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61篇文章

我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書法,只是天賦不高再加不夠勤奮刻苦,至今寫了二十幾年也沒寫出個名堂,所寫的字也難以入方家之眼。可能有的朋友會注意到,我頭條號的頭像裡“懶龍說”這三個字其實就是我自己寫的,旁邊的印章也是我自己的印章,這也算是給大家一個小彩蛋吧。

我還記得我剛開始學書法的時候,跟很多人一樣,都是從一本叫做《多寶塔碑》的字帖入門的。當時我的書法老師曾經告訴我:“一定要好好照著學,這就是中國文字最為光明正大的樣子。”當時的我還小,還不能夠理解老師這句話的含義。直到長大以後,我知道了寫《多寶塔碑》的這位書法家的經歷以後,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只有他才能夠寫出中國文字最光明正大的樣子。

那是因為,這位書法家他自己,就是一位最光明正大的人。只有他這樣正氣凜然的人,才能夠寫出這樣端莊雄渾,雍容陽剛的字來。這位偉大的書法家,就是名列楷書四大家之一,我心中的“楷聖”,中唐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顏真卿並不僅僅是一位書法家,他還是一位在安史之亂天下恐懼的情況下敢於率軍與安祿山軍隊正面硬剛的狠人,也是一位剛正不阿、大義凜然、不畏權貴、捨身取義的盛德君子。他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先後失去了三十多位家人;他為了捍衛自己心中的道義,義無反顧踏上赴死之旅。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顏真卿,談談他光明如日月,堅硬如磐石的一生。

一、堅守平原:亂流奔湧中的定海神針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的名義聚集了近20萬大軍,在范陽起兵造反。這就開始了讓盛唐由巔峰墜落的“安史之亂”。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那個時候,整個大唐已經沉浸在“盛世”的美夢中太久了。驟然遭遇叛亂,各級官吏連抵抗的膽量都沒有,安祿山叛軍煙塵千里,整個河北幾乎都成為了叛軍囊中之物。

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是一個70歲的老人了,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雄才大略,只是躲在盛世美夢中捨不得出來。而當各地的戰報雪片般飛來的時候,他才終於醒來,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已經大亂了。此時的他,夢醒的崩潰和現實的無奈都讓他感到心力交瘁。玄宗只好長嘆:“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舊唐書·顏真卿傳》)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有一天,玄宗突然得到了前線下來的消息,送消息的是平原郡司兵參軍李平,他帶來了當時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好消息——河北還有一個平原郡在頑強的抵抗叛軍!

此時平原郡郡守,名叫顏真卿。

玄宗一聽,感到不可思議,整個河北全境幾乎都淪陷了,平原郡居然憑藉一郡之力還能頑強抵抗?《舊唐書·顏真卿傳》中載,他跟身邊人說:“我連顏真卿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他怎麼能夠做出這樣的義舉?(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那麼這位玄宗都不怎麼認識的顏真卿到底是誰呢?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顏真卿,字清臣,是唐太宗時曾擔任中書舍人、秘書監的顏師古的五世從孫。顏真卿的家族屬於琅琊顏氏,也是當時的名門望族。顏真卿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只有母親一人將他帶大。在母親的辛勤教導下,顏真卿很快成長為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新唐書·顏真卿傳》中說他“博學工辭章,事親孝。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顏真卿參加了進士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選為甲等,從此走上仕途,歷任秘書省校書郎、醴泉尉、後來做到了監察御史。歷史上關於顏真卿的御史生涯還有個小故事。當時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五原縣)有冤獄。顏真卿作為監察御史巡視到此,很快就將冤獄審清。此地之前多年大旱,顏真卿一清理冤獄,馬上大雨傾盆。九原人都說這是由於顏真卿昭雪冤獄,才使得上天降雨,所以就將這場雨稱為“御史雨”。由此可見顏真卿做官深受百姓愛戴。

後來顏真卿回了京城做官,但是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很快就被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嫌棄,於是沒幾年就被排擠出京城做了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此時的顏真卿不會想到,命運會很快將他推上反抗安祿山的第一線,成為引領更多人的精神領袖。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顏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以及他哥哥顏杲卿所在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位置都很險要,一旦安祿山叛軍南下,他們所鎮守的兩個郡將是首當其衝的最前沿。顏真卿到任以後,根據安祿山的種種行為,判斷安祿山反狀已露,此時只是在暗中蓄積實力,等到了合適的時機,一定會起兵造反。而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大唐最精銳的野戰部隊,一旦造反,平原郡危在旦夕。

