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孫女,為何會成為超大齡剩女,42歲才出嫁

文/林巖

唐太宗孫女,為何會成為超大齡剩女,42歲才出嫁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生母為隋煬帝之女楊氏,自幼聰慧。

這位有著西魏元勳、隋、唐皇族血統的皇子出身高貴,和皇四子李泰被世人稱為太宗諸子中最賢良的皇子。

李恪受封吳王不久,唐太宗一度打算立他為太子,遭到長孫無忌等重臣的竭力反對。

唐太宗病逝後,唐高宗李治即位。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房遺愛(妻子為太宗第十七女高陽公主)謀反失敗。

受命審理案子的長孫無忌趁機把李恪也牽扯進來,故意陷害他。

二月初二,吳王李恪蒙冤被縊殺於皇城。

其四個兒子李仁、李瑋、李琨、李璄均被流放嶺表。

李恪有五個女兒,第四女信安縣主李氏,第五女李華可見記載,另外三女不見記載。

李恪被害,第四女信安縣主李氏當時才五歲,受父親牽連,被罰“陪奉獻陵(唐高祖李淵墓)”,幽禁在陵園長達三十七年。

李氏在暗無天日、與世隔絕的幽禁之地,消耗了人生最美好的少年、青年時代,由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年過四十的大齡剩女,期間的辛酸苦楚不為常人所知。

唐睿宗李旦永昌元年(689年),四十二歲的李氏獲得自由,被朝廷赦免,受封信安縣主,嫁給了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八世孫——元思忠。

唐太宗孫女,為何會成為超大齡剩女,42歲才出嫁

信安縣主和丈夫元思忠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後,又開始了淒涼孤獨的守寡歲月。

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元思忠病逝,時年五十四歲,留下三個兒子,奉養嫡母信安縣主。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信安縣主結束了悲劇的一生,享年六十九歲,八月初五日,與丈夫元思忠合葬於河南縣金谷鄉石城裡之原,朝廷並未派員祭奠,也沒有絲毫的賞賜。

根據信安縣主墓誌銘的記載可知,信安縣主雖然貴為“今上之堂姑”,卻沒有得到堂侄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照顧,可以說如同平常百姓一樣度過餘生。

元思忠貴為北魏皇室後裔,還是信安縣主的丈夫,卻在靈昌縣令位置上一直停滯不前,直到去世的時候依舊是正七品官職。

按照《唐六典》的規定:“娶縣主,正七品上。縣主子,從八品上敘。”

迎娶縣主者,官職在正七品以上,縣主兒子可以直接從正八品起步。

信安縣主沒有生育,元思忠前妻(或妾)生育了三個兒子。

長子元守一為八品以下的永康陵丞,次子元瓘是從九品的新安縣尉,少子元瓌為邠王府掾,均在八品以下,元家的寒酸潦倒由此可見一斑。

唐太宗孫女,為何會成為超大齡剩女,42歲才出嫁

有學者據此認為元思忠的三個兒子都不是信安縣主所出,可即便不是縣主的親生兒子,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信安縣主屬於元氏三兄弟的嫡母,應該按照《唐六典》的規定去授予官職,由此可見,唐玄宗對這個堂姑非但不照顧,反而有繼續懲罰的意味。

信安縣主性格倔強,骨子裡有著不服輸的基因。在墓誌銘中,信安縣主遺囑寫下父親的真實死因——“為權臣所疾,讒言罔極,非命而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