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科研門檻:一個人跑全程的接力賽

作者|劉

禕(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對於準“青椒”和“青椒”,35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個年齡門檻決定著能否申請博士後,能否拿到大多數高校的教職offer,能否申請青年科研資助項目基金。


從某種意義上,35歲之前的科研成長,就像“一個人跑全程的接力賽”:


博士、博士後、講師、副教授,每一棒(階段)都不能掉鏈子,且試錯成本巨大。稍不注意,很可能會被愈發激烈的競爭所淘汰。從筆者身邊的三個例子,可以窺見內卷化的酸甜苦辣。


A同學,副教授,本科、碩士、博士一竿子唸到底,沒有因工作而中斷學業。


由於自身科研能力強,加上各方相助,博士期間成果豐碩,某高校直接給副教授,科研之路順暢。另一方面,在35歲之前,為實現各階段的目標,一直忙於科研,不太考慮個人問題。


等到適應了工作、出版了專著、申請上國家級青年科研資助項目之後,他才敢稍稍放緩腳步,結婚生子。


B同學,博士在讀,碩士畢業後在某事業單位工作兩年。


為了科研理想,她辭職攻讀博士,27歲入學,4年順利畢業。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職,她曾考慮攻讀博士後。但由於已婚,自己和家庭都對生孩子有期待,便打消了繼續深造的念頭,“博士後科研壓力更大,估計沒機會要孩子。畢業後33歲了,剛進高校肯定也不能要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C同學,博士在讀,碩士畢業後就職於某企業,31歲時辭職,攻讀博士。


剛開始時,她決定好好努力、4年按時畢業,如果超過35歲,找高校教職就困難了。


但現實是由於選擇了一個相對小眾、難度較大的科研課題,加上孩子還小,丈夫工作忙,家庭牽扯了許多精力,所以小論文發表和大論文寫作進展緩慢,35歲博士畢業存在困難。


對於未來的工作,她更加迷茫,只能先想辦法儘快畢業。


35歲科研門檻,看似是某個靜止的時間點,實際卻要分階段規劃與長期專注投入。有時要走一步看兩步。


同時,為了科研的優先權,要不斷平衡甚至捨棄一些個人利益。


此外,在這場“一個人跑全程的接力賽”中,科研能力雖是關鍵,但不能決定一切,還要有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初心、堅持、導師、家庭背景、機緣、運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