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文/小董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大二的時候,記得那段時間我狂刷了十幾部愛情電影。有唯美動人的、有把人感動地痛哭流涕的、有爛俗狗血劇情的。

但直到遇見它,我才明白電影裡的愛情不一定非得是完美的結局,非得有動人心絃的情節,非得有擁抱,接吻,牽手的橋段,才感人。

這部電影談的是愛情,但不具備通常意義上的情節和橋段。沒有牽手,沒有擁抱,沒有接吻,沒有床戲,甚至男女主都沒有名字,就像大千世界的我和你一樣,平凡又普通。

看這部片子就像在某個午後,吃完飯,走在大街上偶然邂逅了男女主,進入了他們的世界。看到兩個各有生活軌跡的人因為音樂而相識,相知和相愛。在那一刻他們的靈魂交織在一起,音樂將彼此的情感拉近又放大,把他們帶到一個只屬於彼此的世界。但逃離那個世界後,你還是你,我依舊是我,回到各自生活的軌道,繼續奔赴在各自的遠方。

而這一切都將化為曾經,相遇也像是彼此人生中的一個能量站。

在這裡,男主找到了繼續夢想的力量,女主重拾了音樂,與家庭和解。靈魂如此契合的兩人,被現實撕開了情感的迷霧。撕開後,這份感情雖然丟失了,但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不一樣的生活狀態。

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感觸就是我們往往會因為現實打敗愛情的情節而遺憾。但這份被現實打敗的愛情雖有感傷,卻很真實。男女主就像是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的結局也是大部分人都會做出的選擇,真實中平添了一份唯美的感傷。最後兩人雖然沒有在一起,但在相遇中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比曾經更優秀的自己。

其實愛情與現實之間並沒有輸贏,有的只是人生的選擇。而真實往往就是最觸動人心的,接下來我想從三個當面談談這部影片的真實,即人物形象的真實,故事情節的真實,影片結局的真實。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01人物形象的真實:男女主就像大千世界的我和你

電影中的男孩和女孩都沒有具體的名字,影片的結尾在演員欄裡也是用the boy和the girl來代替。我想這樣的設置就像導演在告訴觀眾,他們也是我們,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而這部電影就像在講述兩個普通男女之間發生的一件短暫的相遇,相識和相愛的故事。

男孩是一個街頭藝人,母親去世後回到家鄉照顧年邁的父親。在白天唱著眾人喜歡的歌曲而謀生。但夜晚就像來到了他一個人的舞臺,演唱著自己內心的聲音。將近三十歲的男孩,被女友拋棄,生活還得依靠父親的支援,喜歡唱歌但僅限於街頭賣唱,處於人生的低谷期。

女孩是一個賣花女,因與丈夫不和從外地攜母帶子搬到都柏林。生活很窘迫,要同時做幾份工才能維持生計,全家只靠她一個人支撐。一直喜歡音樂,但無奈生活拮据,連溫飽都成問題,又何談愛好和理想。

就是這麼普通的兩個人,因為音樂而相識,相知和相愛。其實這樣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尤其是校園裡的愛戀。曾經有句話是:“女生出了社會會遇到比學校裡更好的男生,男生出了社會,再也找不到比學校更好的女生。”這樣的愛戀不摻雜任何利益關係的只因為某個單純的原因而彼此相愛,這樣的愛情簡單,純粹。

看到男女主就讓人回想起校園裡的愛戀。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記得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

女孩將男孩帶到她打工的樂器店,兩個人在這裡一個彈鋼琴一個彈吉他,合奏了一首男主寫的歌。這個畫面真的美得醉人,彷彿看到男女主的靈魂通過音樂相交匯,相擁抱。

更不禁讓人感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靈魂契合吧!而在如今這個“快餐化”的時代,連愛情也變得“快餐”起來,愛情似乎越過了相識,相知直接過渡到相愛,但這種相愛是真的“相愛”嗎?

