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有人說:個性就像彈簧。

在逆境中,有的人可以積極面對,迅速恢復;有的人卻深陷其中,難以釋懷。

我們的“個性彈簧”在面對逆境時,能不能迅速復原,體現著一個人的高情商。

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一個人的成功,20%靠智商,80%靠的是情商。

而今天我們要談的逆商就是情商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

逆商指的是人們在面對挫折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戰勝困難的自我恢復力。

第一次接觸“自我恢復”的概念,是通過閱讀蘇媽的一篇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到自我修復力有兩個神奇的特點:

  • 一是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我修復力(只是好多人不知道,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損耗掉了);
  • 二是如果自我修復力不足,可以通過系統的訓練重新獲得。這種系統訓練,可以從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

這麼說來,自我修復力是可以在生活中培養的,而且這種培養是潤物細無聲的,有時候老師和家長在孩子面對困境時候的反應和說話方式,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逆境中的態度。

美國學校和家長非常注重孩子在逆境中的自我恢復力,它是美國小學情商教育中的重要一課。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幾個我的親身所見、所聞、和所感,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不放棄的種子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美國小學早上的校園是很熱鬧的,上課前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嬉戲,很多家長也會駐足觀看,為的是多些時間陪伴孩子。

剛好這天早上我值班,負責在操場上看孩子們玩耍。

只見遠處的一個孩子,在爸爸的陪伴下打籃球,孩子投了幾次都投不進去,非常沮喪,轉過身跟爸爸說:“爸爸這個太難了,我想去玩其他的了”。

孩子正要跑走,爸爸叫住他說:“還記得你第一次盪鞦韆時的樣子嗎?當時你也覺得很難,可是在練習了很多次後,你就可以蕩的很高很高!這個打籃球也一樣,需要反覆練習才能變好,你難道不想再試試嗎?”

孩子看著爸爸,眼睛閃爍出一絲期待,可是想了想後……說:“爸爸,我還是玩別的吧!”

爸爸說:“那好的。”

孩子一轉身跑去了最愛的鞦韆,他蕩得好高好高,每次達到最高點時,都能聽到孩子銅鈴般的笑聲!這時上課鈴響了,爸爸離開了,孩子也回到了教室上課。第一個大課間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從教室向窗向外望去。

突然,我又看到了早上的那個熟悉身影,這個孩子又一次出現在了籃球場。

原來他並沒有放棄,他在一次次的練習投籃。

我的感想:爸爸在孩子面對困難時,並沒有訓責孩子,而是幫助他回憶自己“曾經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小故事。

當孩子沒有選擇堅持的時候,爸爸也沒有強迫他,而是給他選擇的自由。

因為他知道這顆“不放棄”的種子已經種在了孩子的心底!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學會解決問題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美國的小朋友會帶午餐來學校,小朋友吃完飯後要自己收拾,自己整理午餐盒。

這天放學時,Olivia的媽媽來到教室,原來Olivia把自己的午餐盒不小心給弄丟了。

教室尋摸了一圈後,還是沒有找到,這時Olivia有點著急了,眼淚都快要溢出來。這是媽媽剛給她買的凱蒂貓的午餐盒,今天我還看她向別的同學炫耀來著。

我剛想過去安慰她,只見她的媽媽彎下腰,輕輕拍著Olivia說:“是誰把午餐盒弄丟的呢?”

Olivia含著眼淚說:“是我自己。”

“丟了沒關係,但是流眼淚可以找到午餐盒嗎?”

Olivia傷心的搖搖頭……

“你想一想,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到午餐盒?”

Olivia繼續搖頭。

“想一想,你帶著午餐盒去過什麼地方?” 媽媽問。

這時Olivia眼睛一亮“我去過餐廳,去過操場,還去過辦公室,媽媽,我們去那裡找一找吧!”

說著,Olivia拉著媽媽衝出了教室。

這位媽媽在面對孩子快要哭出來的情緒時,並沒有馬上提供幫助,而是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找到午餐盒?”

