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兒童在一週歲左右都會有一個習慣,就是特別喜歡扔東西,這個行為通常都是在孩子2歲後才會出現緩解和好轉。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的總是會收到源源不斷的驚喜,比如寶寶會抬頭了、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寶寶會站立了等等。但是了有時候孩子也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做一些讓爸媽極其頭疼的事情。比如寶寶喜歡吃手手腳丫,喜歡亂扔東西等行為。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我們今天著重聊聊孩子一言不合就扔東西的行為。很多時候新手爸媽也是極其無奈,只能跟著身後收拾爛攤子啦,那我們的寶寶為什麼普遍都有這樣子的行為呢?

其實很多的孩子都會有這個行為,我家大侄女就是一個例子,不管看到什麼,就喜歡扔,喜歡返鄉搗櫃把東西都折騰出來。吃飯的時候也喜歡把碗裡面的飯菜都扔出來,讓我嫂子很是頭疼。那種專注吃飯玩耍的寶寶好像只存在“別人家。”嫂子經常因為這個事情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和腦力,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不能制止大侄女這個行為。收拾完殘局的嫂子經常說道:“這孩子現在都這樣子喜歡折騰,扔東西,長大了脾氣會不會很差呢?”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其實啊,寶寶喜歡扔東西,是一種強化認知的學習過程。

根據“皮亞傑運動階段”描述,嬰兒在一個月的時候會有簡單的抓握反射,1-4個月的時候就會強化手部的掌控能力了,學會了吃手指,吃腳丫的行為,到了4-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重複扔東西,其實這些是認知對象對自身發展為外部世界的一種表現。由此可見啊,孩子的亂扔東西不是因為不懂事或者淘氣,而是一種學習的行為。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在扔東西的過程中,他首先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好奇,其次就是對物品的跌落到地上感到不可思議。毫不誇張地說,扔東西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對 世界的一遍一遍的認知。

如果在孩子扔東西的過程中,作為爸媽的我們粗暴地阻止孩子扔東西,很容易導致孩子養成不好的脾氣。

因為在我們阻止的過程中會讓孩子認知的過程產生障礙。孩子在認知的過程中,心理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後,才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切記不能用拍手、管教、吼叫、打落甚至搶奪的行為去制止孩子扔東西的行為。如果因為我們的阻止,讓孩子對這個投擲的行為沒有充分的認識,很容易影響他對外界的印象,影響孩子的運動能力和邏輯思維,無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思考、學習。

而且家長的阻止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在幼年時期對父母的依賴是我們成年人難以想象的。其實孩子在扔東西的一種行為,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甚至得到父母的誇獎,如果這個過程給父母粗暴的打斷,這就會給孩子的情緒帶來很大的波動,孩子會變得敏感和自卑,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影響性格的養成。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家長的制止,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執拗的性格。有心理專家發現,孩子正常的認知被父母粗魯打斷,孩子的行為不會因此而減緩,而是呈現出“報復式”延長,強化這一階段的心理需求。簡單來說,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在得到滿足後就會自動消失了,但是父母阻止得越是厲害,這個行為反而會延長更久的時間。孩子在這種反覆拉扯中,會容易形成執拗、偏激的情緒。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那當遇到孩子這個喜歡扔東西的這個階段,我們作為家長的給予相應的引導,可以讓孩子輕鬆成為“小天才”。

參與其中,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扔東西的遊戲。比如放紙飛機、投擲小球,讓寶寶可以盡情感受物品掉落地面的形狀和聲音,充分鍛鍊寶寶的感官哪裡滿足其心理需求。當寶寶順利完成投擲遊戲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給予相對應的鼓勵和誇讚,讓寶寶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達到早期大腦開發的效果。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教導寶寶,什麼東西可以扔,哪些東西不可以扔。家裡比較貴重的,利器等容易對寶寶造成傷害的物件提前收拾好。和寶寶明確什麼東西可以扔,什麼東西不可以。這個過程通常需要重複多次,寶寶才會記住。這個強調和重複的過程也是寶寶學習的過程,可以鍛鍊寶寶的記憶裡同時刺激寶寶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寶寶可以形成“為什麼”的初步印象。

最後我們要指引寶寶扔出去和收拾回來是一樣中重要的過程。我們作為爸媽可以鼓勵孩子一起收拾東西,給一個專屬寶寶的收納箱,讓寶寶意識到收拾東西回來的過程中的樂趣和重要性。

寶寶總喜歡扔東西,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寶寶會變成“小天才”


最後提醒我們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經常接觸的玩具都要進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潔,避免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由於細菌的感染而生病。

“我是橘子媽媽,一個成長型的媽媽,有關的育兒問題我們可以一起學習和探討,共同進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