不見得。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排斥相親?因為相親就是父母把他們認為“合適”的人介紹給你,合適是什麼?有房有車有工作。

但大部分人都是沒認識多久,還沒了解清楚就試圖直接結婚。好像結婚只是為了湊合過日子,只是覺得合適然後結婚生子度過一生。

結婚,與愛情,真心,瞭解無關,只因合適。

所以,我們常常懷疑還有真正的愛情嗎?很多人寧願單身也不願找一個不愛的人湊合過日子。因為愛情太稀少了,尤其是靈魂契合的愛情。但遇見了,才能明白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電影中男女主之間的愛情就是如此。

男女主接地氣的身份,瞬間將觀眾帶入進去,給觀眾一種我就是主人翁的感覺。觀眾經歷著主角經歷的人生的無奈和欣喜。這樣的人物設置直接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就像是看身邊人或自己的經歷一樣真實,這是這部影片真實而動人的一方面。

一個賣唱者,一個賣花女,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套入其中,他們的人生遭遇,生活的艱難。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不像有些電影裡,男主是高富帥,女主是窮家女,然後上演一段英雄救美的戲碼。或者是一個是學霸,一個是學渣,上演一段學霸拯救學渣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男女主就像是我們走出門隨便遇到的兩個人,隨著鏡頭和音樂傾聽了一段他們的故事。兩個人各有悲傷,各有苦惱,在短暫的相遇裡短暫地擁抱了一下。這種相遇就像生命裡偶爾綻放的煙花,絢爛但易逝。

短暫到我們驚豔它的美麗,但也理解它的易逝。當煙花落盡後,那種美麗的餘味還久久地留存在人們心中。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02故事情節的真實:愛情在接觸現實的那一刻瞬間被刺破

影片中有一處非常真實的細節,是一段對話,當男孩和女孩錄完音頻後,女孩來到旁邊的鋼琴房彈著寫給丈夫的曲子。

女孩彈完後,男孩帶著希冀的目光說:“跟我一起去倫敦吧!”男孩在暢想著他們的未來,一個有女孩的未來。之後男孩女孩歡暢地充滿希冀地憧憬著未來的倫敦生活。

但最後女孩沉默地低下頭,隨後帶著苦澀地表情問到:“我媽也一定去,好嗎?”

男孩無奈地苦笑了一下,雙方都苦笑著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女孩悵然地說:“我們該回去錄音了。”兩人就一起回到錄音棚。

我想看到這個情節的觀眾一定很有感觸,

當愛情遇到現實的那一刻,只能被無情地碾壓。縱然雙方再怎麼愛慕,再怎麼互相吸引,但彼此都深知自己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可能撇下一切離開現有的生活。音樂像是彼此共有的一個王國,逃離這個王國後,他們依舊得奔赴在謀生的路上,肩上有責任,身上承擔著全家的口糧。

這個情節真的很感傷,尤其是看到男孩女孩充滿希望地憧憬著共同的未來,彷彿是兩個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在構划著彼此的未來。但當現實照進夢想的那一刻,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了無牽掛,肆意瀟灑的十七八歲年紀,而是兩個為生活所困,彼此都有自己的生活困惱,年近中年的人。

這樣的情節是感傷的,是遺憾的。現實是個多麼殘酷的字眼,當理想遭遇現實的那一刻,我們能做的只有妥協。因為現實不得不分手的愛情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每年的畢業季。

有句話說:“畢業季也就是分手季。”有願意為彼此妥協的愛情,但也有很多感情都是無疾而終的,永遠地葬送在了那個梔子花開的六月。這些感情的結束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生活,現實逼得雙方不得不做出選擇。

就像影片中的男孩年近三十,生活還得依靠父親,之前只能在街頭盛放著夢想的花朵,而這次錄音為他的夢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倫敦之行更是離實現夢想最近的一步。所以他不會放棄這次機會,面對女孩的反問,他知道自己無法給女孩一個有結果的交代,只能像成年人一樣成熟地繼續自己的生活。

女孩也深知自己並不是孑然一身,了無牽掛。她上有母親,下有子女,肩上承擔著一家人的希望。在面對男孩充滿希望的未來邀約時,她只能憧憬一下而不敢有太多的渴求。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這樣的選擇殘忍但很真實,屏幕前的我們就像在親歷主角的選擇。現實通過畫面給我們直觀地呈現了出來,像把生活中的無奈艱難直接拋出來給人看。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本相,看到了人在現實面前的脆弱,看到了他們潛藏的情感和不得不偽裝的成熟。

他們成熟又默契,成熟到不會只憑情緒做自己無法做出的承諾,默契到彼此知道對方心底的想法,而不繼續糾纏在無法逾越的現實鴻溝裡。

或許這就是成年人愛情的悲哀吧!冷靜大於衝動,現實多於憧憬。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在這條奮鬥的路上,註定會有得有失。愛情和事業兩者終難平衡,而每一種選擇都會承擔不一樣的責任和後果。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結果,儘量讓自己的選擇遵從內心。

