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臺上姐妹情深,臺下金枝欲孽:綜藝強行煽情惹的禍?

文 | 從易

煽情一直是一些綜藝節目的慣用手法。煽情的表現形式一般就兩種,要麼通過“比慘”來催淚,要麼通過“比淚點”來催淚。只是節目組的小算盤,還是低估了現代觀眾的“聰明”。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綜藝強行煽情到底有多尬。

超女臺上姐妹情深,臺下金枝欲孽:綜藝強行煽情惹的禍?

(尚雯婕。IC photo/ 圖)

時下綜藝節目熱衷於搞老劇組重聚,通過“回憶殺”觸動觀眾的記憶和情懷,提升話題量和收視率。只是並不是每一回重聚都其樂融融,最近就發生了“翻車”的案例。

在最新一期《王牌對王牌》節目中,嘉賓是06年超女冠軍尚雯婕,她與主持人和來賓們聊到自己2006年參加《超級女聲》時的經歷。隨後,伴隨著當年主題曲《想唱就唱》的BGM,許飛、厲娜、唐笑、韓真真,這四個曾與她並肩作戰的朋友“驚喜”登場。節目組的安排和設計,完全在尚雯婕的預料之外。尚雯婕感慨萬千,動情落淚。

但她眼角的淚還沒幹,許飛就“開懟”了。“我微博私信你過,你從來不回覆。”“那些時光很寶貴,你為什麼要把我們弄丟呢?”尚雯婕解釋、厲娜澄清後,許飛還不罷休,屢屢質問,畫面一度非常尷尬。但最終還是在大家的圓場下,彼此找了臺階下。

節目播出後,有人開始質疑許飛的情商太低。本來事情也就這麼過了,結果4月5日,許飛直接在微博上“開撕”尚雯婕。她說工作中遇到尚雯婕,想要加微信,均被尚雯婕以手機沒帶的理由推掉;許飛不明白尚雯婕為何臺下形同陌路,臺上卻淚流滿面,並質疑尚雯婕團隊在拉踩自己。尚雯婕這邊沒有回覆,倒是韓真真發微博表示理解尚雯婕,厲娜給韓真真點了贊,場面變成一場“混戰”。

孰是孰非不是我們所關注的,很多網友納悶的是:明明人家關係壓根就不熟,也沒啥聯繫,為了強行煽情硬是把人湊一塊,這樣真的好嗎?如今,綜藝節目扎堆地搞重聚,臺上都是淚流滿面,可這有多少是真切的,有多少是“演”的?

何妨動情,何必煽情

坦白講,有些劇組的重聚和“回憶殺”,的確能夠打動人。畢竟很多老劇的確陪伴觀眾度過美好的青春歲月,看著劇中的人物重聚,也彷彿是昔日重現。

而動情的也不只是觀眾,還包括戲中人。像有一回《還珠格格》劇組重聚,王豔一見到扮演老佛爺的趙敏芬走出來,哭得稀里嘩啦的。因為當時兩人穿的都是戲中的戲服,彷彿一個是還是老佛爺,一個還是晴兒,彷彿是老佛爺與晴兒20年後重逢。王豔后來說,她上一次見到趙老師,還是1999年自己的婚禮上,一晃都20年過去。

這樣的懷舊和重聚未嘗不可,演員本來感情就好,重聚是真的久別重逢,是斷掉的情緣再度接上,觀眾也喜聞樂見。

不過,經典的老劇組就那麼幾個,演員之間關係好的經典老劇組就更少了。當綜藝節目扎堆重聚後,也就出現了過度透支的問題。如果說以前的重聚是“人心所向”,現在越來越多的重聚則像是“演戲”——原本並不熟悉並不親密的劇組,一起來演驚喜、落淚的橋段。

像同樣是《還珠格格》劇組重聚,趙薇、蘇有朋當嘉賓那一期,請來了曾出演《還珠格格》的演員們,但他們大多是劇裡只有幾場戲的配角。蘇有朋和趙薇私底下關係很好,壓根就不需要到節目裡“重聚”;而那些只有幾場戲的配角,早相忘於江湖了,平時也不聯繫,重逢後的感動又從何而來?

