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三章論道德經是出世法還是入世法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這很明顯是寫給執政者的。要使民如何,如何,只有掌管權力的人可以做到。普通民眾是做不到的。

有不少人,用佛經去解釋道德經,洋洋灑灑的,幾乎和道德經沒有關係。

有人說,道德經是出世的。從第一章,到第三章來看,明顯是入世的,根本不是出世的。這裡的立足點,一開始就是治國之道,出什麼世呢?

不上賢,上,有作“尚”字,意義有一定的不一樣。上,就是上面,是給予地位之意。“尚”則是推崇之意。我認為呢,不上賢,更接近道德經的本來面目。

在第二章,老子論述了統治者的無為之道,是對治理國家者提出的最高的要求。那麼,既然統治者要以無為的、奉獻的精神去治理國家,他又該如何用人呢?老子就提出了不上賢的觀點,其意就是不要給那些參與治理國家的人特別突出的待遇和地位。“不上賢,使民不爭”,如果不給那些參與國家治理的能臣賢士特殊的待遇和地位,那麼下面的人呢,就不會去爭名奪利。

人都是有攀比趨利之心的。看到某人,因為坐官發財了,很多人就心生羨慕,也想要爬到那個位置上去攫取利益。

過去,民間有一個論調,國家的便宜,不佔白不佔,國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這種思想,就是民眾的思想。最近幾十年,爭名奪利成風。講奉獻的少了,講攫取利益的多了,就是因為有些人,在攫取了不正當利益之後,使得自己風光八面,讓很多人豔羨不已。從而,激發了一些人的爭名奪利之心。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字,這裡有貴重之意,我認為呢,也有交換之意。

這裡沒有參考什麼資料,完全按自己的認識來解析。不喜歡參考太多資料,很多人曲解道德經,參考多了,難免誤入歧途。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從當下來講,所謂難得之貨,就是奢侈品。奢侈品因為比較貴重,一件物品,值好多錢。有些想走捷徑的人呢,就會搞歪門邪道。

現在媒體資訊發達,偶見報道有人光天化日之下盜搶金店,就是屬於老子所說的範圍。把奢侈品拿來交易,就會激起民眾的盜搶之心。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要民眾見到能夠激起慾望的事物。現代的社會,吃喝玩樂的東西,層出不窮,都是能夠激起人們慾望的,所以,現在的人呢,就沒有過去的人樸實。經濟社會越發達,民眾越容易心亂。

這是老子的思想。在經濟特別貧乏的時代,用老子的思想,就很好用。能夠使民眾安於現狀。現在經濟社會,要發展經濟,就要讓人充滿慾望,不然就不會產生消費,經濟就不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