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开放,越封闭?兴趣阅读时代,你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了么?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提出的一个概念,源于其在2001年出版的著作《网络共和国》(中译本2003年出版),书中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海量的内容,会倾向于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加以吸收,因此每个人摄取的内容范围将会变得越来越狭隘。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长期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只关注某一些信息源,只关注能让自己愉悦的东西,那么久而久之,你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信息茧房最大的危害在于,让你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以偏概全,看似仍然在不断累积自己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但其结果反而是在“作茧自缚”。

而比信息茧房更加激进的概念是“网络巴尔干化”,1996年美国学者埃尔斯泰恩和布林约夫森提出,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连喜欢的内容都已经看不过来了,没兴趣的内容就更加不会去看了,所以人们不会因为互联网而变得更加开放和开明,反而会更加封闭和极端。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信息茧房”的存在,认为“信息茧房”是一种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缺乏实证的东西,认为在传统时代人们也会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喜欢看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花钱买一份报纸或杂志,不挑不拣,把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读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互联网媒体时代和纸媒时代相比,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人们的兴趣范围,确实在变得越来越狭窄,人们观点和思想,也在变得越来越偏颇。且虽然社会上仍然有很多的信息源可供大家选择,但在各个内容平台上,也许是技术趋势的使然,人们在信息获取体验上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无非就是选择在哪个平台作茧而已。

越开放,越封闭?兴趣阅读时代,你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了么?

“信息茧房”的概念产生于近20年前,而随着自媒体的出现,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也许不止一个数量级,可以说“信息茧房”现象,正在突破学术界的关注,而切切实实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大家是否感觉到了呢?

1. 西方媒体其实也是由许许多多的记者和编辑组成的,他们也是人,每天也会面临海量的新闻素材和线索,因此他们也必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认知制作新闻内容,即便背后没有明确的政治动机,但其结果就是对西方民众选择性地输入了一些针对中国的片面的信息。因此,在西方人民眼中,仍然一直觉得中国贫穷、落后、愚昧,而他们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内容,来满足自己优越感,并反过来助推了西方记者和编辑的选择性报道。可殊不知,在他们的认知之外,中华民族早就发生着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

2.孙杨事件的反转,也是典型的“信息茧房”,只不过这一次作茧的是我们自己的媒体和民众。在判决结果出来之前,国内媒体几乎一边倒地都是替孙杨据理力争的声音,国内的编辑记者,也都在选择性地采编各种对孙杨有利的内容,国内民众出于民族自尊心也爱看这样的内容,而国家对国外社交媒体的屏蔽,也加剧了国人信息茧房的厚度。因此直到判决结果出来,纸包不住火了,大家才开始去认真了解整个事情的真相,并形成了舆论的大逆转。

3.记得二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宿舍室友每周都会买一份体坛周刊,所有人都会把几乎每一个“豆腐块”读完,那时候的体育迷,虽然也迷足球,也迷NBA,但对其它体育项目,也都有不少涉猎,网球明星和F1车手也都能如数家珍。可如今,在各个媒体平台上,连独立的NBA、英超、欧冠频道里面的内容都已经看不过来了,谁还去关注那些小项目?中网的观众人数下降、中国F1观众人数下滑、国内排球联赛无人问津……这些可能都是“信息茧房”的牺牲品。

越开放,越封闭?兴趣阅读时代,你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了么?

针对“信息茧房”现象的形成和加剧,有些人会把责任归咎于互联网公司,认为互联网公司的“推荐”平台,基于算法做各种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去给用户、给内容打标签,最后推荐的都是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不是典型的孵化“信息茧房”的温床么?但其实,针对“信息茧房”现象,互联网公司的立场、价值和技术并不单一,总体来说,仍是保持中立的。

一方面,相信很多人确实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刷图文和短视频内容的时候,推荐的内容往往都是自己所喜欢的,这种看似"更懂你"的内容分发算法,会让你沉迷其中,不知不觉刷了一两个小时大量同质化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互联网公司基于个人兴趣的推荐机制,确实会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的,算法在提供让你感兴趣的信息的同时,也确实会使你失去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而人们的选择能力又很有限,在时间很宝贵情况下,互联网公司的推荐机制又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互联网公司同样可以通过算法的优化来加以解决,例如强化信息偶遇,使算法呈现一定随机性,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引领的ConTech相关技术,将需要社会达成共识的问题、鼓励思维碰撞的问题以及特殊族群关心的问题等分清楚,并打破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兴趣边界,不唯点击量,按比例分发。而这就需要互联网公司,在中立的算法技术中,融入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

最后要说的是,即便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分发算法本身能够从技术上有效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但是其也只能影响到内容分发环节,而如果信息供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例如西方媒体选择性采集中国信息源,包括我们屏蔽国外的社会媒体,那么无论怎样优化内容分发算法,都将无法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中国在西方人民眼中的落后印象,以及孙杨事件的反转,类似这样的事情,都仍然无法避免。

越开放,越封闭?兴趣阅读时代,你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了么?

关于凯斯桑斯坦的[网络共和国]这本书,是一本兼具科技和哲学的读物,虽然距今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但有思想的内容总也是不过时的,作者能提出别人提不出的问题,分析简洁、有力,创新且富有逻辑,表达平实不弄玄虚。这里有本电子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下面线索获取。

创作不易,欢迎朋友们关注、评论、转发。如企业转载或其它,请联系:keji5u(科技无忧订阅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