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前言

公元前295年,趙國發生了沙丘之變,雖然英明的趙武靈王為此飲恨而終,但由於此前他在國內成功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國力蒸蒸日上,甚至已經具備了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實力。所以,如果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國君能夠繼承趙武靈王之志,繼續奮發圖強,那麼即便趙武靈王慘死亦當含笑九泉。但可惜的是,趙國的後繼之君們遠不具備趙武靈王的雄才大志,最終趙國的發展偏離了趙武靈王生前既定的軌道,從而一步步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如今看來,也甚為可惜......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趙武靈王雕像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肅侯之子——年僅15歲的趙雍即位,他便是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便迎來了人生第一個考驗,當時魏、楚、秦、齊、燕五國以參加趙肅侯的葬禮為名,各派一萬精兵陳兵趙國邊境,伺機圖趙。

對於五國出兵之意圖,趙雍非常清楚,他們只是想趁機瓜分趙國土地罷了。不過趙雍雖然年輕,但在重臣肥義的輔佐下,趙雍很快穩住陣腳,他先後賄賂北方婁煩攻燕國、東南越國攻楚國,使得這兩國無心趙國之事,而後與韓、宋結盟對抗秦、魏、齊,這樣一來,五國圖趙的陰謀便破產了。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五國雖然罷兵了,但通過這件事也讓趙雍認清了兩個事實:

  • 1,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在亂世之中立於不敗之地。五國雖然圖趙,但因為趙國當時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所以他們也只敢嘗試而不敢與趙國徹底決裂。
  • 2,各國之間並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聯盟關係。比如,數年前齊國還曾為了援趙而與魏國戰於桂陵,如今兩國卻可以相約共同謀趙;秦國的河西之地曾被魏國長期霸佔,兩國積怨甚深,如今卻也能握手言和;楚國更是因文化習俗的不同而長期為中原各國所不容。因此,所謂的聯盟並不可靠,各國之間的攻伐交好完全都是出於利益的考量。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戰國後期形勢圖

所以,日後趙雍在他的執政生涯中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以上兩點問題的認識,雖然年輕,但他的表現卻非常成熟且富有智慧,他不會因為曾經“五國圖趙”而去遷怒於各國,更不會對各國採取任何的報復性舉動,因為他明白,趙國處於四戰之地,西有強秦東有強齊,南方又有結怨已久的魏國,以趙國一國之力還遠遠不能夠對抗列國,既然如此,若想要在亂世中立於不敗之地進而爭霸天下,就必須恢復魏文侯時期的三晉聯盟,切不可為趙國四處樹敵。

因此,當我們去翻閱各類史書記載的時候就不難發現一個事實,縱趙武靈王在位時期,趙國都在盡最大可能地減少與各國的衝突,不僅如此,在他決心伐中山國的時候,還曾派使臣出使各國,與各國交好,而這些對外政策與趙肅侯在位時期的對外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

但正是由於趙武靈王一改趙肅侯時期趙國的對外政策,不僅讓魏國暫時放下了對趙國的仇恨,也讓各國暫時放下了對趙國的偏見,趙國本處於四戰之地,能夠取得如此穩定的和平發展之機,足可見趙武靈王的英明。

那麼,且不說別國對趙國是否懷有敵意,只說趙、魏兩國構釁已有幾十年,尤其是趙肅侯在位時期,兩國攻伐頻頻,趙武靈王難道真的就能如此輕鬆地忘掉仇恨而表現得如此大度嗎?其實原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趙武靈王深知當時的天下大勢,趙國日後的強敵並非魏國,也非齊國,更非楚國,而是西邊的秦國!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趙武靈王劇照

趙肅侯執政末期到趙武靈王執政前期,秦國正是秦惠文王重用張儀時期,這一時期,在張儀連橫之策的影響下,六國被秦國玩弄於股掌之中,實力受到極大削弱,例如:

