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頁細菌戰密檔

“FARMERS、WOMEN AND CHILDREN WERE USED FOR BAKER WILLIAM EXPERIMENTAL PURPOSES……”

二戰時期一份1947年美國法務局回覆戰爭部的電文裡,出現了一個語焉不詳的名字:BAKER WILLIAM。這明顯是一個軍事行動,據稱曾將中國農民,婦女、孩子,以及在奉天被俘的美國軍人捲入其中。

現在,雷亮幾乎一眼就能讀解這個加密的詞彙。只是簡單替換了首字母相同的兩個單詞——BW,Biological Warfare,細菌戰。

三年裡,她已經看了上萬遍。

在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辦公室(簡稱民保辦)裡,關於細菌戰的檔案,打印出了滿滿幾大箱,全部是外文的,英文為主。印在A4紙上的這些檔案,大多都蓋著“TOP SECRET”(最高機密)或“CONFIDENCIAL”(機密)的戳,不過後來又被劃去,已經解了密。

紅色筆跡圈出了一些單詞,有些是檔案中的關鍵信息,有些是重複出現人名、地名和機構的名稱,被一一編上號碼。

將近10年,民保辦從海外各國的收藏機構中,徵集關於抗戰的海量一手檔案,拍成照片帶回國。近幾年,他們的一項任務,是專門整理出其中關於細菌戰的檔案,經過梳理、翻譯、標引,最終全部在網上公佈,一共一萬多頁。

這個“日本細菌戰資源庫”今年9月2日正式上線。作為抗戰史中研究資料稀缺的領域,關於細菌戰的一手資料,從此大大豐富。

一萬頁細菌戰密檔

原第100部隊獸醫西村武致信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稱原日本陸軍獸醫山口本治、若松有次郎、保坂三人用牛瘟感染盟軍戰俘。資源庫截圖

“糖大叔”

細菌戰本身就是絕密行動,很多史實又被隱瞞了下來。日本人對細菌戰有很強的隱蔽意識,很多重要戰犯在檔案中都用化名代替。這些史料一整理,就是三年。

檔案裡處處隱藏著暗語,BAKER WILLIAM只是很簡單的一個。

“UNCLE SUGAR”——糖大叔,同樣看首字母,代表美國。“狐狸,兔子,大象”,在另一份文件中,出現了這樣的語句,就幾乎無法解讀了。

雷亮是國家圖書館民保辦副主任,她說,“解密”的難點之一,是有的材料難以判定價值。因為部分關鍵信息,例如戰爭調查中的一些名字,當時就已被嚴嚴實實塗抹掉。

“比如TOJO這個名字,有可能指石井四郎給自己起的假名Tojo Hajime,也有可能指Tojo Hideki,東條英機。不同身份的價值不同,到底是誰,只能儘量去尋找蛛絲馬跡。”雷亮說。

關於細菌戰的資料一直不多,尤其稀缺海外的一手資料。細菌戰本身具有隱蔽性,很多史實又被隱瞞。團隊遇到了數不清的難點:日本人檔案裡的很多重要戰犯都用化名代替,需要儘量與真名對應。而在美國調查員調查檔案中,很多日本人名使用音譯,同一個人會有不同名字。有關細菌戰的一兩百個關鍵地名、機構名,有些也已經不再使用。

零散在海外公藏機構的史料,有望部分地拼湊起歷史的拼圖,雖然拼圖已經殘破不堪。一萬多頁從海外帶回的檔案,一開始狀況非常差,很多塵封數十年無人問津,缺頁、破損、模糊、歸檔次序混亂,問題比比皆是。

他們與學界專家交流,發現學者們花費很多時間在原始史料的發掘和整理上。他們決定幫學者們把這事先做了,將徵集回來的史料進行研究、整理,民保辦主任馬靜形容是“甘為人梯”,“ 我們辛苦一次,把專家學者從基礎史料整理中解放出來,專心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這一整理,就是三年。

