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親!請點擊右上“關注”,老屋今天帶你看一個稀罕的地方。

邯鄲西部太行山深處的涉縣,因129師部在此領導抗日而聞名中外。

家喻戶曉的西門豹治鄴故事,在2000年前,就為漳河扣上了一頂“水患帽子”,涉縣東達村就位於漳河上游:清漳河要和濁漳河攜伴匯入漳河河段交匯處,所以,這裡河谷寬闊,形成了“小盆地”,這裡也是北方可栽培水稻的一個適宜的地方。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上圖是站在清漳河河谷中間的大路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到的,河岸邊的東達村。

東達村是典型的依山傍水而建。從北宋始建的洪門寺,一下就把村史上溯到了北宋以前,可以證明東達村是一個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了。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上下圖:這是進入東達村後,村主幹道“商業文化中心”。

東達村戶籍人口約4000人,可謂是太行山區裡比較大的村莊了,這源於清漳河兩岸有足夠養活這個村子的土地。

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土地和水資源決定了一個村落的興衰,東達村佔據了這兩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耳聞東達村和抗日還有關係,就是八路軍五分區的機關大夥房就在該村。

經村民指點,五分區大夥房正在村中心向靠山的小巷頂頭,沿著這個今天已經水泥硬化了的小巷向內走去。心想著,為啥五分錢的大夥房設在這裡?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小巷裡的土坯房子,都還是解放前所建,距今有百年曆史了。

上圖的土坯房上面是後來維護修繕過的。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進入這個小巷後,左右還有好幾道橫向的小巷子,都是死衚衕。

上圖,小巷交叉口的這座老宅,還完全是解放前的原貌,只是房頂上用彩鋼瓦搭建,實在是不倫不類。

在解放前,能用藍磚根基,宅門用藍磚壘砌,這麼拱形較寬的,建設得非常考究,包括磚雕花紋,說明這宅子在解放前也是村裡的大戶人家了。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宅門左手藏著的這個牆窯你知道是幹啥的麼?

我估計這是專門為門神關公建的“別墅”,就類似瓦房屋脊上的太公樓。

讓關公在宅門外的“別墅”裡,秉燈夜讀《春秋》,你想呀!哪個小毛賊敢進宅偷盜搗亂?

不過,我有點為關公鳴不平,過五關斬六將,殺顏良誅文丑的《三國演義》裡的第一英雄,怎麼就淪落為百姓看見護院的“武僕”了?

想到這裡,我啞然:關公又有啥牛哄哄的呢?在咱們新中國,關公也就是人民的公僕,就應該為人民服務嘛!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小巷這邊的死衚衕裡三戶人家,都是舊房翻新,成了紅磚水泥的當代建築。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在小巷丁字口向左右拐彎處,映入眼簾的“豪宅”,就是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了。因為小巷狹窄,沒有廣角,也只能拍出這樣的圖片了。

這座石頭根基,院落正中磚砌宅門,目測東西足有30米寬,這麼大的農宅,在今天宅基地集體所有的法規裡,如果住一戶人家也是違規的。

可見,五分區大夥房佔據的宅院也是當時東達村裡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了。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上圖,這樣的農家宅門建築樣式,不比現在那些歐式啦西式啦樣式美觀協調麼?

石灰藍磚,磚雕精細;利用斗拱原理,不用木頭過樑造出的圓形拱門,充分體現了中式建築的中庸,含蓄,內斂,藏富不露。

青石根據又顯得牢靠長久。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可惜,無法進去院落細觀。

從門口的痕跡可以判斷,現在這裡不再居住人了。

但外面也沒有標註:某個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的匾牌。

門頭上的三個大字,應該是“謙安益”吧!這三個字道明瞭宅第主人的為人處世哲學。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宅門左邊石頭牆基裡伸出的這是什麼?

不知道吧!這類似現在門外的泊車位。這是拴馬石,明白了麼?

解放前,騎馬坐轎是人的身份象徵,客人騎馬來訪,僕人會接過馬韁繩,拴在這裡。主人的馬匹一般來說是在院裡的馬廄裡餵養。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上圖是五分區大夥房右側的小巷,後面看著是死衚衕,其實還可以拐彎,直接通到後面的山根下。

從外牆目測,這宅院也夠深了吧!牆角都是磚砌柱子,裡面是夯土打坯壘牆。

據我估計,這土坯牆裡還會暗藏著木頭柱子,支撐著上面用力的地方,就類似咱們現在建築裡澆灌的鋼筋水泥立柱,所謂的“頂樑柱”。


邯鄲太行山深處東達村,八路軍五分區大夥房在此,門外還有拴馬石

五分區大夥房左側外觀,後面的堂屋應該是二層,小巷頂頭又是街道。

這座宅第四面是小巷,左右小巷就像轎杆,宅子就像一臺轎子被抬著一樣。

沒有找到一個年長者,仔細詢問,一探究竟。

有幾個村民,面對我們這樣的陌生人詢問,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網上扒資料,也沒找到。

旅人只是匆匆過客,沒時間駐足久留。但願看到此圖文的知情者留言補充。

小資料,八路軍分區解釋:

八路軍是個簡稱,全稱為“國民革命第十八路集團軍”下轄三大主力師115、120、129,以及獨立旅獨立團等。本圖文的“五分區”,是隸屬於129師。從分區首長“司令員”這個稱呼上,分區應該是旅建制,類似解放後地級城市的軍分區。

當時的八路軍軍分區不僅僅擔負著戰鬥任務,同時也兼顧著地方建設和管理,也就類似今天的一個地級市的管理職能。由於八路軍隊伍後期發展迅速,建制調整快,分區這個建制在不斷調整擴編。因此,五分區首長自然也是“椅子還沒坐熱就升值調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