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千禧年年底,正在纽约忙于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的贝聿铭先生收到了苏州市长发来的一封传真,邀请他

为苏州设计一座博物馆

他即刻与儿子分享了这个消息。

贝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他创立的公司退休,想开始做些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

鉴于贝先生已八十高龄,虽仍有人请他担任设计顾问,但他从不做“顾而不问”的工作,只要有他参与的项目,他一定会认真地全身心地参与。

“全力以赴”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当年八十二岁的贝聿铭先生精神旺盛,但他知道在苏州古城设计博物馆并非易事

对于市长的邀请他很是欣喜,经再三考虑还是以退休为由婉言谢绝。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对于老家苏州,贝先生虽未常住,但作为迁吴贝氏第十五世子孙,他对老家感情深厚。

据家谱记载,贝家自明朝中叶迁移苏州,成为当地望族。贝聿铭先生的祖父贝理泰是民国时期的苏州商会会长,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行长。贝先生的生母庄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书法。

贝先生晚年常常回忆他在上海经商的父亲和在家写字、吹笛、礼佛的母亲,早逝的母亲对他一生影响至深。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贝先生生于广东,十岁时从香港回到上海求学,并应祖父要求在苏州老家过了三个暑假。

在苏州他开始了解贝氏家族的庞大和久远,也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成为他的人生格言。

在叔公的私家园林“狮子林”玩耍的时候,年轻的贝聿铭先生已隐约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存,以及创意的奥妙。

带着对西方世界的好奇,带着对建筑的极大兴趣,带着对传统苏州的记忆,一九三五年十七岁的贝聿铭先生离开了上海,坐船去美国求学。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是包豪斯(Bauhaus)学派的热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upius)、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布劳耶(Marcel Breuer)等先后来到了美国,并在哈佛大学任教。

年轻的贝聿铭先生认为包豪斯将最先进的建筑理念从欧洲大陆带到了美国,而包豪斯将建筑与其它学科融汇教学的理念也深深地吸引了他,并希望将此带回中国。

从麻省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贝聿铭先生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承格罗皮乌斯,对导师推崇的“国际主义”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质疑“国际主义” (International Style)中所缺失的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性和人文性。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他选择了“上海博物馆”作为研究生设计课题。

对于一个属于中国的博物馆建筑,他认为“应有别于西方的博物馆,东方的象牙、玉器、瓷器和字画是私藏的物件,不适于在西方的博物馆空间中展出,而应当由更合适的空间展出”。

他写道:“中国的茶室通常位于集市或市政中心,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社交场所,或是文人雅集之地。茶室可为博物馆增添人气和活力,而非冰冷的空间”。

虽然这距他设计苏州博物馆尚有六十年,而他已开始思考和探索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形式,他称之为“一个不可能的梦”。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哈佛大学毕业并执教几年后,贝聿铭先生与太太卢淑华女士选择在美国定居,并开始了他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

他与他的同事们先后完成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美国埃弗森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得奖无数,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

一九七四年,贝聿铭先生随美国建筑代表团访华,第一次回到了他思念已久的中国,并于一九七九年应谷牧副总理邀请在北京设计香山饭店,他再次开始思考中国建筑的未来

一九八零年,在纽约清华大学代表团的一次交流会上,他提出“希望中国在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道路,一种风格,一种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建筑形式”。

香山饭店是他回国设计的第一件作品,虽然是设计一座酒店,但他的“

真意确是希望由此找到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道路”。日后,他在回顾香山饭店的设计时曾坦言他当时“只是找到了一些中国建筑的皮毛,没有找到根”,对于香山饭店设计的遗憾他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弥补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设计香山饭店时,贝先生请他的挚友、园林设计宗师陈从周先生担任顾问。

他与陈先生多次回到苏州,陈先生带着他会友、听曲、游园、品茗、尝鲜江南的人文生活把他带到了孩童时代,是他既熟悉又陌生的,也是他所向往的。

在国外他总是自豪地向人介绍他来自中国苏州,位于东方的一座古城。

苏州市多次邀请贝先生为老家留下一件建筑作品,他的回答总是治理河道和增加绿化对苏州古城来说比建筑设计更为重要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虽然贝先生婉言谢绝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邀请,但他心里却无法平静

二零零一年的春节,我正在上海,贝先生请我去次苏州,代表他实地了解苏州博物馆的藏品,并急切地电话询问我了解结果。苏州博物馆收藏的文徵明、唐寅、沈周是他熟悉的名字。

之后,贝先生与苏州频繁保持着书信交流,苏州似乎以最大的耐心等待着他。贝先生邀请苏州派员去京参加中银总行大厦落成典礼,希望他们能实地了解他对于空间完美近乎苛刻的要求。

之后贝先生委派他的侄女贝念岳小姐代表他去苏州探访,当贝小姐通过电话向他和夫人传递了苏州的诚意时,贝夫人告诉贝先生这次他恐怕是“盛情难却,势在必行”了。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二零零二年春节,苏州市派出了一个政府代表团赴美就苏州博物馆设计事宜与贝先生面议。

他们带去了苏州领导的邀请,也带去了采芝斋的粽子糖和评弹、昆曲光碟,这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消贝先生的所有顾虑

贝先生全家在纽约接待了来自老家的客人,虽然贝先生已深感“义不容辞”,但八十五岁的他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挑战以及他的高龄仍有所顾忌,担心自己“力不从心”

他当时允诺苏州的客人他将在那年的春天去苏州老家“小住”。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二零零二年四月,贝先生携夫人、长子贝定中、三子贝礼中及团队如约回到了苏州

在苏州的几天里,他实地察看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及周边的建筑;

再次游览了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到苏州博物馆的库房,饶有兴趣地观赏了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邀请张开济、吴良镛、周干峙、罗哲文等先生到苏州与他晤谈,倾听他们对于建筑设计的建议;

与当地领导交流,了解他们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期望。

在苏州当然少不了品尝他心爱的苏州美食鸡头米、腌笃鲜、酱汁肉,聆听他喜爱的昆曲和评弹。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已是天时、地利、人和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出山

四月三十日下午,在设计签约仪式举行之前的三十分钟,贝聿铭先生正式宣布他将接受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挑战”

他说,这将是他“最大的挑战,也可能是最后的挑战”。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将成为贝聿铭先生的“人生自传”。

本文转载自苏州博物馆 作者:林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