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石的歷史傳說

牌路村位於汝陽、嵩縣、魯山三縣交界處。由於三縣交界處又分屬洛陽市和平頂山市管轄,所以,在交界處立有市、縣二級行政界碑。在界牌附近形成的村落,故名牌路界,後沿革為牌路村。

界碑石的歷史傳說
界碑石的歷史傳說
界碑石的歷史傳說界碑石的歷史傳說
界碑石的歷史傳說界碑石的歷史傳說
界碑石的歷史傳說界碑石的歷史傳說

據史書記載:明成化十一年,荊、襄地區有流民幾十萬,朝廷很憂慮。祭酒周洪謨曾著有《流民圖說》:說應當增設府縣,使外地流民附入本地戶籍,為本地平民,這樣可以核實戶口,使幾百年沒有禍患。都御史李賓將該書上奏朝廷,憲宗皇上認為是很好的安民措施,就命右副都御史原傑出朝廷巡視。原傑大會湖廣、河南、陝西撫、按官員來編戶籍,獲得十一萬三千多戶,人口四十三萬八千多人。原傑走遍山川溪谷,也走到了汝水、黃水一帶,宣傳朝廷仁德的意旨,流民們都欣然願意附入當地的戶籍。於是,原傑根據實際情況新增竹溪縣、鄖西縣、白河縣、山陽縣、南召縣、桐柏縣、伊陽縣等七個縣。

成化十二年,重設伊陽縣後,右副都御史原傑帶領河南巡撫張瑄,汝州知州宋欽,嵩縣知縣戈瑄,魯山知縣傅宏,伊陽知縣韋堅等人到木扎嶺,原傑當眾劃出嵩縣和魯山縣地盤給伊陽縣管轄,並在伊、魯、嵩三縣交界處的木扎嶺刻石立碑。從此,木扎嶺以北的黃水、泰山、汝河一帶在伊陽縣管轄下,老百姓安居樂業,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到了明崇禎十三年七月七日,李自成攻入伊陽縣城,知縣孔貞璞棄城到州衙求救途中被李自成農民軍所殺。至此,李自成農民軍盤踞伊陽縣城,燒燬縣衙,搶掠百姓,控制縣城達五年之久。一時間,天下大亂,伊陽縣境內土匪盜寇蜂起天下,嘯聚山林,佔山為王,打家劫舍,鬧得百姓流離失所,野無煙火,路斷人稀。

木扎嶺以北的黃水河這道溝,山中荒涼人煙稀少,雖然離縣城較遠,但是,此地是三縣交界地,是伊、魯、嵩三縣互通的南北必經要道。所以,盜賊經常出沒於此,攔路搶劫,殺人越貨。以至於在大清王朝政權已建立十餘年之後,木扎嶺一帶仍然是少則十幾人、多則數百人,公然在白天結夥行劫,奪人財產。朝廷雖然多次委派嵩縣、魯山縣、伊陽縣幾任縣令督辦案件,但伊、魯、嵩三縣官府都懼於兇狠的土匪山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盜賊橫行。

清順治十四年,黃水一帶曾發生了一場人命官司。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身帶銀兩,路經木扎嶺黃水溝,不幸被強盜劫殺死屍扔在當道兒上,大熱天,死屍腐爛,臭氣難聞。有人報案到嵩縣縣衙,知縣趙景融便推脫說:秀才死在伊陽境內,讓告狀人到伊陽縣衙報案。有人又到伊陽縣衙報案,伊陽縣知縣張聯翼去現場查案,瞭解到秀才是在木扎嶺嵩縣界被劫殺後,被劫匪拖到了伊陽縣境黃水溝。秀才被劫殺的第一現場木扎嶺屬嵩縣管轄,因此,伊陽縣張知縣說,應該由嵩縣立案。於是,這場人命案件推來搡去,連拖數月。

後來,一位行俠豪傑途徑木扎嶺,路見不平,狀告河南府和汝州府。伊陽縣知縣張聯翼心想,人命關天,非同小可,秀才屍體畢經是在伊陽縣黃水溝發現的,再拖拉下去告到京城,烏紗難保。張知縣就派衙役去泰山保,讓泰山保候保長處理此事。此時,死屍臭氣熏天,已腐爛得慘不忍睹。於是,泰山保候保長帶人將秀才屍體草草掩埋。並派村中葉大力,連夜到木扎嶺將界碑拔出,背到20裡外的黃水溝口,埋在山嶺上。候保長對張知縣彙報說:“老爺秀才的確死在嵩縣,但念屍首腐爛,兇手早已逃夭夭,我們將死屍就地掩埋,望老爺明察。” 對泰山保候保長挪縣界,張知縣心知肚明。為了避開木扎嶺的是非之地,少惹官司,張知縣寧願以溝口為界,不在收黃水一帶的稅賦。

到了乾隆四年,伊陽縣羊角溝村民張位、劉漢甫、梁朝鳳、梁周等人,以建龍王廟為名組織邪教,被村長徐大興舉報。梁朝鳳等人膽大妄為殺死徐村長。知縣呂大抱帶官兵到村中捉拿,誰知梁朝鳳等人竟用鳥槍、土炮打死打傷官兵數人。知縣呂大抱下令官兵開槍,當場打死歹徒張位、劉漢甫、楊玉,梁朝鳳、梁周等人逃跑。隱藏在木扎嶺一帶,由於出了黃水溝口縣界,知縣呂大抱不能越界辦案,就上報朝廷。乾隆皇帝批示:伊陽縣梁朝鳳為邪教要案,刑部要立即查拿。

朝廷派河南巡撫雅爾圖前往辦案,雅爾圖責令嵩縣知縣戈錦圍剿歹徒梁朝鳳、梁周等人。嵩縣知縣戈錦明知木扎嶺黃水溝是伊陽縣地盤,但界石被移,又有上峰命令,只好帶官兵連夜趕一百多里,到木扎嶺圍剿梁朝鳳、梁周等亂匪。嵩縣知縣戈錦和伊陽知縣呂大抱合力抓住了亂匪梁朝鳳、梁周等人犯,將其梁朝鳳、梁周等狎入京城伏法。梁朝鳳一案破獲後,朝廷派兵駐紮木扎嶺。從此,木扎嶺一帶,盜匪銷聲匿跡,山民們安居樂業,在黃水溝界牌處也有了幾戶人家,故名牌路界,後沿革為牌路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