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曾被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1948年被討回

一、跨越茫茫大海,從日本歸國

1948年11月,日本港,一艘輪船在汽笛聲中,緩緩發動,全世界近5億華人,都在等待著,它駛往中國。

日本這時候自然已再無膽量發動一場侵華戰爭,這艘輪船運載的,是7年前大漢奸汪精衛訪問日本時,當作禮物送給日本天皇的中國國寶。

1945年,日本戰敗,1946年,相當於駐日大使館的“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設立了“賠償及歸還物資接收委員會”,以追討日本侵華時掠走的中國文物。

在委員會成員及全世界華人的不懈努力下,1948年,日本政府終於妥協,同意歸還第一批文物——7年前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的4箱中國國寶。

這四箱中國國寶中,最有名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翡翠屏風》,那一天,風和日麗,《翡翠屏風》和它的小夥伴們,終於登上了開往中國的輪船。

輪船經過數天的航行,跨越茫茫大海,終於進入中國海域,在上海短暫停留後,通過長江入海口,駛往南京。

它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曾被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1948年被討回

二、炮火與混亂中,再次出海

《翡翠屏風》和它的小夥伴們回國後,被收藏保護於中央博物院中。

中央博物院,是1933年蔡元培(沒錯,就是大家都認識的那個蔡元培,北大校長)等人倡議建立的中國最早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當時中央博物院佔地面積12.9公頃,由蔡元培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只是,《翡翠屏風》還沒在這裡喘上幾口氣,1949年1月,國民黨便決定讓它再次出海,運往臺灣。

《翡翠屏風》再次出海,是因為當時國民黨在三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大勢已去,國民黨政府只能意圖退守臺灣,尋機翻身(可惜,他們再也沒有機會了)。

要翻身,自然就要有資本,而資本,有三:

1.人

2.錢

3.文化

人是一切的基礎,沒人,什麼都做不了;而錢,則是人做事的動力;文化,自然是為了給退守臺灣的大家一個念想,要是沒念想,大家習慣了臺灣生活,誰還會想著回家。

於是,國民黨政府組織“移民”(這次移民只能說是偽移民,因為移民對象只是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和一些社會上層人士),組織運金銀財寶,組織運國寶文物。

《翡翠屏風》,就很不幸的上了國民黨運臺文物的名單,再次開啟海上顛沛之旅。

它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曾被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1948年被討回

三、蹉跎的赴臺之路

1949年1月28日,那天,是農曆除夕前一天的小年夜,寒風瑟瑟,南京的碼頭上,卻人頭攢動、人山人海,本是臨時調用來運送文物的國民黨“崑崙號”軍艦,只到港口一會,便被聽說消息的海軍家屬擠滿。

而一箱箱珍貴的國寶文物,此時只能無聲擺放在露天碼頭。

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夢江口、望江梅、歸塞北、謝秋娘、春去也,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

不知何時,碼頭冷雨菲菲,看著碼頭上只能勉強用油布先蓋著、避免雨水淋溼的一箱箱國寶,當時運送文物、為保護文物與眾多文物輾轉中國南北多年的文物保護者們,心中無限悲涼,家不存、國分裂、五千年文明的遺產,此去何時歸?

當時負責文物運臺的是時任教育部次長的杭立武,杭立武看著一群群聽到內部消息後陸續趕來的海軍家屬搶佔原本該屬於文物的艦船空間,脖子都急紅了,交涉無果後,他將電話打給了時任國民黨海軍總司令的桂永清。

桂永清聽說自己專門調去運送文物的艦船被家屬佔據,也焦急萬分,那時候,南京附近的上傳幾乎都已被調去轉運軍需物資,桂永清也是接到杭立武的求助後,才調任了還在執行軍事任務的“崑崙號”來運送這批文物,可是沒想到,海軍總司令部竟有人將本應行程保密的“崑崙號”到港消息洩露,以至碼頭湧來大批海軍家屬。

桂永清接到杭立武的電話後,火速趕往碼頭,卻不料,即便是他來了,那些海軍家屬也不肯下船,甚至還大哭著跪下求他“給一條生路”。

“崑崙號”因為是軍艦,無法在碼頭停靠太久,桂永清短時間內也無法勸導已登船的海軍家屬下船,於是,只能開放船上官兵的臥艙,然後盡力裝載文物。

不久後,甲板、餐廳、醫務室都被堆滿,但仍有故宮的728箱、中央圖書館有28箱文物未能上船,最後這些文物,只能交給留守的人帶回。

艦船開始封艙,船即將啟航,這時候,杭立武焦急的聲音突然又響了起來:“還有四箱寶貴的文物沒有上船!”

什麼文物,竟然能讓杭立武如此焦急,比故宮的728箱、中央圖書館有28箱文物都還重要嗎?

這四箱文物,便是幾個月前從日本討回的汪精衛赴日本時,贈送給日本天皇和皇后的禮物,這四箱文物,不僅珍貴,而且又著重要紀念意義。

杭立武焦急的找到“崑崙號”艦長,說明這四箱文物的重要性,最後,“崑崙號”艦長一咬牙:“只能這四箱了!”

茫茫大海,《翡翠屏風》又一次載船行駛於其上,上一次是歸國,而這一次呢?是否還有機會,未來回家看看?

它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曾被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1948年被討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