  • 公元前323年,秦國主動與齊、楚會盟於齧桑,而後發兵攻打韓、魏,取魏之曲沃。
  • 公元前318年,楚、魏、韓、趙、燕五國伐秦,但被秦國所敗,齊國因此前的齧桑之會而沒有派兵參加。
  • 公元前317年,趙、魏、韓三國伐秦,為秦所敗,秦軍斬敵8萬。魏國因此而求和於秦,韓國亦遣太子質於秦,而求秦國罷兵。
  • 公元前313年,張儀使楚,誘使楚懷王“閉關絕約於齊”而與秦國通好,齊國由此與楚國斷交,而後秦國趁機伐楚,于丹陽大敗楚軍,斬敵8萬,楚國被迫割漢中郡與秦求和。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秦惠文王劇照

所以,通過以上秦國的對外伐交大事年表不難看出,當時的山東六國常年疲於應付張儀的縱橫捭闔之謀,各國非常容易被秦國所威逼利誘而無法真正地形成一個團結緊密的聯盟,進而去實現趙肅侯時期“合縱攻秦”的大計。對此,趙武靈王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所以趙武靈王幡然醒悟,以當時秦國之強,而山東各國又無不心懷鬼胎,合縱攻秦必然不會成功,只有自身強大,才能日後與秦國一較高下。

所以,自此以後,趙武靈王便為趙國謀劃了一個非常長遠的發展藍圖,而這個藍圖的實現必須建立在趙國外部環境穩定這一基礎上,因而他才會改變外交策略,交好各國,而這一藍圖的終極目標便是伐秦

趙武靈王伐秦的戰略構思

當趙武靈王鑑於“秦國之強,山東各國之弱”這一事實而決定自圖強盛為日後伐秦做準備的時候,他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的。

因為秦國一直牢牢佔據著關中地區的山河之險,此處易守難攻且有秦國重兵把守,所以各國組成的聯軍數次從函谷關攻秦都無法取勝。因此,趙武靈王便認為若要取得伐秦之徹底勝利,就不可以再走函谷關,而是要發揮趙國的地域優勢——西出榆中地區,從榆中南下直抵秦都咸陽,只有這樣,伐秦才有勝利的可能。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胡服騎射

但是此時榆中地區並非趙國所有,而是被林胡、婁煩等戎狄所控制,所以若要取得榆中,必先擊敗北方戎狄,但是北方戎狄騎兵強大,與他們作戰,趙國軍隊很難取勝,因此若要擊敗戎狄,必先強軍。

所以,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便在國內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教民騎射,為趙國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為日後的伐林胡、婁煩做準備。

此後,趙武靈王便一改趙肅侯在位時期南下的戰略轉而北上,攻中山國,伐林胡、婁煩,最終榆中地區順利收入囊中。而為了進一步保證伐秦的順利進行,趙武靈王還曾以身犯險,以趙使的身份出使秦國,趁機觀察秦國的山川地形和虛實,為日後趙國軍隊的行軍做準備,如此種種也足可見趙武靈王之謀深不可測。不過當時趙武靈王已經退位為“主父”,所以他也並不擔心自己被秦國發現後趙國會群龍無首,或許當年趙武靈王以盛年退位也有這一原因的考慮吧!

總而言之,趙武靈王以其超遠的戰略眼光為趙國制定了一個宏大的發展計劃,而且在趙武靈王執政時期,他的這一宏大計劃已經實現了大半,胡服騎射成功推行,林胡、婁煩先後臣服,中山國亦為趙國所滅,趙國不僅取得伐秦之關鍵的榆中地區,還一躍成為當時一流強國,其實力足可以與秦國一較高下。

然而,趙武靈王晚年因在繼承人的決策上犯下錯誤,最後引發“

沙丘之變”,自己也慘死其中,但從實際來看,趙武靈王慘死這件事的本身並沒有給趙國帶來多少影響,但他在死前沒有將自己伐秦的戰略構思告訴自己的繼承者及大臣,這才是最致命的。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劇照

我們這裡可以想象一下,趙武靈王在位時期為什麼沒有將自己制定的伐秦戰略告知眾人?其實原因也很容易猜到,那就是出於保密及麻痺天下的需要,正如當年他北伐戎狄和中山國時向各國派出使臣一樣,其目的是告訴各國趙國出兵只是為了驅除戎狄,如果當時趙武靈王不向各國派遣使者解釋出兵的意圖,那麼就很容易引起各國的敵意甚至打壓,畢竟趙國的強大是為其他各國所不願見到的。

