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水“解渴”白泥井

黃河水通過泵船加壓後經地下管道,進入到侯家營子水庫,水庫通過26根出水管同時分流;每逢春季積雪融化,或者大雨之後,母哈日溝會有大量山洪水順溝而下,成功將這部分山洪水截流,引入到侯家營子水庫,“二水”相融,讓阡陌交錯的農田暢飲“增產水”。站在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水庫堤壩邊上的展板前,一幅灌溉萬千頃良田的水生態圖景躍然呈現。

隨著現代農牧業的快速發展,地下水開採量加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侯家營子灌域成為地下水漏斗區,遇到天氣乾旱,或者農作物集中灌溉時,時常會出現供水不足或缺水的情況,這樣一來,不僅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而且增加了農民負擔。為有效解決地下缺水問題,2019年白泥井鎮依託已有基礎,啟動實施了侯家營子水庫灌域應急抗旱補水工程,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農業灌溉用水指標規定,利用黃河汛期,在召圪梁浮船泵站提水,讓黃河水經地下管道,行程12公里,進入到侯家營子3號水庫,黃河水經沉澱後,水庫通過26根出水管同時分流,直通侯家營子各灌區的噴灌圓心,補充灌溉用水。侯家營子村共建有3座水庫,總長3000米,1號水庫寬90米,2、3號水庫寬150米,總佔地面積585畝。其中,向外輸水工程總體線路是從水庫到隆七線,其中包括主渠系和通向各社的分渠系,總長約16公里。7月30日,潺潺黃河水源源不斷地注入3號水庫,意味著這一補水工程正式通水,侯家營子村3.1萬畝農田實現全域灌溉。

達拉特旗“八大孔兌”之一的母哈日溝,穿白泥井而過,上游時常會迎來季節性山洪水,成功將這部分山洪水截流,引入到侯家營子水庫,運用三支渠截流工程蓄積,由水泵提水或自流至1號和2號庫,一是補充地下水,二來也可直接進入灌溉區,這也成為侯家營子水庫灌域應急抗旱補水工程的另外一個水的來源。就在8月上旬的一場大雨過後,成功截流的山洪水灌溉了300畝農田。

侯家營子水庫灌域應急抗旱補水工程,澆灌的是莊稼,潤澤的是百姓心田。一時間,農業灌溉用水有了保障成為村民們口口相傳的一個美談。見到侯家營村黨支部書記石根小時,他正忙碌著收穫貝貝南瓜,歇工之餘,他給記者算了算,過去澆1000畝地需要8眼機井,電費是6萬元;而現在澆1000畝地僅需2眼機井,電費是2萬元,1000畝地無形之中就會省出4萬元的電費,成本下降,自然就是增產增收。

應急抗旱補水工程的水來之不易,更要好好謀劃。這不,石根小就籌劃著利用水庫發展魚、鵝養殖,一本精細賬早已算過,以每畝魚池投入成本1200元為例,150畝魚池投入的成本約為18萬元,按照目前的市場價計算,150畝魚池一年的純收入可達7萬元,養鵝可達5萬元,水庫養殖每年純利潤就約為12萬元,如此一來,可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水,乃生命之源。侯家營子水庫灌域應急抗旱補水工程為農民節約了水費、電費等種植成本,保證了農作物豐收,澆灌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白泥井鎮人大主席周滿倉說:“應急抗旱補水工程,有效增加了地下水儲存量,緩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對涵養水源地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改善了河湖及周邊生態環境,是一項利在當前、惠及未來的民生水利工程,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

生態補水“解渴”白泥井

(記者:郭彩梅 馬利軍 張曉豔 賀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