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秋 分 宜 靜 養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仲月之節為秋分,秋為陰中,陰陽適中,故晝夜長短亦均焉。

——《孝緯經》


秋分之日晝夜時間均等,秋分之後晝漸短,夜漸長。《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暑氣到了秋分已經完全散盡。秋分之後,秋燥與秋寒才正式開始登場。


“秋風秋雨愁煞人”,天氣日轉涼,萬物漸凋零,人的情緒也隨之而變得易傷感惆悵。故應適當增加戶外運動以抒胸懷,如登高遠望。但忌劇烈運動,秋冬當以靜養為主。


秋分之日勿殺生,勿用刑,勿處房幃,勿弔喪問疾,勿大醉。君子當齋戒靜專以自檢。

——《千金月令》


仲秋之月,樹葉開始變黃,風蕭雨急,天地之氣變得肅殺起來,此時應安寧神志,收斂神氣,心神都要向內收而不外散,這樣是為了減緩秋天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即“以緩秋刑”。


古人在秋分這天,有戒殺生、戒房事、戒醉酒等,戒一切令人心生散亂狂亂的行為。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秋分之時,秋燥已盛,燥能傷陰。保持寧靜的心態可以養陰(也養陽),因為一旦情緒波動得厲害而生鬱生火,正陽化邪火,邪火又傷陰,陰陽兩傷。所以古人講養生都不離一個“靜”字,不是讓你不要動,而是不要妄動神形,也不要“靜”得生鬱。


固然秋天當食一些滋陰的食物,但能靜比這些都重要。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那秋凍的原理是什麼?怎樣秋凍才有益而無傷?


至秋分暑氣已盡退,但人體內可能還藏著些許暑熱,如果加衣過多,則不利於體內暑熱的透散,也容易誘發一些疾病。另一方面,秋天少穿衣,把身體凍一凍,有助於毛孔的收縮。


仲秋八月(秋分和白露)是最適合秋凍的日子。初秋太熱,想凍也凍不了;深秋太冷,容易著涼受寒。


適度的秋凍可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但是,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潰瘍病患者、慢性肺病患者,是不能秋凍的。


秋 分 三 候 解

  • 初候,雷始收聲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古人認為,陰陽相激而發聲為雷。而自然界的雷聲,隨陽氣的上升而盛,隨陽氣的潛降而收。


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正月陽動,故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陽衰,故秋冬雷潛。

——《論衡》


從驚蟄、春分陽氣上升出地面,與陰氣相搏而打雷。秋分開始,陽氣漸入地下,所以雷聲就收起來了,收到哪兒了?地下。所以,鄭玄說:“雷始收聲,在地中動內物也。”其實就是陽氣潛入地中了。故一些小蟲、小動物們也隨陽氣鑽入泥土,準備冬眠。


古人將龍和雷關聯起來,因為蒼龍七宿出現在夜空的出沒規律,幾乎和雷的出沒一致——龍升雷出,龍潛雷收。


  • 二候,蟄蟲坯戶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淘瓦之泥曰坯,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分的“蟄蟲坯戶”和春分“蟄蟲始振”相對應。這些昆蟲差不多是半年戶外,半年室內。


秋分期間,蟄伏土中的小蟲在地下用細泥糊一個冬眠的窩,留一個小洞作為進出的孔道。等到天很冷了,就將小洞塞起來,進入冬眠期。


  • 三候,水始涸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國語》曰: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間也。見者,旦見於東方也。辰角見九月本,天根見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古人認為,河川水的充沛與乾涸,和地上的陽氣成正比。春夏陽生而水漲,秋冬陽衰而水涸。


從現象上來看,秋冬二季氣燥雨少,天寒使冰川化水量低,河川自然水量就不足了。


秋 分 的 天 象

秋分有兩個標誌性的天象。一個是北斗七星的指向,一個是大火星的西沉。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當北斗七星的斗柄在黃昏時,指向正西方的時候,正是秋分日。同理,斗柄正南為夏至,正北為冬至,正東為春分。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處暑)後十五日,鬥指酉,為秋分,陰生於午,極於亥,故酉其中分也。