既然反跡已露,必須早做準備,而且還必須瞞過安祿山安插在城中的眾多耳目。顏真卿於是藉著平原郡下雨的時機,以城牆老舊的名義整修城牆,深挖壕溝,同時還大量招兵買馬,聚草屯糧。為了麻痺安祿山的耳目,顏真卿裝出閒著沒事的樣子,天天跟賓客喝酒泛舟。安祿山收到耳目的報告,以為顏真卿只不過是一介書生而已,不足所慮。(《新唐書·顏真卿傳》載:“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虞也。”)

而等到安祿山起兵後,由於顏真卿的準備充分,又加上及時與朝廷取得了聯繫,獲得了朝廷的認可。所以顏真卿迅速拉起了反抗安祿山的大旗。同時,他還與常山的兄長顏杲卿共同舉兵,遙相呼應。《舊唐書·顏杲卿傳》中這樣評價他們:“斷賊歸路,以紓西寇之勢。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在當時萬馬齊喑的河北大地上,顏氏兄弟所堅守的常山和平原成為了僅有的兩座抵抗的燈塔。他們共同發出的微弱光芒,照亮了河北一片漆黑的夜空。而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也迅速成為了那些心念大唐,願意保衛大唐的忠貞之士心中的精神領袖。在他們兄弟的感召下,“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韋、鄴郡太守王燾各以眾歸”,“是時,從父兄杲卿為常山太守,斬賊將李欽湊等,清土門。十七郡同日自歸,推真卿為盟主,兵二十萬,絕燕、趙。詔即拜戶部侍郎,佐李光弼討賊。”(《新唐書·顏真卿傳》)

此時的顏真卿,已經作為河北十七郡盟主,戶部侍郎,成為了河北抵抗運動當仁不讓的領袖,這位曾經讓安祿山感到不足為慮的文人,成為了安祿山的大敵。

令人悲哀的是,正在顏氏兄弟所領導的河北抵抗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的時候,玄宗自己作死,把帝國僅剩的三位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瀚挨個葬送了。於是叛軍攻破了潼關,關中無險可守,玄宗只好帶著文武百官後宮佳麗各國使節一起踏上入蜀逃亡的旅途。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叛軍拿下了長安以後,戰爭態勢陡然逆轉。叛軍帶著巨大的心理優勢,回頭開始清理河北的反抗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顏杲卿所鎮守的常山郡。

二、《祭侄文稿》:字字泣血的天下第二行書

顏杲卿,與安祿山也算是老相識了。在安祿山剛起兵的時候,就封顏杲卿為常山太守,賜顏杲卿紫袍,顏杲卿為了不引起安祿山的懷疑,只好假意與之周旋。等安祿山騰出手來集中兵力開始清理河北勢力的時候,顏杲卿和顏真卿的兵力馬上就捉襟見肘起來。

安祿山派史思明率領平盧的軍隊圍攻常山。由於敵人突然襲擊,顏杲卿的兵力還沒來得及補充就被拉上了戰場。顏杲卿兵力不足,向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求救,王承業見死不救。顏杲卿只好帶領常山郡的兵丁血戰六個晝夜,打到最後城中井也枯竭了,糧食和箭矢都沒有了,最終寡不敵眾,常山郡陷落。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一起被叛軍俘虜。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大家注意,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引起大家的不適,這並不是什麼血腥恐怖電影,而是歷史上記錄下來的真實的事件。我儘量冷靜的闡述顏杲卿被俘後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他曾經遭遇了何等喪心病狂、滅絕人性的對待,而他為了愛這個國家,都失去了些什麼。

叛軍抓到了顏杲卿,為了讓他投降,叛軍拉過顏杲卿的小兒子顏季明,當著顏杲卿的面用刀架在他兒子脖子上,說:“降我,當活而子。(《新唐書·顏杲卿傳》下同)”可是顏杲卿忍著內心巨大的悲痛,終於沒有說話。叛軍於是殺了顏季明。

後面,叛軍押著顏杲卿到洛陽見了安祿山,安祿山非常生氣,對著顏杲卿怒道:“吾擢爾太守,何所負而反?”顏杲卿怒目圓睜大罵安祿山:“你不過是當年營州一個放羊的奴隸,受到了皇帝的寵愛。皇帝對你恩寵有加,何曾有辜負過你,你卻居然起兵造反。我顏氏世代唐臣,忠義傳家,恨不能殺了你以謝聖上,怎麼能跟著你一起造反呢?(汝營州牧羊羯奴耳,竊荷恩寵,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義,恨不斬汝以謝上,乃從爾反耶?)”