她在試圖引導孩子來自己解決問題。

“學會解決問題”是孩子從逆境中恢復的良藥,當孩子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心十足時,他可以在困境中更加冷靜。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美國老師和家長讓孩子們做一個“問題解決計劃”,將遇到的問題,可以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每種辦法的後果,和最佳解決辦法,逐一列在這樣的計劃表上。

幫助孩子系統的分析問題,慢慢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犯錯不可怕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每週五的早晨美國小學會有集會,通常由校長主持,各班小朋友們站好隊向國旗敬禮。禮畢後,校長會宣佈學校的一些重要活動信息,並且嘉獎一些表現好的同學。

上週五是學校的“每月之星”頒獎,校長拿著榮譽獎狀,宣讀著每個獲獎學生的名字。

當校長讀到“Nina”的時候,他不小心讀成了“Tina”,校長立即糾正自己,並跟大家道歉:“I am sorry Nina, I made a mistake. But everyone makes mistake right? Is it okay to make mistakes?”

所有小朋友回答“Yes!”

校長在糾正了自己的發音後,除了給Nina小朋友道歉,他還為全校的小朋友做了一個積極的示範:犯錯不可怕,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

大人的積極示範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等自己下次犯錯時,想想校長的話,自己也會更加坦然。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父母是最好的榜樣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這讓我想到今年家長會上的一個故事,Carol小朋友是個完美主義者,她每次給老師交作業時,眼神裡都透露著戰戰兢兢,因為生怕老師給她圈出一個小錯誤。

家長會上和媽媽交流才知道,原來在家裡爸爸對孩子十分嚴格,有一點小錯誤爸爸就會嚴厲指出,如果問題嚴重還會訓責上幾句,因此造成了孩子生怕犯錯的完美性格。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錙銖必較”會讓孩子在錯誤面前變得特別小心翼翼。

美國的心理治療師Lynn Lyons提出:如果一個孩子從不犯錯,那麼他永遠不知道如何來修復錯誤,並且做出更好抉擇。

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擁抱自己的錯誤,錯誤教會我們成長,教會我們變得堅毅和勇敢。

一個勇於承擔錯誤的孩子,勢必在遇到困難時會更有勇氣,更有富”彈性”!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正確的誇獎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剛開始當老師時,常常會誇學生“你真聰明!” 學生答對了一道數學題我會說“你真聰明”,學生有一個好主意,我會說“你真聰明”。

直到一次的數學考試,坐在角落的Rachel在默默哭泣,走過去一看,Rachel一邊揉考卷,一邊抽泣著望向我說“這個數學太難了,我不聰明,我都不會做……"

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這句“你真聰明”在很多孩子心中種下了苦果:他們覺得“聰明"才是成功的必然,卻忽視了“努力和勤奮”才是通向成功的敲門磚。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r. Carol Dweck說過:我們誇獎孩子的方式在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他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態度。

我後來學到的經驗是,在誇獎孩子時,我們應誇具體的行為,而不僅是籠統的“你好棒!你真聰明!” 比如,我會說:“XX同學寫字時一筆一劃,寫得真漂亮;“...同學上課時眼睛看前面,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非常認真”;“XX小朋友把跌倒的朋友扶起來,並送她去學校的護士,她很有愛心”。

另外,在誇獎孩子時,我們要儘量誇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孩子為何輸不起?讓孩子變強大的“挫折教育”,千萬別忽略

比如,學生數學考試得了100分,我們要告訴他:“老師看到你每天在數學課上做大量的練習,別的小朋友在玩你也不受干擾,你的努力讓你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老師真為你驕傲!”

我們越向孩子強調什麼,越在向孩子傳遞著怎樣的信號。

這其實就是美國小學推崇的成長性思維,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認為“努力”比“天賦”更重要;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表現得更有勇氣。

因為他們相信“努力”可以使一個人變強大,他們會告訴自己: 我要繼續努力想辦法,這樣才能突破困難,走出逆境。

現在社會人們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能不能從小塑造孩子的“受挫力”,關乎著孩子今後的成長。

最後要說的是,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的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有一顆堅強的心,父母要先做好表率。

你的積極冷靜、堅毅樂觀,定能讓孩子更加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