一萬頁細菌戰密檔

1947年美國法務局一份回覆戰爭部的電文裡,出現了BAKER WILLIAM,系細菌戰一詞的暗語。資源庫截圖

密檔破譯者

一支不算龐大的隊伍所涵蓋的專業,遠遠超出了圖書館學本身。細菌戰是需要拓荒的領域,他們遇到了格外多的陌生信息,有種“白手起家”的感覺。

如今在國家圖書館,這樣的小團隊已經不算少數了,它們遠遠超出了圖書館學本身。細菌戰密檔的幕後成員,雖然隊伍並不“龐大”,但包括歷史、外語、生物、自動化等專業,基本涵蓋細菌戰研究和資源庫建設的各個方向。

五年前,國圖上線了第一個日本戰爭罪行史料資源庫,涵蓋國圖從海外徵集的4.9萬頁東京審判庭審記錄,各1200頁中英文判決書,4949份證詞、證據文件,以及384張庭審現場歷史照片。“東京審判資源庫”團隊,奠定了細菌戰資源庫的“班底”。

細菌戰資料梳理需要不斷反覆重來,梳理完第一遍以後,他們確定下一些人名、地名、機構等關鍵詞,然後重來一遍,標記出關鍵詞的位置。過程中,每次要增補一些關鍵詞,就再重來一遍。

“來回翻了8萬遍不止。”很多檔案被翻得折了角,回過頭看,團隊成員覺得有點難以置信。

最費勁的部分,總是晚上帶回家去做,比如難啃的文獻考據和翻譯,需要大塊兒的個人時間。很長一段時期,他們每天揣著一沓材料回家,吃完飯,看會兒新聞,稍作休息,就拿出來看,“跟沒畢業一樣,晚上也要做作業,沒有上班下班。”

由於是研究並不充分的領域,他們遇到的陌生信息格外多,有種“白手起家”的感覺。不過空白地帶越多,開拓意義也越大,做完這些工作,關鍵詞才能準確標引出來,數據庫的索引功能才得以實現。

抗戰史料的整理,屬於國家圖書館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的一部分。這一從2012年啟動的計劃,由國家圖書館牽頭,聯合全國圖書館、檔案館等公藏單位,對全國乃至全球民國文獻進行梳理和揭示。民國文獻數量遠超全國古籍總量,但底數不清、保護不夠、損壞嚴重、利用不足等問題嚴重,對學術研究的作用有限。

據國圖民保辦研究館員韓華介紹,到今年,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出版已立項294個項目,出版7300多冊。其中,抗戰文獻已出版34項,共1727冊。數字化存儲和數據庫建設,讓這些史料被更便捷和廣泛地利用。

和以前相比,圖書館人的學術素養和專業範疇都有很大變化,數字化水平的提升,也能讓海量的資料以數據庫的方式呈現。他們也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做完這個之後,還想盡快把更多海外徵集的檔案整理出來,有的難度更大。

一萬頁細菌戰密檔

日本細菌戰資料庫,設立了八個子庫。資源庫截圖

歷史的拼圖

不同當事人的檔案互相印證,歷史的拼圖浮現出來。用作封面的檔案來自一位普通日本國民。這份檔案被細菌戰資源團隊認為有特殊的意義。

71年前,蘇聯在伯力審判軍事法庭判決書中寫道:“在進行使用細菌武器的罪惡實驗時,殺害過成千數中國公民和蘇聯公民,在中國和平居民中間散佈過各種烈性疫症。”

這是迄今對於細菌戰最詳實可信的調查。

在國內抗戰史料研究中,細菌戰並不是一門“顯學”,資料相對匱乏,也相當陌生。

“破譯者”小團隊從東京審判,關注到伯力審判,繼而深入到細菌戰。隨著抗戰史料整理工作的一步步深入,萬頁密檔陸續“破譯”,歷史的拼圖逐漸浮現出來。

來自不同當事人的檔案,在團隊成員的手裡互相印證。被他們“解密”的檔案中,有美國為了獲取細菌戰試驗資料,與石井四郎等人達成交易,用免予起訴的條件,換取人體試驗和細菌武器研發資料;有檔案還顯示,美國阻撓中國、蘇聯檢察官的舉證和取證,從起訴名單中抹去了日本細菌戰戰犯的名字。

