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來了。那麼,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熱,就要提起民間一句俗話“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末伏過後天氣漸漸涼爽。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入伏之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

  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而進入了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後,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

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初伏:陽曆2020年7月16日(即農曆五月二十六)至2020年7月25日(即農曆六月初五)。

  中伏:陽曆2020年7月26日(即農曆六月初六)至2020年8月14日(即農曆六月二十五)。

  末伏:陽曆2020年8月15日(即農曆六月二十六)至2020年8月24日(即農曆七月初六)。

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2020年三伏天有40天。而出現40天原因是一般初伏為10天,中伏有10天或者20天,末伏為10天,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時間需要查曆書來計算,根據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有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成的60組名稱,使用這些來循環使用記日子。 而每年的入伏時間是從夏至的第三個庚日算起,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要是夏至和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那麼中伏就是10天,要是有5個庚日,那中伏就是20天,而每年的庚日並不確定,因此三伏天有時候30天,有時候40天。

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句民俗的意思一是有麥收後嘗新的意思,二是在提醒人們,夏季飲食不能含糊。

  《魏氏春秋》記載,何晏“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是指熱湯麵,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營養豐富又能發汗。伏天伊始,天氣炎熱,人的精神容易倦怠不振,食慾不佳,餃子既是傳統飲食中開胃解饞的佳品,又像“元寶”一樣,是富足的象徵,迎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所以有了“頭伏餃子”的說法。

頭伏為啥要吃餃子

  “夏令三伏,陽氣旺盛。”中醫養生講究“冬養三九,夏養三伏”,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容易耗氣傷津,食慾不振,因此,要在防暑降溫的同時注重養生保健,尤其要注意合理飲食。可多吃苦瓜、西紅柿等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鮮蔬菜,適量食用水果,慎食辛辣刺激和油膩食物。飲品可選擇能夠消暑的綠豆湯、利於清熱的金銀花茶等。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洩,不僅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使人體更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因此,三伏天里人們要注重護心養心,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太子參、麥門冬、紅棗、紅豆、鮮桃等食物有養心氣、助心陽、滋心陰、助睡眠的功效,可適當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