其實觀看整個影片就像是聽山間的一股細流,涓涓地流淌著,影片中的音樂就像大自然裡的鳥叫蟲鳴聲平添了一份活力。偶爾溪流也會遇到巨石泥坑激起很大的浪花,但不一會兒又恢復了以往的速度繼續奔流。像愛爾蘭靜謐的傍晚時光,伴著暗黃色的光線,流露著一股淡淡的感傷。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03故事結局的真實:短暫的相遇後,各自揮手再見

電影結局不是常規的影片結局,男女主經過相識,相知,相愛終於幸福地過上了王子和公主一般的生活。

影片的結局是男孩終於背起行囊奔赴遠方完成他的夢想,女孩依舊生活在老公寓裡,為生活繼續謀生。不過可喜的是女孩的身邊多了一架鋼琴,一個代表著夢想的物件。

結局的一個情節是:

男孩和女孩拿到錄製CD後,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左邊是女孩回家的路,右邊是男孩回家的路。這時,女孩笑著說:“我要走這邊兒。”

男孩問到:“你要去哪裡?”

女孩簡單地回答:“home”

男孩再次邀請女孩去他家一起吃飯,一起聽歌。

女孩說到:“我還要回去照顧女兒,收拾東西。”

home和回去照顧女兒是多麼現實又扎心的回答,每一個回答混跡在浪漫的對話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浪漫是如此沉重的東西。就像賣花女說的:“It's too romantic for me。”

在整個交往過程中,女孩一直都很冷靜和現實。雖然沉浸在彼此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裡,但永遠明白彼此的鴻溝在哪裡。

最後答應男孩去他家做客,也失約了,甚至直到男孩走後,都不曾見到她。我想女孩是故意躲避不去見他。如果那晚她去了,會是怎樣的結局,或許他們會激情地相擁,親吻,上床。將熱烈的愛充分地表達出來,但激情過後,該怎麼辦,這樣又有什麼意義?

女孩知道男孩不會為了自己留在都柏林繼續之前的生活,男孩也知道女孩不會為了自己撇下一切和他遠走高飛。既然結局註定是分離,那就分得更乾脆,更不拖泥帶水吧!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而這樣的結局,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和選擇的。正如《羅馬假日》裡的安妮和喬,偶然相遇相愛,愛情在他們之間悄然發生,但縱然再相愛,安妮身為一國的女王不可能撇下身上的重任與喬過普通的生活,從出生她的身份就束縛著她有些事不能隨心所欲。

在面對現實時,他們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繼續往日的生活。那些相處只有淪為曾經,淪為曾經的美好回憶。

美國電影《廊橋遺夢》也是這樣的橋段,家庭主婦佛朗西斯卡遇見了一個攝影記者羅伯特。羅伯特有著英俊的外表,超越年齡的熱情和活力,一直奔走在夢想的路上。佛朗西斯卡曾經也有過夢想,有過詩與遠方,但現實慢慢磨去了夢想的翅膀。羅伯特像帶著一副翅膀一樣來到她的身邊點燃了內心深藏的夢想之火。兩人激情愉快地廝守了兩天兩夜。

這兩天兩夜就像來到了佛朗西斯卡的夢想王國,她沉醉著,迷戀著。兩天後,當丈夫子女回來後,現實照進夢想時,一切都將恢復常態,佛朗西斯卡可以選擇跟著羅伯特追求遠方,但她沒有,責任與愛使她留了下來。

那兩天兩夜也將淪為美好的曾經,一段帶著理想的曾經。這樣的結局其實是真實的,而真實往往才是打動人心的。

莫言也曾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世間之事,不一定完美才是最好的,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殘缺才讓人心生念想,撩撥心絃。

豆瓣高分電影《曾經》:曾經擁有是愛情的另一種展示方式


寫在最後

曾經是一個多麼傷感又讓人久久回味的詞,想起曾經會有很多記憶在翻飛,像過電影一般在頭腦中閃過。

但曾經也只能是曾經,縱然再美好,也只能回味而不能改變。或許那些美好的記憶也在警示我們珍惜當下的時光。用心去過每一個有你有我的日子,當以後回想起時,能夠嘴角含笑,眼中帶情。

沒有在一起的結局雖感傷,但感傷得動人和唯美。最後如果在一起了,可能就不會讓人有很大的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