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看完《八佰》的點映,基本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這將是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過去我們當然也拍過很多根據史實改編的戰爭電影,但是在還原一場戰爭的真實質感,直面並深入戰爭本身這件事上,我們一直都缺這樣一部電影。

《八佰》描寫的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論戰役規模,遠不是抗日戰場上最大最重要的一役。但是論對抗日士氣和國際輿論的影響,恐怕無出其右。“八百壯士”以巨大的敵我懸殊兵力,誓死守衛上海最後一道防線的故事,本身就自帶傳奇色彩和英雄主義光環,《八佰》中不時散發出來的那種慷慨凜然、捨身取義的英雄氣節,是這個題材繞不過去的一個主題。

但導演管虎獨到的一點是,他沒有想當然地把主人公設定為被史冊銘記的團附謝晉元,而是選擇了用一個足夠長的篇幅來描摹了一組524團的戰士群像。謝晉元只是這個群像當中的一員,甚至都不是著墨最多的那個人。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頗為令人意外的是,管虎著墨最多的,是一群雜兵,一批在四行保衛戰之前臨時被收編進團的散兵遊勇,其中大多是逃兵。這些人當中,包括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姜武飾演的只會吹牛的老鐵,王千源飾演的神槍手羊拐,以及歐豪飾演的逃兵端午和他年幼的堂弟“小湖北”。這些人在戰鬥開打之後,大多數心裡想的,都是千方百計的逃跑和求存。在他們身上,我們一點也看不到屬於這個故事的英雄氣概,恰相反,我們看見的是老鼠般的倉皇逃竄。

為什麼是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樣一群有損於“八百壯士”英雄形象的雜兵,來擔當這樣一部電影的主人公?是想要通過他們的反襯,來凸顯正規編制下的524團的戰士們的英勇神武嗎?不是的,之所以選擇他們,是因為這群雜兵是最接近於普通人的軍人和戰士,只有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這樣未曾經歷過戰爭的普通人,才可能見識什麼是真正的戰爭,才可能跟隨他們,真正的深入戰爭並領略戰爭的殘酷。

這些一心只想逃跑的散兵遊勇,大多因為各種原因,從來沒有拿過槍,更別提扣動扳機殺人。他們不是被臨時徵召入伍的農民,就是隨軍進行文職工作的書生,或者索性就是隻圖騙一份軍餉的老兵油子。他們雖然成為了軍人,但是他們從來不懂什麼是戰爭,不懂如何殺敵,甚至不懂如何逃跑。在他們心底,惦記的始終是如何在可怕的戰場上,保住自己的性命。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有大量的戰爭電影會天然地傾向於描寫戰場上的英勇殺敵,去歌頌那些偉大的將領和統帥們的深謀遠略,然後很容易讓未曾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想當然地把戰爭視為英雄改變歷史、扭轉乾坤的舞臺。但真實的戰爭,可能遠沒有那麼多光環籠罩的瞬間,真實的戰場,是士兵們寸步難行的泥潭,大多數人可能根本還沒有意識到敵人在哪裡,子彈就已經穿透了他們的身體。恐懼,才是在戰場上一個人最直接最本能的反應。

這樣的戰場,我們此前在《拯救大兵瑞恩》為代表的好萊塢戰爭片裡見識領教過,現在,我們能在《八佰》裡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真實到彷彿近在咫尺的地獄。我們看到炮火轟炸後片瓦不存的城市廢墟,看到老鼠如何在堆積成山的屍體間流竄,看到子彈和玻璃碎片是如何突如其來地奪走一個人的生命,看到在退無可退時,戰士是如何把自己當作人肉炸彈投向強大的日軍。

我們像那些雜兵一樣,從一個對戰爭一無所知的普通人,一點點進入這場沒有退路的戰鬥。而那些此前只想逃跑的雜兵,也由此開始一點點被感染,繼而改變,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早已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他們只能像一個真正的戰士那樣去戰鬥。到最後,他們也真的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八百壯士”的一員。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帶領觀眾一點點接近和深入戰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見證了整個524團是如何在絕境之下,憑藉不可思議的頑強和犧牲,守住了這道防線。我們事無鉅細地目睹了作戰的各個環節和慘狀,然後像片中的軍人一樣,開始真正的思考這場戰鬥的價值與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另一個特別的存在,同時也是管虎花費了大量筆墨去描寫的群體,是“隔岸觀火”的上海民眾。影片中隱含的一個潛藏視角是,蘇州河對岸的民眾在觀看“八百壯士”的浴血戰鬥,而“八百壯士”其實同樣也在河對岸看著民眾歌舞昇平。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一河之隔,兩個世界。由於租界的存在,讓四行保衛戰成為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場被民眾實時圍觀的戰役。作為觀眾的民眾,在蘇州河對岸的情緒和態度,從始至終也是這場戰鬥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對於這場戰鬥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十分明顯的變化。

在戰鬥剛剛打響的第一日,很多民眾抱持的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隔岸觀火態度,該設賭設賭,該唱戲唱戲,該跳舞跳舞,完全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民眾關心的只是炮火不會落在自己所在的河對岸,而像孫記者這樣油滑的兩面派,更是樂得從中牟利。民眾的麻木和冷漠,實在是因為此前幾十萬國軍在面對日軍時,潰如蟻穴,一敗再敗,所以四行倉庫的再次戰敗,看上去是如此理所當然。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改觀發生於戰鬥的第二天,第一天的成功堅守已經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第二天一個個士兵抱著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場面,則無法不令每一個觀眾(既是河對岸的,也是銀幕前的)動容。正是在此之後,民眾開始自發地踴躍籌款捐資,開始為“八百壯士”搖旗吶喊,開始用大字提醒日軍偷襲的所在,甚至有青幫弟子像軍人一樣捨身赴死,為他們輸送物資。

高潮發生在旗幟新升起的第三天。這個極具標誌性意義的動作,表明了一種戰鬥至死的態度,表明了一支軍隊的氣節和信念。到這時,所有觀戰的民眾也徹底成為了這場戰鬥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正像片中的臺詞所言,要想真正打贏這場戰爭,靠四行倉庫裡的“八百壯士”是不行的,得靠他們背後的四萬萬同胞。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這一轉變在方記者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這個此前為了一己私利可以向日軍出賣情報的人,最後卻切身加入了“八百壯士”的行列。他和那些雜兵一樣,代表的是無數對戰爭一無所知的普通人,如何看待並且進入戰爭。

從將士和民眾兩個角度展開的豐富描寫和前後對比,也讓《八佰》就此與之前其它國產戰爭片區別了開來。《八佰》當然也讚美愛國主義,但是卻不是那種簡單得只有一腔熱血空喊口號的愛國主義,而是一種經過冷峻的審視與反思的愛國主義。

民眾的信念與態度的改變,才是這場戰鬥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所在,也是“八百壯士”的壯舉能夠超越時間感染人們的根本原因。

千瘡百孔的四行倉庫大樓今天依然矗立在蘇州河畔,上面的每一個彈孔,都是那段歷史的證明。《八佰》喚醒了更多人對於那段歷史的記憶,我們更不應忘記的則是,殘酷的戰爭為誰而打,英雄的鮮血為誰而流。


最後放一張一年前我在上影節期間拍的四行倉庫的照片,當年的槍孔與彈痕,如今仍歷歷在目。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撤檔歸來的《八佰》,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