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本文有 7260個字,估計閱讀時間為8分鐘,筆者作為從教15年的理科課外輔導老師,以女排奪冠引發對科學學習方法的思考,闡述如何在學習中“死磕基本功”。

引子:中國女排的故事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2019年女排世界盃9月29日,在日本結束,中國女排連克強手,取得十一連勝的驕人成績,成功衛冕世界盃冠軍,載譽回國後,也登上了國慶閱兵後的群眾遊行花車,最後一個壓軸出場。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在臨近國慶的這些日子裡,中國女排以“N連勝”的整齊姿勢持續刷屏,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女排奪冠之後,人民日報官微更是連續幾天發了七條和女排有關的新聞評論,可想而知,中國女排的奪冠給全國人民帶來的振奮,女排精神代表了我們舉國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精神。

大家可知道,在7年前,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排四分之一決賽的賽場上,中國女排不敵老對手日本隊,止步八強的那個晚上,中國女排隊員在場邊淚如雨下,現任女排主教練當時的比賽解說嘉賓郎平,也在離開場館時泣不成聲。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那時的女排可沒有得到像今天這麼多的關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女排已然完全脫離世界強隊之列,跌入了低谷:

隊員結構老化,老隊員傷病嚴重,年輕隊員難當重任,打法保守,技戰術水平低。

2013年,一向呼聲極高的郎平二度出山,帶領這支集壓力和困難與一身的“新郎家軍”開始了重回巔峰之旅,中間有質疑,有遺憾,有驚喜,到最近世界盃連冠,讚譽漫天,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讓這支女排實現了從低谷到巔峰的蛻變?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上任伊始,郎平就說:“分析了一大堆問題,我們只解決我們能控制的部分,那就是:基本功缺練,那咱們就苦練,苦練每一個細節!”

於是,從老女排傳承下來的魔鬼基本功訓練又重新出現了。

隊員們光上午就要發球100個,扣球200個,墊球300個,每天除了5-6個小時的睡眠和三餐的時間之外,都在訓練場磨著,就是去打比賽的飛機上,也得抓緊時間練習靜力。

就拿這次世界盃來說,只要備戰期間,幾乎都是一日三練,連午間都只能靠著場館的休息室裡吃飯和香蕉充飢。

我們來看一下,女排兩名主攻手朱婷和張常寧的日常訓練: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在央視的紀錄片裡,提到按照慣例,一個排球運動員臥推能達到80公斤,就能應對國際賽事,而張常寧臥推能達到120公斤,要知道,當年姚明剛到NBA是臥推是150公斤,而剛剛在本土舉辦的男籃世界盃上鎩羽而歸,未能拿到奧運門票的中國男籃,平均臥推成績不過也就100公斤(非官方數據,但是根據網絡數據筆者還網上浮動了10公斤左右)。

可想而知,女排隊員們是用汗水澆灌和雕琢出了這份榮耀。

我們別隻在贏的時候獻上喝彩,更應該關注贏的背後的汗水和艱辛。這背後有一個關於贏得競爭的硬核規律:死磕基本功

關於初高中學習的誤區

國慶假期,筆者在自己的培訓班上,對著一群高三的孩子,把這個故事分享給他們聽,主要是想讓他們明確一個事實:高三複習決定了最終的高考分數,而分數決定著孩子們今後在一個什麼樣的大學,擁有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起點,而高考分數的提高,不在於你做過多少題,抄過多少筆記,而在於,你在高考時把腦子裡儲存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的組合調取出來,又快又準確地解決試卷上那些大部分沒見過的問題,而要具備這個能力,必須在平時學習的時候,死磕基本功。

在筆者十五年的理科(數學物理)課外輔導生涯,見過太多學習的誤區:

誤區一:學習就是做題

在老師超量發題,超量佈置作業的大背景下,學生們陷入完成作業和題海中不可自拔,不區分題目的難易程度,一股腦的從頭做到尾。

在作業中難題的無形指引下,把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那些難題、不會做的解題思路上去了,卻忽略了思路背後支撐的基礎知識。以至於,看似會做或者聽懂的題,實際上都是浮於表面的“懂”,題境一換,還是不會。

誤區二:學會了的不停學

人總是會選擇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先做,心理上總是會親近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那麼學生也一定優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優勢的學科的作業先完成,而學科又有那麼多,到最後,分配給弱勢科目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沒有,以致於優勢越來越弱,弱勢越欠越多。

而這個選擇過程也會給學生們造成一個錯覺:我在學習啊,我在寫作業啊。其實感興趣的科目很多內容都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他在反覆做著自己會的題,相當於一直在舒適區裡學習,對學習時間是一個極大的浪費。而那些留在後面的學習內容,往往才是孩子們真正要花精力去掌握的。