——《孝經緯》


天象是確立一個節氣的重要指標。古人將干支對應到天空的各個方位。其中酉位正西,故言“鬥指酉,為秋分”。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大火星是一顆明亮的紅色的星,又名辰星、商星,即東方蒼龍的心宿二(蒼龍的心臟),也是天蠍座那顆α星(天蠍的心臟)。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大火星,在古代天文、曆法、占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春分那天出現於東邊的星空,夏季在南天閃耀(夏天晚上八九點鐘的時候,南方離地平線不是很高的地方有一顆紅色亮星,就是大火星),在立秋七月開始西沉了(《詩》雲:“七月流火”),秋分西沉不見。此後半年,大火星不見於夜空,直到來年春分。


上古火正(祝融)一官,便是專司觀測大火星的官員,授民以時,指導農業生產,亦卜禍福興衰。商朝尤其重視大火星,商人的祖先閼伯,就是堯帝時的火正。商人以商星(大火星)命名自己的王朝,就有受命於天的意思。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大火星的英文名是Antares,音譯安達里斯。Antares由anti和ares二詞組成,即戰神阿瑞斯所代表的火星的對手之義。因為大火星的顏色和亮度接近火星,有時還會發生二星重合,所謂“熒惑守心”的天文現象(熒惑即火星的原名)。


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史記·宋微子世家》


古代帝王、王侯很怕“熒惑守心”這個凶兆,因為它是上天對帝王德行的嚴重警示,可能有災禍。但是,既然是對德行的警告,那仁德便是最好的改命之法。


宋景公在位時期,楚國滅陳,大肆擴張。這時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文現象。心宿對應的分野是宋國,這意味著宋國可能會有刀兵之災,景公非常憂愁,找星官子韋。子韋說了三種轉移災禍的方法,但分別會犧牲宰相、百姓和收成。景公沒有聽取這些損人的方法,以仁德感天,熒惑立馬移動三度,宋國亦無災。


憂 思 的 區 別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秋天對應的七情是“憂”,對應的五臟是“肺”。我們常說“憂傷肺”,那憂傷肺的原理是什麼呢?


人的情緒的開端在心,心肺二經的氣是相通的,故心中有所憂愁的時候,會施壓於肺,使氣是滯塞而不順暢。氣鬱滯久了,也會生熱,會耗氣陰。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什麼樣的情緒是憂呢?比如你喜歡一個人,但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喜歡你,在你下決心表白之前的那種數花瓣(喜歡我,不喜歡我,喜歡我……)的患得患失的狀態就是憂。和“憂”接近的情緒叫“思”。思就是你費盡心思地追求對方。憂與思從情緒的邏輯是相連的,比如喜歡一個人,籌謀著怎麼追到對方(先思),但又怕人家不喜歡自己,追不到怎麼辦?(後憂)。


憂更多的是傷肺,而思則更多傷脾。傷脾也會傷肺,脾土為肺金之母故也。脾輸佈於全身的津氣之源正是脾,即“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所以憂思既傷肺,亦傷脾,往往表現為呼吸氣弱而短,食慾不振而易腹脹。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


《內經》雲:“思則氣結”,但人不能不思,唯過度的思會令氣鬱結。其實只要是人,免不了七情的發作。是故聖人云:“發乎情,止乎禮”,不為七情所累所害,並將七情向高尚的層面發展,如君子九思、菩薩低眉、金剛怒目、武王一怒安天下……


秋 分 與 中 秋

關於秋分的習俗、文化、養生要點,一文說透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禮記》


周天子春分祭日於東郊、夏至祭地於南郊、秋分祭月於西郊、冬至祭天於北郊。


秋分祀夜明於夕月壇。

——《明嘉靖祭祀》


明嘉靖帝在首都北京的東南西北方分別設了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後成為明清兩代帝王或大臣一年四祭的場所。


帝王自古一直是在秋分祭月的。但在更講情調的民間,因秋分不一定都有圓月,略煞風景。所以選擇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祭月。


中秋節是陰曆意義上的秋天之中期,秋分是陽曆意義上的秋天的一半。


秋分總在公曆的9月22、23、24日三天中的一天。在1901年至2010年的110年間,最早的中秋節出現在9月8日,最遲中秋節出現在10月8日。最早與最遲間相差了整整一個月。


古人認為,如果秋分先於中秋,預兆著明年五穀豐登;如果中秋先於秋分,預兆明年收成一般。


#你好,秋分# #大家健康超能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