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曾被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1948年被讨回

一、跨越茫茫大海,从日本归国

1948年11月,日本港,一艘轮船在汽笛声中,缓缓发动,全世界近5亿华人,都在等待着,它驶往中国。

日本这时候自然已再无胆量发动一场侵华战争,这艘轮船运载的,是7年前大汉奸汪精卫访问日本时,当作礼物送给日本天皇的中国国宝。

1945年,日本战败,1946年,相当于驻日大使馆的“中华民国驻日代表团”设立了“赔偿及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以追讨日本侵华时掠走的中国文物。

在委员会成员及全世界华人的不懈努力下,1948年,日本政府终于妥协,同意归还第一批文物——7年前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的4箱中国国宝。

这四箱中国国宝中,最有名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翡翠屏风》,那一天,风和日丽,《翡翠屏风》和它的小伙伴们,终于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

轮船经过数天的航行,跨越茫茫大海,终于进入中国海域,在上海短暂停留后,通过长江入海口,驶往南京。

它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曾被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1948年被讨回

二、炮火与混乱中,再次出海

《翡翠屏风》和它的小伙伴们回国后,被收藏保护于中央博物院中。

中央博物院,是1933年蔡元培(没错,就是大家都认识的那个蔡元培,北大校长)等人倡议建立的中国最早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当时中央博物院占地面积12.9公顷,由蔡元培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只是,《翡翠屏风》还没在这里喘上几口气,1949年1月,国民党便决定让它再次出海,运往台湾。

《翡翠屏风》再次出海,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大势已去,国民党政府只能意图退守台湾,寻机翻身(可惜,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了)。

要翻身,自然就要有资本,而资本,有三:

1.人

2.钱

3.文化

人是一切的基础,没人,什么都做不了;而钱,则是人做事的动力;文化,自然是为了给退守台湾的大家一个念想,要是没念想,大家习惯了台湾生活,谁还会想着回家。

于是,国民党政府组织“移民”(这次移民只能说是伪移民,因为移民对象只是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和一些社会上层人士),组织运金银财宝,组织运国宝文物。

《翡翠屏风》,就很不幸的上了国民党运台文物的名单,再次开启海上颠沛之旅。

它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曾被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1948年被讨回

三、蹉跎的赴台之路

1949年1月28日,那天,是农历除夕前一天的小年夜,寒风瑟瑟,南京的码头上,却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本是临时调用来运送文物的国民党“昆仑号”军舰,只到港口一会,便被听说消息的海军家属挤满。

而一箱箱珍贵的国宝文物,此时只能无声摆放在露天码头。

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梦江口、望江梅、归塞北、谢秋娘、春去也,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不知何时,码头冷雨菲菲,看着码头上只能勉强用油布先盖着、避免雨水淋湿的一箱箱国宝,当时运送文物、为保护文物与众多文物辗转中国南北多年的文物保护者们,心中无限悲凉,家不存、国分裂、五千年文明的遗产,此去何时归?

当时负责文物运台的是时任教育部次长的杭立武,杭立武看着一群群听到内部消息后陆续赶来的海军家属抢占原本该属于文物的舰船空间,脖子都急红了,交涉无果后,他将电话打给了时任国民党海军总司令的桂永清。

桂永清听说自己专门调去运送文物的舰船被家属占据,也焦急万分,那时候,南京附近的上传几乎都已被调去转运军需物资,桂永清也是接到杭立武的求助后,才调任了还在执行军事任务的“昆仑号”来运送这批文物,可是没想到,海军总司令部竟有人将本应行程保密的“昆仑号”到港消息泄露,以至码头涌来大批海军家属。

桂永清接到杭立武的电话后,火速赶往码头,却不料,即便是他来了,那些海军家属也不肯下船,甚至还大哭着跪下求他“给一条生路”。

“昆仑号”因为是军舰,无法在码头停靠太久,桂永清短时间内也无法劝导已登船的海军家属下船,于是,只能开放船上官兵的卧舱,然后尽力装载文物。

不久后,甲板、餐厅、医务室都被堆满,但仍有故宫的728箱、中央图书馆有28箱文物未能上船,最后这些文物,只能交给留守的人带回。

舰船开始封舱,船即将启航,这时候,杭立武焦急的声音突然又响了起来:“还有四箱宝贵的文物没有上船!”

什么文物,竟然能让杭立武如此焦急,比故宫的728箱、中央图书馆有28箱文物都还重要吗?

这四箱文物,便是几个月前从日本讨回的汪精卫赴日本时,赠送给日本天皇和皇后的礼物,这四箱文物,不仅珍贵,而且又着重要纪念意义。

杭立武焦急的找到“昆仑号”舰长,说明这四箱文物的重要性,最后,“昆仑号”舰长一咬牙:“只能这四箱了!”

茫茫大海,《翡翠屏风》又一次载船行驶于其上,上一次是归国,而这一次呢?是否还有机会,未来回家看看?

它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曾被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1948年被讨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