強行煽情,它的情感基底是假的(或者說不真),通過刻意做出一些意外的言行舉動,來製造一種動人的情感、情緒、氛圍等等,煽情觀眾的情緒。明明大家不熟,硬是打著《還珠格格》的旗號,再消費一回“回憶殺”。

這一回翻車的超女重聚亦然。藉著許飛手撕尚雯婕的機會,很多人重溫了那一屆超女的是是非非,也是活生生的“金枝欲孽”。許飛和厲娜從好姐妹“反目成仇”,尚雯婕和劉力揚“相互插刀”,尚雯婕和譚維維從敵對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總之,很多選手私底下關係並不一樣,節目組不知是沒做好功課,還是高估了大家的“演技”。

因此,這個事雖然有人批評許飛、有人批評尚雯婕,但最該受批評的應該是誰?何必強行煽情呢?

超女臺上姐妹情深,臺下金枝欲孽:綜藝強行煽情惹的禍?

(許飛。IC photo/ 圖)

多些真誠,少些套路

煽情一直是一些綜藝節目的慣用手法。煽情的表現形式一般就兩種,要麼通過“比慘”來催淚,要麼通過“比淚點”來催淚。

“比慘”,就比如以往一些選秀節目,熱衷於渲染選手的悽慘身世,再經由節目獲得重生,製造出一種勵志感。選手的身世或許有真實的部分,但節目組往往會通過剪輯、音效等進行放大和誇張,“一分慘”營造出“十分慘”的效果,激發觀眾的同情心,刺激觀眾的淚腺。

更惡劣的是無中生有。節目組通過編故事等手段來包裝選手,什麼身世悽慘、父母雙亡、家道中落、經歷坎坷等等,形成臺上臺下、鏡頭內外聲淚俱下、如泣如訴的煽情“場域”。但事實上,選手的家人都好著呢。

而“比淚點”,就常出現在各種劇組重聚節目中。哀嘆青春逝去,哭一哭;哀嘆物是人非,哭一哭;哀嘆久別重逢,哭一哭……也不管重聚的人是情到深處還是虛情假意,是有感而發還是矯情做作,節目只關注“淚點”的製造,而不管流下的淚水是真是假。

無論是“比慘”還是“比淚點”,說到底,為的還是收視率、話題量和點擊率。信息爆炸時代,觀眾的注意力稀缺,為了奪人眼球,就劍走偏鋒。悽慘故事能迅速進入人們的話題中心,成為熱點;“回憶殺”能引發廣泛共鳴,通過煽情拴住觀眾的心。就比如雖然觀眾罵節目組“亂來”,但節目組可能內心偷著樂呢——節目的觀眾度又蹭蹭往上漲了。

只是節目組的小算盤,還是低估了現代觀眾的“聰明”。以前的觀眾是“煽情易感人群”,製作人比觀眾聰明,觀眾輕易就被節目組帶著走,情緒被節目組操縱。這是以前“比慘”套路屢試不爽的原因所在。

其實,觀眾上的當多了,他們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對弄虛作假、炒作、過度煽情等行為的容忍度降低,很多煽情套路也由此失去了公信力。看到“比慘”“比淚點”,觀眾不是第一時間啟動淚腺,而是在想,這是真的嗎?久而久之,很多年輕觀眾就成了“煽情無感人群”。他們並非對真情無感,只是擔憂情感被消費,而過猶不及地連真情都懷疑並排斥。本來是想反對煽情,結果可能連真情都誤傷了。

真心希望節目製作方可以多些真情,少些套路。像“一招鮮吃遍天”的劇組重聚,不僅令觀眾審美疲勞,也制約了節目的創新。觀眾歡迎真情重聚,而不是例行公事的強行煽情,一旦逼迫觀眾成為“煽情無感人群”,那麼節目組哪怕有真情,也不會有人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