所以這種不停地學自己已經掌握的內容,這是一種“偽學習”,真正的學習要有效果就是把不會的變成會的,並能隨時隨地快速調取出來

誤區三:只向結果要答案

無論什麼科目,孩子們對待做過的題,總是隻管對錯;對待聽過的題,只求懂與不懂;對待問題的解決,只問解決過程,不問過程如何思考得出。

很少思考對錯背後的原因,對的,心中欣喜,錯的,紅筆寫出正確答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聽懂了就覺得自己會了,不懂也就擱置在那裡了;抄筆記也是抄結果抄解題過程,而不去記那些沒有寫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考過程”。

誤區四:假裝在努力

看似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實際注意力沒有放在思考學習這件事情上, 看似努力的學習,因為不專注,就是在演戲,就是在“假裝自己在學習”

很少有學生把學習延續到課堂和自習以外,他們總以為只有坐在書桌前就是學習,但是注意力大部分停留在學習以外,所以,浪費了很多潛意識鞏固學習效果的時間,那就更不用說那些連正常學習時間都是身在心不在的時候,所以千萬不要以學習時長來定義努力程度

出現誤區的原因

出現這些學習誤區,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

客觀上,考試的壓力,造成了考察學校績效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和升學率(包括優秀率,好大學率,高分人數等),以至於老師和學生都把目標放在了:做題,答案上。

加之學習科目多,學習任務重,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有那麼多,不可避免地要在時間和精力的限制上,有所取捨。

還有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很少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確學習目的,瞭解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作為教學實施的標的來重視過,所以孩子們也不知道科學的學習方法究竟是什麼?都在用從小到大養成的樸素的學習方法在應對學習。

主觀上,大腦的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認知吝嗇鬼造成的。

認知吝嗇鬼是指大腦經常依賴簡單有效的策略來評估信息並作出決策,即利用直覺判斷系統,以減輕認知的負擔。簡而言之就是,能用簡單的方式,絕不用困難的方式去思考。

有一句話來形容我們的大腦很貼切:它所有的思考都是為了讓自己不思考,一旦得出結果,我就不動了。

大腦的這個特性,使得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趨易避難,得出答案就停止探究,甚至碰到障礙就躲避。所以一直有人說,學習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反的就是這個大腦特性。

正確的學習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那麼初高中學科學習正確的學習狀態應該是什麼呢?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選自:採銅《精進1》139頁)

學生的學習,應該以解決問題能力作為終點,而所有的學習動作,都以能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為目標,死磕解決問題能力的各項基本功。

那麼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功是什麼呢?

①語言和信息的理解能力

②自我提問促進思考的能力

③熟練完整記憶基礎知識的能力

④快速準確提取和調用知識的能力

⑤制定、解構解決方案 的能力

⑥反思的方法,歸納整理的能力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迷惑:天啦!這些能力都這麼抽象,還叫基本功?還要去死磕?

關於腦回路

其實沒這麼複雜,這些基本功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修路,自己在自己的大腦中修路,修大腦回路,讓大腦回路越來越寬,越來越通暢,那麼這條路就修好了,對於某些信息,就形成了類似於肌肉記憶一樣的快速反應。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者、核磁共振技術發明人小泉英明先生利用他本人發明的核磁共振技術觀察學習狀態下的大腦功能狀態變化,發現了學習狀態下大腦功能變化規律。據此,他給“學習”這個概念下了一個最具時代性的定義:學習就是形成大腦回路。

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大腦回路?當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會繫鞋帶,因為他的大腦沒有一條這樣的路:發出繫鞋帶的方式指令,指令中既有鞋帶繫好後的圖樣,又有鞋帶繞法,還能控制手指。但是通過練習和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形成了一條路,知道要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最終能做成什麼樣子的腦回路,最後這條路代表的指令、動作都不需要任何的刻意為之,自然而然地就把動作做出來了,這時,關於“繫鞋帶”這一技能,腦回路已經修好,而且是高速公路。

想想,一個成年人,繫鞋帶是一件不需要意識參與的活動,邊繫鞋帶邊能聊天,唱歌,思考.....對繫鞋帶這件事,就如肌肉記憶一般自然而又輕鬆。

現代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大腦具有可塑性,哪怕是成年人也是一樣,倫敦的出租車司機,需要記住倫敦兩萬五千多條街道錯綜複雜的網絡,使得他的海馬體比一般的司機要大,大家可以理解,腦回路形成後,會把現實中的街道映射到大腦裡,隨著不斷地在工作中接通這條路,又接通另一條路,當不同的迴路都接通,倫敦出租車司機選擇從起點到終點的線路比一般的司機要快得多。

從這個兩個例子中,我們理解了,學習,就是在大腦裡面修路:

