自己多付出多委屈,孩子一脸无所谓爱谁谁,反正老子还有一年就走了,考不上好大学一般的也行,只有一个目标:熬过一年远离你。但其实我们没有真正为孩子解决问题,活在自己的受害者付出者情绪里。看到问题,解决问题,看到情绪,消化情绪(也许这里你不懂,可以找我:))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闹矛盾的热闹可看,当众主动把矛盾激化的人,实际上都有一种获得旁观者社会支持的心理,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表示自己是正确的一方,给对方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赢得这场仗。


但是,关系亲近的人,他不是敌人,不是需要拉到大众面前审判的犯人,当众酣畅的快意,可对对方的伤害却是指数级的增倍的。

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一时之间情绪失控理智出走,但尊重对方,却应该成为我们的修养底色,也是人类群体最高的情商。无论父母、伴侣、子女、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


母亲的随意抬手,14岁少年纵身一跃,到底谁的勇敢与脆弱?

“私下沟通”的温和应是一种力量,愿使悲剧不再,与君共勉。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温柔的坚守原则”看到问题的本质,用爱的力量去帮人帮己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