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魁首三慶班

在閩浙總督伍拉納引薦下進京為乾隆慶賀八十大壽,此舉開啟了“徽班進京”的歷史洪流,促成了三大國粹之首“京劇”的誕生。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主演便是出身三慶班的老生譚鑫培。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嘉慶七年(1802年),三慶班名旦魯龍官在京演了一出《玉堂春》,這個改編自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甫一出世便聲名大噪,迅速傳唱大江南北,各大麴種戲班紛紛改編演繹,其中便包括我們洪洞本地的蒲劇。後來,《玉堂春》成為京劇中的開蒙戲,是知名度最廣的曲目之一,唱好《玉堂春》中的《起解》一折更是京劇戲班中青衣旦角的基本功。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內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言說蘇三把命斷,來生變犬馬我當報還。”


“九也恨來十也恨,洪洞縣內是無好人。”


蘇三的兩段唱腔,千古一嘆將洪洞縣推向了風口浪尖。自此以後,成為了全國外鄉同胞對洪洞縣的第一印象,現洪洞縣城內曾關押過蘇三的明代監獄被命名為蘇三監獄,名氣隱隱還在大槐樹祭祖園之上但是,洪洞縣裡真是沒好人嗎,當時的洪洞人真的應該為蘇三的蒙冤負責嗎?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蘇三本京城名妓,花名玉堂春。時逢明朝正德年間,宦官劉瑾當朝,吏部尚書王瓊被免職還鄉。因有京中賬目未收回,便留下三兒子王景隆暫留京城處置,順便讀書備考來年的春闈。王景隆年輕氣盛,父親走後流連花街柳巷,與蘇三相識,二人金風玉露,私定終身,王景隆從此不思正業,夜宿章臺,收賬得來的三萬兩也盡數做了纏頭之資。銷金窟中千金散盡,順理成章地被老鴇趕了出來。囊空如洗的他只好寄居在“老鄉”家裡——關王廟。蘇三真情不渝,前來相見,勸他浪子回頭,讀書入仕,並將自己的私房錢贈予他作為還鄉的盤纏,等他功成名就回來娶她。王景隆走後,老鴇馬上將蘇三賣給了洪洞縣來京的商人沈延齡。沈燕林有妻皮氏,恰與縣中趙姓監生通姦,便合謀用砒霜毒死丈夫,嫁禍蘇三,收受千兩銀子賄賂的洪洞縣羅縣令屈打成招,將蘇三關押在縣中監獄。次年,王景隆科舉高中,照例以觀政進士的身份履職刑部,官居真定府推官,無意間聽聞洪洞縣蘇三的冤情,便明察暗訪,順利在蘇三被髮往太原三司會審時作為主審官為她洗雪沉冤,兩人重續前緣不提。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這就是蘇三的故事,在京劇中被分為《嫖院》、《廟會 》、《起解》、《會審》、《探監》、《團圓》等折,上述兩段唱詞便出自最出彩的《起解》一折中。講的是她在洪洞被差人崇公道押解到太原的途中對崇公道鳴冤訴苦,崇公道溫言安慰的橋段。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蘇三和王景隆的故事為明代真實案件改編,現名為蘇三監獄,建於洪武二年的明代虎頭監獄也是現全國同類古建築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洪洞縣衙中幾百年來一直保存著玉堂春一案的卷宗檔案,在辛亥革命前被清廷洪洞縣知事孫奐侖取走,輾轉賣給了法國古董商人。此人曾主持編纂《洪洞縣誌》,後來成為國民黨政府要員,歷任山西、河北省民政廳廳長等職,1958年病逝於臺灣。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蘇三監獄院中有一座蘇三雕像,正門掛著對聯一副“一案平冤風流豔說佳公子,千年積弊生死全憑老大人”。蘇三滿足了人們對古代青樓名妓的一切幻想。她的相貌、性情、學識都是上佳之選,才能讓尚書公子傾心傾金,最後又有公道在心的老大人一路迴護,有念念不忘的佳公子為她洗雪沉冤。那麼那些生活在那個年代裡的平常人呢?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狄仁傑是中國最早被冠上“神探”稱號的古人,《舊唐書·狄仁傑傳》載:狄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狄仁傑任大理寺丞一年中處理了多年積案。涉案者達一萬七千多人,沒有一人被冤屈。當時的唐朝創立了《唐律疏議》作為國家法律的準繩,並被後來的宋、元、明、清各代作為藍本沿用借鑑,

這便是漫漫幾千年中華史中法治完備程度最高的時代,然而僅僅在大理寺獄中便有一萬多人等待著一位決其生死易如反掌的“老大人”。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自漢朝起,國家官制中便有相關的“迴避”制度,本地人在家鄉不能擔任實權官職,在與自己的親朋有關的政務處理中也需要回避,所以在《玉堂春》中,作為主審官的王景隆不能親自審理蘇三,需要副主審劉秉義主持。

明朝官場素有“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規矩,釀成蘇三冤案的羅縣令自然不是洪洞人。但我們可以想象,在羅縣令的治下,苦難最深重的是洪洞縣的父老鄉親,蘇三也只是蘇三監獄蒙冤受苦的其中之一,還是最幸運的之一,因為她有“佳公子”,也有“老大人”,有將她的奇情故事傳唱數百年,為她義憤填膺的芸芸眾生。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內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言說蘇三把命斷,來生變犬馬我當報還。”當蘇三在洪洞縣的大街上開腔的時候,當時的洪洞人在封建時代嚴苛的戶籍制度和出行管理下,沒幾個有能力為她去南京傳信,更沒有一個人有能力以卵擊石,向衙門抗辯。所以,在蒙冤不白,生途渺茫的蘇三眼中,洪洞縣的其他所有無關人員都是這險惡世道的幫兇。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位洪洞人崇公道在蘇三怨天尤人時溫言開解,保她一路無憂,等到雲開月明,苦海回身。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蘇三:爹爹……

崇公道:甭理我!我不是好人!

蘇三:爹爹呀!惟有你老爹爹是個大大的好人!

崇公道:哈哈哈……

崇公道: “惟有你老爹爹是個大大的好人!”“哈哈哈……氣把我氣死,樂又把我給樂活了。我說蘇三哪,此處已離省城不遠,把行枷戴上,咱們該進城啦。”


這是《起解》中蘇三著名唱詞的後半段。像狄仁傑、包拯、宋慈這樣的斷獄名臣都是百年不遇的極少數,所以他們被傳頌千載。在天網恢恢疏而且漏的的黑暗年代,蘇三是幸運的萬分之一,而在當時的洪洞,在當時的中國,其餘的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沒有“老大人”的迴護,也沒有“佳公子”的垂愛,只能在深深的虎頭監獄中化作牢底汙泥,身名俱朽。


千古冤案:洪洞縣裡沒好人?


慶幸我們生在如今的時代,當我們成為“蘇三”、呼格吉勒、聶樹斌、張玉環時,會有無數個“崇公道”仗義執言,八方來援,會有政府窮究數十年也要洗盡沉冤,昭白於世,送來遲到的正義。


可遲到的正義終究差點兒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