而隱瞞大臣親信自己伐秦戰略也是出於此種目的,所以從這一方面考慮來看,這更加能夠看出趙武靈王思慮之縝密,絕非常人可以度之。

但是,百密終有一疏,趙武靈王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構建的伐秦戰略還是夭折在了“沙丘之變”中,他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自己一時的心軟引來了內亂,正所謂人心不古,即便是自己最親近的兒子也終折服於權力面前而不能自拔,直到他死前也沒能再有機會向天下展示自己偉大的戰略思想。

因為趙武靈王生前未曾吐露過伐秦的任何一點訊息,所以就導致了自己慘死後,趙國的後繼之君不能領會自己的意圖,繼承自己的伐秦之志,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秦昭襄王劇照

“沙丘之變”後,趙國後繼之君對外戰略的轉變

沙丘之變後,秦國正處於秦昭襄王時期,這一時期,秦國將遠交近攻的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秦國一邊交好齊國,一邊攻伐韓、魏,韓、魏在強秦的接連打擊下已經疲弱不堪,而樂毅伐齊也使得強大一時的齊國徹底沒落,在這種種變故面前,秦國未曾敢與趙國決裂,這也足可見趙武靈王執政時期所創造的輝煌。

可惜,與秦國的外交權謀之術想比,趙國君臣的戰略遠光實在太過短淺,趙武靈王縱其一生都想恢復的三晉聯盟與伐秦大業在趙惠文王時期已經徹底變得不可能,那麼趙惠文王都犯了哪些錯誤呢?歸結來說,主要有兩件:

  • 第一件,參與樂毅伐齊,將齊國置於死地,從此與齊國結仇。與齊國結仇所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便是日後的長平之戰,齊國竟坐看趙國淪喪而不救,倘若當時秦、趙對峙之時,齊國能舉國來救,勝負亦未可知。
  • 第二件,與秦國結盟交好。當時秦國伐韓、魏為了防止趙國支援而主動與趙國結盟交好,而面對秦國拋來的橄欖枝,趙國竟欣然接受,於公元前279年與秦國做澠池之會,此後幾年便一直坐看韓、魏淪喪而不救,待兩國已無復興之可能時才幡然醒悟,於是便有了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但此時韓、魏主力盡失,趙國來去匆匆,為時晚矣!
趙武靈王丨沙丘之變死則死矣,然我之大計竟也因此毀去,痛哉!

趙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劇照

所以我們最後對比來看亦不難發現,就如同趙武靈王當年推翻趙肅侯的執政策略一樣的是,趙惠文王在位時期亦同樣推翻了趙武靈王的一切,但不同的是,趙武靈王將趙國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而趙惠文王卻將趙國從巔峰拽了下來,及至趙孝成王及之後的趙國國君更是將趙國推入無底的深淵。

結語

事實上,趙國從來不缺忠臣良將,如趙奢,廉頗,藺相如,平原君,虞卿,李牧等,而且趙惠文王及趙孝成王也都是禮賢下士的賢主,可以想象到的是,如果趙國的敵人不是秦國,而是其餘五國,那麼以這樣的國力和陣容去對抗的話,趙國一定是笑到最後的勝出者,可惜的是,他們的對手是秦國。

秦國自秦惠文王時期便已經有了鯨吞天下的野心,可以說,這一野心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已經成為了國策,既是國策,秦國君臣必會以此為目標而努力。這樣一來,秦、趙兩國之間就已經高下立判了,一個是為了天下,一個只是為了圖霸自保,用現代的話來說,即是高度不一樣。

既然如此,那麼兩國所作出的戰略決策也必然不同,總體來說,趙國君臣之智必然會受到戰略思想高度的限制,畢竟他們只想圖一時之苟安而無爭奪天下之野心,而這,也是趙國本來國力強盛卻總會被秦國所左右而處處受制於秦的最大原因。

趙武靈王的宏偉大志就這樣因“沙丘之變”而徹底破滅,如今想來,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