原本大腦中沒有相關的信息、意識、知識儲備,也就是說,不存在相關的腦回路,第一次接觸信息或者知識時,類似於告訴大腦:從A到B有修一條路的可能性。

請問,如果沒有後續的努力,這條路會存在嗎?不可能,只會永遠地停留在規劃圖上,那麼信息在大腦中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

接著要做什麼努力呢?首先要搬開這條本來不存在的這條路上的所有天然障礙,大石頭,雜草,清理出一條非常原始的路的雛形,如果遇到河流還要架橋,遇到大山還要打隧道,諸如此類。這是學習的初期,理解內容,記憶內容,讓信息、意識等進入腦子的階段。

然後呢?還要整理路基,摳一些細節,來來回回踩上幾遍,至少可以走人了,但是還是坑坑窪窪的,通行速度還是不夠快,也就是一條崎嶇的山路,偶爾還是會卡住,走起來費點勁。這就相當於知識的初步運用階段,提取調用知識還略顯生疏,對於某些節點,經常還是會受阻,不一定用的上來。

只能步行的山路,如何才能變成走汽車的馬路呢?倒上水泥,磨平路面,這時,腦回路的通行速度很快了,用於一般性的交通沒有問題,但是要加快城市建設,或者跨城市的交通,這條路就不夠用了.這就相當於學習的熟悉階段,能夠應付一定的問題,但是對於難度和綜合性強的問題,還是有點捉襟見肘。

那怎麼辦?修高速公路,規劃新的線路,拓寬路面,建設道路網絡,讓周邊的路都因為這個網絡聯繫在一起,這時你從A到B的效率就加快了,而且因為網絡的關係,你還有其他線路的選擇,對原來的路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這個時候,就相當於學習的靈活運用階段,反思總結歸納,一題多解階段,形成知識網絡階段。

最後當你的腦子裡面有很多條路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建立各條路之間的聯繫,形成一個路網,到此,你的知識調取應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真的成形了。

所以,學習就是去不斷在大腦中形成腦回路,並把各個腦回路連接在一起的過程。

如何有意識地死磕基本功?

既然大家已經瞭解了學習就是形成了腦回路的過程,那麼,如何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去死磕基本功呢?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找一個好老師

女排之前的教練不知道要死磕基本功嗎?肯定也知道,可是為什麼走向了低谷呢?

有一句話:永遠像有結果的人學習,因為結果不會撒謊

郎平自己當運動員就奪過冠軍,當教練也奪過冠軍,還帶過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的俱樂部排球隊,瞭解世界排球的趨勢,這樣的人就是有結果的人,她知道哪些基本功有用,需要怎麼練,哪些運動員可塑可造,哪些戰術適合現在的隊員,世界強隊都採用哪些戰術......

一個有結果的好老師,有兩個作用:一是知道根據不同的環境,清楚哪裡可以修路,二是知道怎麼修路最快,最能快速變成“路網”。

也就是說,好老師,根據學習者不同的思考方式、學習習慣、性格特徵,會有不同的方式幫學習者建立腦回路,而且有能力幫助學習者通過各種方式,把路上障礙逐個清除、磨平、拓寬。

所以瞭解一個老師是否是好老師,主要看兩點:一、有沒有過往的成功案例;二、有沒有自己關於如何修路的教學體系。

第二點,學會自己科學的建立腦回路

建立腦回路第一步:初步理解信息、概念、知識,所用工具:2W1H

不停地就自己接觸的信息,自我提問,引發自己的思考

注意,很多人以為這裡的2W1H是提一個問題,其實不是,理解信息,只有不斷地對自己提一系列的問題,才能把面對的信息解構清楚,才能在腦子裡形成初步的迴路,只是把原本的文字讀一遍,沒法初步建立腦回路。

WHAT: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結論是什麼?這個概念說的是什麼?這個問題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的現狀是什麼?我有什麼可利用的知識?關於這些內容我之前學過什麼?.......

WHY:這裡為什麼這麼說?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得到這個結論的一句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不停地問為什麼,並且自己回答這些為什麼?

HOW:我要學會這個,需要做點什麼?這個目標要實現,需要知道什麼?還需要做什麼?怎樣做才能利用條件?這個知識我可以用在哪些場合哪些條件哪些情境中,如何用?......

