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學生被母親批評時發生口角,跳橋自殺身亡,如何看待家庭教育

教育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三者之中,家庭教育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乃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乃人生第一所學校”。孩子從一出生就意味著教育的開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怎麼保護都不過分。這使我想到了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針對子女教育問題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就看你怎麼愛。”那麼,怎麼愛才算合適呢?怎樣的家庭教育才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呢?

一、愛而不溺,寬嚴有度

現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家庭條件都比較好,不少家長都對孩子百依百順,在家裡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加之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愛,嬌生慣養,甚至有的父母出於自私狹隘的偏見,對孩子的錯誤思想行為,無原則地支持和保護,對孩子所犯錯誤置之不理,或顧及到自己孩子的名聲、孩子的前途,而竭盡全力為孩子開脫,不與學校合作,到頭來往往是事與願違、後悔莫及。

我班上有個性格很內向的男孩,經常偷拿別人的東西和零花錢,我與家長几次交流未果,因為家長始終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這樣。終於有一天早晨,街上包子館的老闆娘追到學校,指出該生偷了店裡一百元錢,並聲稱已不是初次,要報案。我通知了家長,經過一番追問和調查,情況屬實。家長被氣的面紅耳赤,這才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顯然,處處袒護孩子,過分的遷就溺愛,不僅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由孩子不良行為導致嚴重後果,那將是對孩子一生的懲罰。

二、讓孩子自己學會成長

在中國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一起去夏令營的事件中,當時中國的家長都是送了一程又一程,還有爺爺奶奶捨不得孩子去吃苦,還默默掉眼淚,給孩子塞了滿滿一包好吃的,甚至有的家長開著車送出了好幾里路,而日本的小朋友卻自己揹著書包跑得滿頭是汗。後來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等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這就是晚餐了。他們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緊接著自己也狼吞虎嚥起來。倒黴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菜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該保證人人有份,可那只是童話。其實靜心想想,孩子依賴性強,不懂基本的生活技能,並不是我們的孩子很嬌氣,而是家長為了孩子太樂於奉獻了,我們不能把責任完全推到孩子身上。

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經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當今,有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孩子應採取“獅子育兒法”。我比較認同。剛出生不久的幼獅經常被公獅推下石崖,再讓小獅子自己想辦法爬上來。而公獅和母獅只是站在一旁,保持一種相對安全的距離,只要幼獅沒有生命危險,決不伸出援助之手。只要孩子處於安全範圍,當他(她)不需要你的時候,就當沒看見他(她);當他(她)需要你的時候,立即出現。孩子也像幼獅一樣,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長的呵護下生存,他們必然要走進社會,自己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甚至有的問題是家長也未曾碰到和解決過的。面對障礙,我們不能迴避,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抱著孩子代替他跨越障礙。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成長慾望、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孩子只有在逆境中不斷地鍛鍊,才能學會堅強、學會自立。

現在的孩子不怕“沒人愛”,而是怕“愛過剩”,家長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把愛放在心底,給孩子獨立克服困難的機會,讓他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日本有一種很特別的訓練孩子的方式:孩子長到4歲,父母給孩子3000日元(約200元人民幣),讓他(她)一人到商業圈,購買指定的3件東西,還必須在規定時間完成。孩子長到6歲,要求獨自到10公里以外的親戚家走一趟。父母可以偷偷跟在後面,但不能讓孩子發現,不管孩子有多疲憊,也不能去幫他。

我們是否可以從中有所借鑑呢?孩子的成長誰也代替不了,將來的風風雨雨必須要親自經歷,因此,孩子的路也必須靠自己一步步走出來。

三、知識與技能,品質與習慣,不可顧此失彼

有許多的家長總是錯誤的認為只有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材。所以,家長花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給孩子報鋼琴班、美術班、舞蹈班、英語班……父母過問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每天在學校裡又學了什麼知識,掌握了沒有,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只要孩子學到東西就好,對於孩子在學校快不快樂,和朋友相處的好不好,老師今天有沒有表揚他(她)或者批評他(她)根本不過問。一味的讓孩子學知識,一味的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等一些良好品質和習慣的培養拋之腦後。

有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畫家,從小就給孩子報了美術班,每天要求孩子要畫一定長時間的畫,而對於孩子熱愛的籃球極力的反對,孩子的滿屋子都是美術用品以及媽媽給他買的畫書,孩子只能看著自己心愛的籃球被媽媽拿走,終於有一天孩子仍掉了畫筆衝出了家門,再也沒有回來……母親傷心欲絕,可是任憑她怎麼後悔也是無濟於事。

曾經聽朋友說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女孩,應該說是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是去親戚朋友家裡從來不知道和別人打招呼、問好。在學校,老師、同學們都不喜歡她,因為她經常和同學吵架、鬧彆扭,老師批評她,她就會說:“我在家就這樣,我就這樣的性格!”他完全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和別人友好相處,從小就沒有養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敗筆。

總之,家庭教育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輕心,他說:“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這個比喻雖然有一點誇張,但是至少說明了一點,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應該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對孩子要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愛中有教,教中有愛,才能使孩子在成材的道路上健康成長。

在此,為各位辛勤的家長朋友提幾點小小的建議:

一、儘量表揚您的孩子,但不能空洞和不真誠。

二、多關心您的孩子的學習內容,注重他(她)的實際進步。

三、讓您的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給您的孩子作榜樣,並培養他(她)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向您的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讓他(她)幹自己喜愛的事情。

六、幫助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或成人正常交往。

七、讓您的孩子有機會真正做決定,鼓勵他(她)儘量不依靠成年人。

八、相信您的孩子的理智並信任他(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