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文/蘭媽談育兒

芳芳的女兒小瑤,是一個比較敏感安靜的5歲小姑娘,不論是幼兒園還是社區裡玩耍都習慣形影孤立,即便和夥伴們一起玩耍不過幾句話就鬧得不愉快,因為小瑤總覺得矛盾的來源都是故意針對自己,而小瑤也因為怪咖脾氣被大家稱為“豌豆女孩”。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何為“豌豆女孩”?

所謂的“豌豆女孩”,是指孩子的社交能力欠缺,就像是井底之蛙一樣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活動,但豌豆孩子和井底之蛙還不同,豌豆孩子是空有一顆孤單的身,心靈對朋友的渴望則是非常熱切,別人拒絕、孤立得越勤受到的傷害也越大。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對於一個5歲小姑娘來說,每天不是想著如何吃好、就是想著如何玩好,像小瑤這樣敏感、又多愁善感的性格肯定是不正常,而小瑤的敏感也經常讓母親芳芳非常自責,因為小瑤出生之後一直都是由奶奶帶著,直到芳芳懷上二胎在家養胎時,才接手上小班剛滿四歲的女兒上學事宜。

前期缺少的時間陪伴,早已經讓小瑤和芳芳之間變得陌生,好在血緣這關係非常奇妙,只要時間就可以復原親密。芳芳對小瑤的教育過於“豌豆”範,在和女兒之間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之後,小瑤隔三差五回家告訴媽媽自己在學校被欺負的事情。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面對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孩子被欺負”情況,芳芳和所有家長都是一樣擔憂的心理,擔心女兒在學校受到欺負,每次一聽說閨女被欺負了挺著大肚子也要去說理,時間一長瑤瑤在學校就有些遭人煩了,原先那些和小瑤玩的好的同學也紛紛遠離,因為小瑤媽媽的“幫說理”更多的是好心辦壞事,那些被芳芳口頭“教訓”的孩子,回家後都被自己的父母批評了。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實際上,小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都是很正常的,但芳芳在處理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太過單一,畢竟矛盾的來源並非單方面,還有一些孩子根本就把“打招呼”和“被欺負”混為一談。比如,此時我拍打你的肩膀說了一聲“嗨”,站在大人的角度來說這是正常的打招呼方式,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會回答“你打我幹嘛”。

所以,處理孩子的社交矛盾並不是拿出大人的那一套說理,關於孩子社交的問題父母也不可過多幹涉,否則就很容易讓自己的小孩兒容易被群體孤立,在長久交不到朋友的“孤立”下,你會發現孩子的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怪癖的性格也如“豌豆”一樣躲在殼裡,只跟自己的親人能相處在一起、說得上幾句話。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豌豆”孩子呢?

1、不要小看孩子對朋友的渴望

在孩子的成長、包括社交裡,父母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對交朋友的渴望,有的時候交不到朋友產生的傷害,完全不亞於缺失父愛、母愛的自卑內向,雖然朋友不是孩子童年乃至整個人生的所有,但是朋友的存在卻也是孩子自信來源的一道敲門磚,交的到朋友和社交能力好的孩子,他們長大後的人緣、包括人際關係處理也都表現得非常好。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面對孩子的交友環境父母不僅要及時讓步,還要給足孩子社交裡面的自信心,當孩子主動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時,我們就要及時讓孩子看到他的變化感觸到自信心,比如孩子對其他小朋友說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輕微變化產生上進心。

“我和你一起玩嗎”這句話並非萬能,如果對方是兩個、或一群小夥伴被拒絕的概率會非常大,為了避免孩子的玻璃心越來越嚴重,我要及時對孩子說“哇!寶貝你真棒,你說出了很多同齡小朋友都不敢說出的話,就算別人拒絕你了也不要灰心,因為好朋友都是互相投機、看對眼,相信你多表現一些自己的特長,讓小朋友欣賞到你的玩法能帶給自己樂趣,他們就會主動和你交朋友的。”

2、社交能力在於積累、不要過度干涉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有很多小朋友空有一顆交朋友的熱情心,等待真正交朋友的時候卻膽怯後退,更是有很多小朋友會說“爸爸(媽媽)你幫我去說好不好”,說什麼?當然是傳遞想要和對方做朋友的信息了,小朋友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心思可以理解,但是交朋友這件事情可是替代不了。難道孩子每次和別人說什麼遇到不敢說的話,就要使喚父母做消息傳遞員嗎?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我們要知道這樣的社交繞局,即便是孩子的父母願意那人家小朋友也願意嗎?有些家長若語速、語色控制不好,可能還很容易嚇到其他小朋友,而你家的孩子也會因為“父母傳遞消息”被孤立,面對想要交朋友又不敢上前說話的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鼓勵孩子跟對方打招呼建立起良好的交朋友環境,而不是替孩子說出“能和你玩嗎”這句話,社交和實踐都是訓練孩子膽量和開口能力最基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陪伴是最美的成長教育,儘量不要缺席

每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感情不僅僅是血緣親,還有來自生活的溫存和需求,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和生活在老人身邊的孩子相比,前者身上的自信和樂觀光環更吸引人,而後者的身上總是少了一股屬於親情滋養的活潑感,當然也並不是說爺爺奶奶帶出的孩子不好,而是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愛和母愛,陪伴也是孩子成長裡最美的教育,希望家長們儘量不要缺席。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有些缺席可以用時間去彌補,但孩子一旦習以為常不再期盼父母之愛時,你會發現所留下的就是一輩子的遺憾和情感空缺,當然陪伴也不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陪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還需要做到有質量的用心陪伴,比如我們陪孩子玩積木的時候加入孩子的思維探討(如房子的屋頂應該擺多高、多大, 城堡可以做幾面窗戶……)

這些思維探討都會增加孩子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訓練他們的思維總結和想象力,如果孩子玩積木的時候是自己玩自己的,家長坐在旁邊也是玩手機只起到監護作用,那麼一堆積木只不過是枯燥的木頭罷了,堆一會之後孩子就沒有興趣,長久以此的話孩子也品不出玩具該有的樂趣,而是養成三天新鮮的佔據和擁有,也根本玩不出玩具所存在的啟蒙價值。

家庭教育,請不要讓你的子女成為“豌豆孩子”,愛更需要說出來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