被細菌戰資源庫團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一份檔案,來自一位日本國民。

1945年12月14日,日本共產黨曾向駐日盟軍最高統帥司令部法務局發出舉報信,指控石井四郎在哈爾濱建有大型試驗基地,在中國軍民和美軍戰俘身上進行細菌武器試驗。

其後,一些參與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軍人也提出了指控。原第100部隊獸醫西村武致信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稱原日本陸軍獸醫山口本治、若松有次郎、保坂三人用牛瘟感染盟軍戰俘,並在第100部隊戶外解剖場對戰俘進行解剖。

西村武這份檔案,最終被選作了檔案庫的封面。

一萬頁細菌戰密檔

1949年蘇聯在伯力審判軍事法庭判決書,這是唯一一場專門針對細菌戰戰犯的審判。資源庫截圖

為了冤魂,也為普通人

如果沒有人去研究這段歷史,這件事就永遠被遺忘了,那麼多受害者真的就是冤魂。希望能有更多普通人知道,當年的一幕幕,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自伯力審判之後的數十年,關於細菌戰的研究都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如果沒有人去研究這段歷史,這件事就永遠被遺忘了,那麼多受害者真的就是冤魂,”團隊成員說,“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記得。”

他們認為,細菌戰是同類領域中條件最複雜、整理難度最大的一項。之所以啃這塊硬骨頭,是為了儘快提供更多史料,幫助學界更快地研究清楚日本細菌戰的事實。同時,希望通過披露檔案中的海量細節,引導公眾瞭解真相。

2011年一次溝通會上,劉桂生、陳鐵健、步平等幾位近代史研究專家就指出,做抗戰史資料,要考慮普通公眾的使用,不能關在象牙塔裡。這個理念貫穿資源庫建設的始終。細菌戰資源庫自籌備之初,就奔著“好用”的目的——不僅面對專家學者,也面向普通公眾。

上線後,資源庫對全社會免費開放。八個子庫在細菌戰資源庫裡分門別類,除了細菌戰檔案庫,還建了人物索引、地名索引、機構索引、疾病索引、相關報告、伯力審判庭審記錄、相關歷史事件等子庫,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查找信息。

關鍵詞索引和中文摘要,是打開資源庫的兩把鑰匙。他們為每一份檔案撰寫了一份摘要,幾十字到幾百字不等,言簡意賅,準確歸納要點。有時還要補充幾句,點明材料的價值。

一開始,有的摘要文本存在學術腔和翻譯腔,他們就打回來重新磨,互相徵詢,再磨。一位團隊成員拿給當中學老師的媽媽看,媽媽說能看懂,“老嫗能解”,才算過了。

有一份關鍵性的檔案,是1947年5月6日盟軍遠東司令部發送給美國戰爭部的文件。摘要中提煉出三個要點:第一,人體試驗已經得到了證實;第二,已知日軍至少進行了3次針對中國軍隊的細菌戰實戰測試,也進行了針對植物的細菌戰研究;第三,建議將細菌戰信息保留在情報渠道,不要用作戰爭罪的指控證據,日本人對蘇聯心懷恐懼,想與美國合作。

每份摘要都像對檔案的引薦。中蘇美日幾個國家是如何交涉討論,國際檢察局、法務局的調查官和美國情報人員如何調查,日本戰犯如何狡辯又承認,美國與日本如何暗通款曲達成交易。他們想告訴更多的普通人,這一幕幕歷史,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以史為鑑,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不讓悲劇重演,才是戰爭最好的紀念。

9月2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紀念日前夕,“日本細菌戰資源庫”正式上線。一萬餘頁史料,面向世界發出了它們的聲音: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堅守和平。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