安祿山聽到這段揭他老底的話更加惱羞成怒,這時候露出了他兇狠殘暴的本性。他命人把顏杲卿綁在橋柱上,用刀一刀一刀從他身上割下肉來給自己吃,顏杲卿滿身血流不止卻仍然不斷叫罵。(

祿山不勝忿,縛之天津橋柱,節解以肉啖之,罵不絕安祿山更加感到憤怒,自己手握重兵,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原新的主人,放眼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匹敵。

而如今,這個身上已經沒有多少好肉的顏杲卿,卻讓安祿山感到內心無比的恐懼。他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無論多少刀劍加身都不會屈服的。而顏杲卿無疑就是這樣的人。安祿山在他面前做再多殘暴的舉動,也只能讓自己的卑鄙殘忍的本性暴露的更加徹底而已。

安祿山在一個高尚的靈魂面前,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無比渺小,這讓他更加怒不可遏。他看著顏杲卿血肉模糊還在高聲叫罵,氣的乾脆用鉤子鉤斷了顏杲卿的舌頭,還得意的問:“還能罵嗎?”顏杲卿沒有了舌頭,仍然含混不清的繼續罵著,最終身亡,享年六十五歲。(賊鉤斷其舌,曰:“復能罵否?”杲卿含胡而絕,年六十五。)而他的同宗子弟大多被害。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顏杲卿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在經過多方尋找顏杲卿父子的屍骸,最終僅僅得到了顏杲卿的一足和顏季明的首骨。顏氏一族在此時已經失去了三十多位族人,一百多位親屬了。顏真卿看著親人的碎骨,心中悲憤難以抑制,當年並肩作戰的哥哥和侄子,如今被叛軍碎屍萬段屍骨無存,不知如今魂歸何處。一時間,兄弟情誼,國仇家恨統統湧上心頭,顏真卿懷著滿腔激憤,揮毫為自己的侄子顏季明寫下了一篇名揚千古的祭文,那就是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祭侄文稿》,全名為《祭侄季明文稿》。原跡為麻紙墨跡,高 28.7釐米,長 77 釐米,23 行,共計 235 字,又塗抹 34 字,合計 269 字,顏真卿 50歲時書。該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實為一篇草稿,大家可以從圖中看出,裡面有很多塗改的痕跡。這其實是一篇“無意作書”的墨跡,但是也正因為他著重表達感情,無意修飾書法,而使得這篇《祭侄文稿》成為了顏真卿書法功力的天然流露。

我原來學書法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不是要把每個字都寫的特別工整漂亮才叫做書法,書法是用合適的字體來表達合適的感情,書法永遠是為內容和情感服務的。而顏真卿的這一篇《祭侄文稿》中,從文字內容到書法藝術,都可以說是達到了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如今我們再看這篇《祭侄文稿》,我們仍然可以從顏真卿的書法線條中感受他內心的情感波動和情緒起伏,感受到他對於親人的懷念哀悼,和對叛賊的切齒痛恨。我們彷彿和他一樣,在淚眼朦朧中看到了親人的樣子。在此,我冒昧的將《祭侄文稿》全文記錄如下。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開頭部分主要交代時間地點和祭者的身份,這是祭文的一般格式。可以看到顏真卿剛開始寫的時候情緒還是比較穩定,字體也算是比較工整,行筆稍緩。寫到“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時,顏真卿的情緒已經逐漸激憤,字體開始筆走龍蛇,塗改之處也開始增多。此時又兼墨跡漸淡,用枯墨書寫,寫出了飛沙走石之感,讓人感覺到戰亂紛飛,巢傾卵覆的局面,更加顯現出了顏真卿對於親人離去的無奈。尤其是這裡的“賊臣不救”這幾個字,更是每個字都帶著血跡一般,飽含著對賊臣的仇恨。寫到“

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時,顏真卿幾乎情緒已經激動到無以復加了,整篇文稿結尾如同濁浪排空,筆意飛流直下,不知其止。紙已盡而意無窮。整篇《祭侄文稿》摧心之悲痛躍然紙上,充斥在字裡行間。

