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周恩來在延安

1973年周恩來在延安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佈,請勿轉載

1973年6月9日,一架執行外事任務的專用飛機在延安飛機場降落。當飛機的艙門打開後,歡迎的人們驚喜地發現,陪同越南客人到延安參觀的竟是深受老區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於是,周總理回到延安的消息便在最短的時間裡以最快的速度在這座高原山城不脛而走。

從6月9日早晨10點,周總理走下專機踏上延安的那一刻算起到次日早晨8點乘專機離開,周總理在延安停留了短短的22個小時。 在這段時間裡,延安給他留下了什麼印象?周總理的到來又在延安老百姓中產生了怎樣的轟動效應?這些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走下飛機,周總理向延安地委領導和前來歡迎的群眾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又回到家裡來了!”

是啊,“回家了!”對於這塊紅色的土地,周總理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和黨中央、毛主席在這裡生活戰鬥了13個年頭,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他都傾注了深厚的感情;陌生,是因為周總理自1948年離開陝北以後日理萬機,再沒有來過延安。

到了延安,周總理陪同外賓在賓館短暫休息後,馬上前往與賓館一牆之隔的鳳凰山麓革命舊址參觀。這時候,周總理回到延安的消息已經傳開,延安的老百姓都想見他一面。因此,從賓館到鳳凰山革命舊址不到千米的距離已經被延安市民圍得水洩不通,以致於在周總理一行參觀結束返回賓館的時候連汽車都無法通過,他們不得不走過由武警戰士保護的特別通道,周恩來總理和越南客人頻頻地向街道兩旁的群眾招手致意。此時,歡呼聲、掌聲響成一片,熱烈的氣氛達到了頂點。

對於延安的建設,周總理始終非常關注。早在1970年3月,他把陝西省委和延安地委的負責同志召集到北京開會,專題研究解決延安人民的溫飽問題。“文化大革命”中,為了擴大延安的對外影響和方便國內外廣大人民群眾到延安參觀,經周總理批准,還增加了北京到延安的航班。這次回到延安,如何讓延安改變落後面貌,仍然是他關心的中心問題。

1973年周恩來在延安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看望延安時期的勞模楊步浩。

中午吃飯的時候,周恩來情意深長地對延安的領導同志說:“延安人民哺育了我們,使我們取得了全國革命的勝利,但是延安的農業還很落後,我們對不起延安人民。”說完這話,他又向延安的領導同志提出了一個問題:“延安能不能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

時任地委書記的許效民和其他同志異口同聲地說:“行!”

聽到延安領導同志的這個保證後,周總理動情地說:“好!我就要你們這句話!”他馬上叫服務員拿來茅臺酒,給在座的延安領導同志每人斟了一杯。周總理動情地說:“為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乾杯!”他還承諾:“你們五年糧食翻了番,我一定再來延安!”

周總理很激動。碰完杯,他又和在座的每個人一一握手。由於用力過大,雙手碰到一起時竟然發出“啪啪”的響聲。這個情景被服務員看到後在當地傳開了。延安人民說:為了“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目標的實現,地委的領導和總理“擊了掌”,在延安人民看來“擊掌”就是發誓的意思:一諾千金,其意自明。

午飯後,大家都休息了,周總理卻沒有睡意。他悄悄叫上身邊的工作人員開著一輛吉普車不聲不響地向寶塔山駛去。他對身邊的同志說:“我在延安住了10年,沒有上過寶塔山,在這裡可以看到延安全景。”在寶塔山上,周總理環視延安全城,若有所思,他細細看著寶塔山一個牌子上面寫的《覆電》的內容。當看到“要保持陝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的文字時頗有感觸地說:“戰爭的創傷恢復了,但是文化經濟建設還有問題。農業落後,糧食沒有過關,現在有不少同志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夠了,有的忘掉了。希望延安的同志恢復和發揚延安革命精神,加快步伐,把延安的建設迅速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

下山的時候,不巧的是他乘坐的汽車在寶塔山下的南小河裡因為熄火而動彈不得,當老百姓走上前觀看時,意外發現車上坐著周總理,群眾激動的情緒再一次高漲,以至於連鞋都顧不了脫就擁了上來,眾人齊心協力把小車從河裡抬了出來。周總理透過車窗向熱情的群眾招手致意。

“歡呼”“圍路”“抬車”,延安人民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對周總理的衷心愛戴。

人民的總理人民愛。從下午3點開始,周總理陪外賓參觀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革命舊址和新建的延安革命紀念館,一直到下午6時返回住地,在此期間,他的車又多次被堵,在延安大橋,一堵就是20多分鐘。每到此時,周總理都要掀開窗簾向群眾揮手致意。事後,周總理笑著說:延安人民有擋車的習慣。他所說的擋車習慣是指1945年10月毛澤東從重慶返回延安時,延安人民歡迎毛澤東歸來的情形。而這個習慣恰恰是對周總理重回延安的歡迎情緒的表露。

1973年周恩來在延安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和延安鄉親們親切交談。

人民的總理愛人民。在棗園,他來到當年的老朋友高同有家問長問短,還把高同有特意介紹給越南客人說:這是我的老同志,打過胡宗南。在王家坪,他又見到了陝甘寧邊區的勞動模範楊步浩,二人親切地回憶起往事,他勉勵延安人民要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搞好生產,不然還叫什麼社會主義?

有數據表明,1973年延安有14個縣,130萬人口,當時農民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周總理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裡,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改變延安的落後面貌。晚上,在延安歡送外賓的晚宴上他借祝酒的機會講:感謝延安人民哺育了我們。並就政府對延安和陝北支持力度不夠而承擔責任,他最後還鼓勵陝北人民無論如何要在三五年內搞上去,不然等於空話。他還對延安之外的榆林、綏德、米脂、吳堡、佳縣、三邊、橫山等地的發展寄予厚望。

周總理的延安之行讓人難忘。參與周總理此行出訪的劉民立同志在他的回憶文章中這樣記述了周總理此行的活動日程:“就6月9日訪問延安這天來說,(總理)早上7點多起床,9點多乘飛機從西安出發飛往延安,白天參觀、座談,晚上陪同外賓看演出,演出結束後又找省、地區負責同志談話。談話結束時,已經是6月10日凌晨1點多了,這一天整整工作了18個小時,我清楚地記得那夜周總理談話結束後和在場的同志一一握手告別。我看到周總理疲倦的身子,實在不忍心打擾總理,故意走在最後,但總理看到後仍然站在門口等我,當我抓著周總理親切而軟弱無力、熱汗津津的雙手時,我的心幾乎碎了。”這就是我們日理萬機的周總理!

6月10日上午10時,周總理陪同外賓登上飛機離開延安,臨走時,他留給延安人民的最後一句話是:“延安建設好了我再來!”後來,人民才知道:1973年,敬愛的周總理身上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但他絲毫沒有考慮自己,還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他為延安的領導改變落後面貌的決心而乾杯;他承諾等到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時候還會回來,他和延安的同志親切交談親如一家……這一切讓人們一想起來就為之動容。

在三年後那個料峭的早春,周總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許下的“延安建設好了我再來”的諾言也無法兌現,但他在延安度過的緊張的22小時卻永遠清晰地留在延安人民的記憶中。

《黨史文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