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不是鬆出來的


太極功夫不是松出來的

近年武術界研究探討理論,所言多有道理。但也存在不少誤區。比如有人說:以靜制動,以慢制快,以柔克剛等等。不少同志又說,手快打手慢,慢不能制快,快才能制慢,要快就得放鬆,只有鬆了就快,越松越快。其實這些理論還須進一步深入探討。就說“松則快”吧。我曾看短跑比賽,發現跑得最快時的運動員,他並不是“松”的,而是相當“緊”的。肌肉一緊,產生速度。

我曾問短跑比賽獲勝者:“你跑的最快的時候是緊張的,還是放鬆的?”他說:“緊張到無可再緊張了。只有慢跑才是放鬆的。”可見有緊才快,只松必慢。這是常識。武術也和跑步類似。所以說“松則快”是不對的。武術特別是內家拳練功,師父們一再強調“要放鬆”。松當然是重要的,但我們練內家形意拳,既要求練時必須松,又要求練時還必須緊,能松能緊。做到鬆緊互濟,這樣才能更快。這就是我們宋光華老師說的“速緊速松,速松速緊”。出速度快必須憑緊,而要想緊得好,還須憑松。松本身不能出快速度,但松能出緊,緊即出快速。松能濟緊,有緊才有松,所以緊也能濟松。

再說肢體向某一方向運動是有關肌肉收緊產生力而造成的,這時相反方向的肌肉就須適當放鬆,否則就會互相抵消,影響速度。這面緊時那面就得松,松以濟緊。運動方向轉換,肌肉鬆緊也在轉換。鬆緊頻率愈快,速度就愈快。松時有緊,緊時有松,其中的互濟作用極其微妙。

這裡鬆緊之妙處,還是在“互濟”二字。互濟即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關係。松與緊就是陰與陽的關係。單重視松,不重視緊,是練不出速度來的。目前很多練太極拳的就陷入這個誤區,多年整天是松練,說松練好了自然就快了,結果老是手慢被動挨打。

松與緊是如此,柔與剛也是如此。有人說“以柔克剛”,但事實上柔克不了剛。柔可以化剛,但不是克剛。用柔化了剛是防,不是攻,攻才克敵。鋼刀砍在棉花堆上,不起作用,是棉花的柔,化了刀的剛,但棉花並未克了鋼刀,因為鋼刀絲毫未損。若棉堆中突然又出來一塊大頑石,把刀崩拆了,這才是克了剛,是頑石的剛克了刀刃的剛,這就是棉花的柔與頑石的剛二者互濟,既讓刀的剛失掉作用,還要把刀摧毀。這種情況概括來講,就叫作“剛柔互濟,以剛克剛”。而並非是“以柔克剛”。形意拳交手,敵人打來,我接手時多柔,而同時出另一手著敵即速發剛勁克敵。有時接手鬆柔瞬間轉剛,敵即撲地。有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不一而足。

當前武術界也存在"以柔克剛"的誤區。認為你剛了,厲害了,我要勝你,我就不練剛,專練柔,我就能勝你,以柔克剛嘛!結果是敗的更慘,還以為功夫不到哩。而武林高手特別是形意高手都是練到了極柔而又極剛,極剛而又極柔,用時剛柔互濟以剛克剛,最能取勝。


太極功夫不是松出來的

“互濟“二字含義頗深,道之妙用,體現其中,修武得道悟深者自能盡妙,言說只能述其粗略。

武術之動與靜,虛與實,亦同樣都是互濟關係。練時是互濟,用時也是互濟。欲識互濟,就須探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宋人張伯端把老子的“三”稱為“三體”。形意拳引入拳法中,貫穿各招。謂“萬法生於三體,萬法不離三體”。體現在拳術中,快與慢,松與緊,動與靜,剛與柔,虛與實等,都既是分二,又是合一,分與合同在,所以還是三。這樣來認識拳中的對立因素,我們稱之為“道論兩極一體思維”。簡稱“兩極思維”。這種思維模式永遠持有“兩極”,而兩極永遠共存於一體的。這就像磁鐵一樣,既有陰陽兩極,又共於一體。

我們總結中國武術,外家拳是克敵之拳,內家拳是修道之拳,道成則具更多威力。練內家拳必須修道,必須領悟掌握兩極一體思維體系,這樣看待拳中所有兩儀對立因素,都會找到互濟之妙,因而取勝。象社會上講的“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 “以慢制快” “以松勝緊”等論,都屬於世俗的單極思維之列,忽略了對立因素的互濟相成作用。結果便是隻柔克不了剛,只靜制不了動,只慢制不了快,只松勝不了緊。

練功夫修道,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單極思維,改變成兩極一體思維。“兩極思維” 理論概念其實質就是驗證你是否通過練內家拳,擺脫了單極思維,真正具備了兩極一體思維。有此思維你就變得超常聰明,擁有超凡出塵的智慧,在你身上體現出超常的效能,你就會在生活和工作學習中處處見高效,使你的人生達於圓滿。這兩極思維,簡而言之,就叫作“互濟”。


太極功夫不是松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