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高音的好辦法--找到三個力量的支點】

【解決高音的好辦法--找到三個力量的支點】

用錯誤的方法唱高音,會導致聲帶疲勞,位置不高,氣息沒有支點,所以音域達到小字二組的E以後很難再往上擴展。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用“關閉”唱法的發聲意識,進行中聲區的基礎訓練,再用“關閉”唱法去擴展音域。這樣才能為達到一個美好而全面的歌唱藝術奠定紮實的基礎。

歌唱時身體內部的力量支點有三個,它們的支點位置分別是——後咽壁的下端

歌唱時,幾乎全身力量的使用都要通過這個支點來進行。發聲訓練時,聲帶要有明顯的閉合感,有個似乎向後拉緊的感覺,聲帶閉和的集中點是在聲帶長度的後三分之一處(感覺)。狀態是繃緊軟顆,提小舌、喉壁向後擴展,喉結向下坐住。

頭頂靠後的地方

它是向上拉起力量的集中點。發起聲時,通過後腦勺向上的拉力(感覺)把聲音向上拉起,集中到頭頂的力點上來,甚至感到這股力量通過頭頂的力點,一直往後上方拉,到很高的音域時(在小字二組A以上),這個往後上方拉起的聲音走向,要變為往前上方走越高越堅持這個方向。

後腰基的位置

它是後背向下滾動力量的集中點。唱到高音或強音時,這股力量還要往下走,感覺是腰帶下面和腰帶周圍從裡往外的擴張。

【解決高音的好辦法--找到三個力量的支點】

歌唱時,三個支點力量既對抗又統一,整個身體平穩拉開,歌唱者能夠達到全身共震之目的。一、躲過喉頭。 就是要把歌唱時聲帶上受到的各種錯誤力量給擺脫掉。初學聲樂的學生,首先對聲音的意識追求是明亮、靠前。那麼,在沒有正確方法的狀態下,唱出的聲音白、尖、喉緊。歌唱時,發聲的力量都壓在了聲帶上。這樣的歌唱,聲帶很容易疲勞、嘶啞。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告訴學生用正確的呼吸方法練習發聲外,還要指導學生在歌唱發聲時,把力量集中到後咽壁下端支點上來發聲。做這個支點練習,先從哼鳴練習開始。具體要求如下:在身體正確的用力方法和身體力量的支、力點都準備好的前提下,由後脖子兩側兩條肌肉向下做下三角形的放鬆、收緊運動,並把力量集中到後咽壁下端的支點上(做對以後,下巴、脖子有向後、向下縮的感覺)同時,從兩聲帶的後端,把聲帶直線向後拉住,力量就集中到後咽壁下端的支點上來了。這就是發聲時躲過喉頭的基本力量。由於哼鳴練習不需要張開口腔,並且哼鳴音量不大,很容易認識和掌握向後拉緊聲帶的力量和感覺,也容易找到後咽壁下端力量的支點。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樣做的哼鳴不是所謂的“高位置”效果,而是在全身放鬆基礎上,發聲力量高度集中收緊的力量,是支點的力量。


二、甩開身體。 是指歌唱發聲時,在躲過喉頭的基礎上,唱任何一個音,上胸都不要緊張。不要有力量牽掛著的感覺,而是要有聲音真正被拉上去,力量則通過後背掉下來的意識,是一種聲音和力量的距離越拉越大的作用。並且在唱強音或高音時,腰帶周圍有明顯的向外擴張的力量和感覺,也就是說,當前胸與後背之間的反方向力量平衡時,當呼氣與吸氣力量之間的壓力與抗壓力平衡時,當後腦勺向上的拉力與後腰向下的穩定力量之間的反向力量平衡時,這就是甩開身體了。用這樣的力量意識指導學生髮聲,就會避免在歌唱發聲中出現胸部緊張,氣息上提等毛病。做這個支點訓練,可以多做大琶音練習。雖然琶音屬於技巧性練習的範圍,但在躲過喉頭的基礎上,藉助後腦勺向上的拉力,用不斷的大琶音練習,能夠鍛鍊身體肌肉力量的上下拉開,以求達到身體力量的對抗能力。這個練習做正確時會感到聲音貫通全身,有一種全身共震的感覺。

【解決高音的好辦法--找到三個力量的支點】

三、豎起管子。 是指歌唱發聲時,在躲過喉頭,甩開身體的基礎上,在前胸與後背反向力量平衡的前提下,由於後腦勺向上的拉力與身體通過後背向後腰滾動力量之間的對抗作用,再加上後咽壁力量支點的對拉作用,身體內部三個力量的支點在後背就像豎起的一個“管子”。這實際上是人們平時感覺到的所謂大管子。在上面力量的基礎上,在向後有彈性的靠頭和收舌骨的前提下,由於後脖子向咽壁下端的支點的力量和後腦勺向上拉起力量的對拉作用,咽壁就形成了一個外鬆內緊的力量(有的教師稱這種現象為“咬住”)當這個反向力量平衡時,就會出現一種咽腔裡的管子感覺,這是人們常說的小管子。在此基礎上,從聲音上講,當感到聲音上下豎起來了,並且有一種“柱子”的感覺,這就是豎起管子了。


用以上的發聲意識訓練,重點在於打好中聲區的歌唱基礎。然後,再用“關閉”唱法擴展音域進行高音訓練。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