餘秋雨先生曾經這樣評價《祭侄文稿》:“世界上很少有這麼一件藝術作品,你即使不瞭解它產生的背景,一上眼也會被它淋漓的墨跡、痛苦的線條、倔強的筆觸所感動。滿篇的漢字,都是在長嘆和哭泣,而在長嘆和哭泣聲中,傲然筋骨又必現無疑,足以頂天立地。

《祭侄文稿》,其文忠烈節義,其書雄渾剛健,文書俱佳,相映生輝。這一篇字字泣血的《祭侄文稿》,既是顏真卿滿門忠烈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不朽正氣的縮影。

三、宣慰李希烈:四海同悲的赴死之旅

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顏真卿面對河北抵抗嚴峻的形勢,只得選擇放棄平原郡渡河到靈武朝見肅宗。肅宗封他做憲部(刑部)尚書,後來又兼任御史大夫。

後來顏真卿的為官之路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外放——回中央——得罪人——再次外放——又回中央——又得罪人······完全就是個循環。把朝中大權在握的權臣基本上得罪個遍。不知不覺,顏真卿已經熬死了唐肅宗、唐代宗,到了唐德宗繼位的時候,顏真卿已經是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了。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唐德宗繼位以後,顏真卿仍然不改自己的直懟本色,看到看不慣的就得說兩句。於是順利的得罪了德宗朝一位著名的權臣——盧杞。

這位盧杞,可以說是史上最醜的奸臣。他的列傳被收錄在《新唐書·奸臣傳》中。據《新唐書》記載他“體陋甚,鬼貌藍色”。正史裡能說他長得像鬼,這可見是醜成啥樣了。此人在歷史上的作為,《新唐書》有個高度概括:“

賢者媢,能者忌,小忤己,不傅死地不止。”嫉賢妒能,睚眥必報。一旦稍有不順意,則把人往死整。

《新唐書》中記載了他這麼一件事情,說郭子儀生病了,百官都來看望,其他人來看望的時候,郭子儀也從不讓妻妾迴避,以示毫不藏私。唯獨盧杞來的時候,郭子儀讓他的家人全部都回避,家人很奇怪啊:那麼多朝廷大員都不用我們迴避,這麼個小小的盧杞就讓我們躲起來啊,這人何方神聖啊。郭子儀說:“此人外表醜陋內心陰險,你們要是見到他肯定得笑話他,這樣他肯定懷恨在心,將來他一旦得權,我們全家就有滅頂之災了。(彼外陋內險,左右見必笑,使後得權,吾族無類矣!)”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連歷經四朝再造唐室的郭子儀都這麼怕他,可見這位盧杞陰險起來是有多可怕了。盧杞因為顏真卿的正直,對他懷恨在心。顏真卿也真是硬剛慣了,直接跑到中書省等著盧杞,問他:“當初你爹被叛軍殺害,傳首平原的時候,我看到你爹臉上的血,我不敢用衣服擦拭,親自給他用舌頭舔乾淨的!我對你爹都這樣了,你就容不下我嗎?(相公先中丞傳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新唐書·顏真卿傳》))”

這話一說出來,換誰也得服,連你死去的爹都搬出來了,誰敢不服?盧杞也只好對顏真卿跪拜,畢竟人家原來是他爹的戰友。雖然盧杞表面服了,但是其實他內心極度不服,所以總是憋著找機會想弄死顏真卿。

盧杞並沒等太久,機會很快就來了。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唐朝的各大藩鎮開始了一輪造反高潮,其中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也蠢蠢欲動,直接拿下了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而孱弱的唐皇室根本拿不出足夠的兵力來抵抗。這時候盧杞給德宗出了一條毒計:“讓顏真卿前去宣慰叛軍,顏真卿威信頗高,叛軍一見他肯定拜服,這樣就可以直接安撫叛軍而不用一兵一卒了(

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新唐書·顏真卿傳》))”

顏真卿:雄渾陽剛的一代楷聖,錚錚鐵骨的萬世忠良

這個主意簡直陰毒無比,李希烈既然已經反叛,怎麼可能會因為顏真卿的宣慰而放棄呢?這時候讓顏真卿去李希烈那裡擺明了是讓他送死去的。顏真卿到這會已經73歲高齡了,這樣一位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老臣,難道德宗真的願意讓他去送死嗎?

可是,出乎滿朝文武意料的是,德宗居然同意了!《新唐書·顏真卿傳》載:“朝廷失色”。沒有人知道當時德宗為什麼會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