反覆使用知識,製造挑戰,不斷試錯。

既然是修路,怎能不自己動手呢?找到好老師,老師解決了“知道”,可是“做到”這件事,還是需要自己來。老師告訴你哪裡有路,哪裡有障礙,最後修路和破除障礙的那個人,只能是自己。

既然學習的終點是“技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刻意地給自己製造些“問題”,別再已經修好的路上來回走,再走也不會把這條路延長哪怕是一米。

學習的時候,找到一條沒修完的部分,或者找一條還沒有開始修的路,去刻意地讓自己去修,搬掉石頭,除去雜草,平整泥土......然後呢,試著往前試探,這個過程中,修好的部分才能延展除去。

任何的因果知識的學習,都是通過試錯,才能找到真正的因果,所以必須大膽試錯。

試錯還包括,沒有結果的思考。很多人對於沒有結果的思考總是覺得是浪費時間,很沮喪。請放下這種心態,沒有結果的思考,最大的好處,是為修正確的路勘探地形。你已經把這條腦回路周圍的環境、條件、資源都已經考察清楚了,當正確的指導和反饋來臨時,你的這條路的建設速度是驚人的快。所以,請在追求正確答案和結果之前,儘可能的花時間思考,這是腦回路形成的捷徑,不是沒有結果和浪費時間。

我曾經教過一個沒有任何思考基礎的高三學生,來我這裡的時候,對於物理這刻需要大量分析和思考的科目,他幾乎沒有什麼腦回路,我為了讓他掌握腦回路的建立過程,先讓他自己把某一模塊的基礎知識先看一遍,讓他用自己的話寫一遍筆記。

猜一猜,剛開始,這位學生的筆記是什麼樣的?

剛開始,這筆記幾乎是照著知識點摘抄下來。接著,我會用一張白紙寫出五個針對這一模塊知識點的問題,這都是一些需要理解細節才能回答的問題,學生幾乎不知如何下筆。於是我用引導他回到知識點本身,逐字逐句帶著他思考基本概念背後的秘密。

這樣就進行完成了第一步。接著,我會拿一道題讓他思考,讓他關注三個問題:求什麼?有什麼?為什麼有題目所說的這種情況出現?以這三個問題為依託,想一道題,邊想便問他:你能用哪些剛剛理解的知識來解決呢?

這個過程,很漫長,有時學生冥思苦想,或者不知所措,或者思路錯誤,我都沒有干預,等他真的花了時間和精力思考過了。我讓他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全部用文字表述出來,給他解釋其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

這樣一節課,剛開始兩個小時的課最多能講一道題,但是三個月後,幾乎形成了自己的思考習慣之後,我再也不需要做前面兩個步驟的引導了,因為,這學生每次上課來的時候,已經把這些內容自己走過一遍了,他已經是帶著自己深思熟慮的問題來上課的了,那麼一節課的效果和對他腦回路的搭建速度就會快很多。那麼這個學生需要我的地方也就越來越少,成績也越來越好。最終物理滿分100分,幾乎都是80分以上了。用時不到半年。

接受反饋,反思總結

無論試錯結果如何,都必須接受反饋,可以是參考答案,可以是導師的反饋,可以是網絡搜索的信息,知道自己剛才的試錯的價值點是什麼,有哪些對的地方和錯的地方,是什麼錯誤?是知識點理解錯誤?還是思路錯誤?還是方法是用錯誤?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所以,這一步的反思總結,就是為腦回路的拓寬,建立更加高速的腦回路做建設。

很多人學習忽略了這一步,對就暗自慶幸,錯就自我原諒。然後再去看下一個,但是從錯誤中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學習就是把不會的變成會的,而犯錯就是證明你不會。

無論什麼學習,如果能用一個反思總結的模板,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一次總結整理的閉環,那麼學習就真的有效了。

女排奪冠揭示學習的硬核規律:贏的背後是死磕基本功

覆盤的基本模板

④對於學科學習,還有一個打磨基本解題能力的方法,叫做:限時訓練+混合訓練

學科學習,尤其是應付考試的學習,是規定時間用最正確的方法解答混合在一起的所有模塊的題目,以得出最正確的答案來衡量分數。

那麼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注意對自己的作業和練習進行“限時訓練”,每次練習之前,先觀察好練習的數量,然後限定時間,開始計時,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練習,訓練自己平時練習中對時間的緊迫感,不至於在考試中,因為時間因素,使得自己的腦回路阻塞,而無法發揮應有的水平。

而我們平時在學一個模塊知識的時候,都是集中學習該模塊的知識,做的練習都是這些知識,這時大腦該腦回路是持續接通狀態的,大腦會產生一個錯覺,以為自己腦回路已經修好了,但是,真正的學會,是隨時隨地的調用,等到考試時,是把所有的內容混合在一起,這時,大腦要不停地切換各條迴路,一旦切換不靈,就很容易出現調取知識失敗。

那麼平時訓練就需要做這些訓練,把幾塊內容合在一起訓練,交叉錯落在一起,然後限時訓練,訓練自己平時切換腦回路的靈活性,接通某一路,關閉另一路,這種節奏性的練習必須放在平時練習。

總之,死磕基本功,建立基本信息的理解性和鞏固性,以這些基本信息為路基,以自我提問進行修繕,反覆運用知識來夯實,再去拓寬,連接其他腦回路,組成自己的腦回路網絡。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習,而不是假裝學習了。像女排一樣,她們能贏,你也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