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盈利32年後,廈門航空發力“北方總部”

“2018年是廈航發展史上極其特殊、極其重要的‘時間單元’,儘管形勢嚴峻,但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

在剛剛舉行的廈航2019年工作會議上,廈航總經理趙東如此總結剛剛過去的2018年。

連續盈利32年後,廈門航空發力“北方總部”

2018年,整個廈航集團的總收入同比增長17.1%,利潤18.26億元,實現了連續32年盈利。運輸總週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同比分別增長17.7%、13.0%和10.3%。

對趙東來說,2018年是經營面臨壓力的一年,油價上漲,人民幣貶值和高鐵衝擊,讓包括廈航在內的國內航司都感受到了民航“黃金八年”以來少有的多重壓力,但廈航“提升服務”和“變革管理”的工作還是產生了不少實效。

比如上線全新的常客會員體系,在行業內率先推出黑鑽卡,繼續加大直銷開拓力度,全年電商直銷平臺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9.8%。

再比如通過打造“60分鐘中轉”,實現廈、福始發或中轉旅客行李狀態自助查詢等,通過提升旅客中轉體驗,廈航著力打造的福建樞紐已初見成效。

事實上在引進寬體機後,總部位於廈門的廈航,一直在開拓以廈門和福州為樞紐的洲際航線,並通過投資收購江西航空和河北航空,加快了“一軸兩翼”的網絡佈局。

據記者瞭解,“一軸兩翼”中的一條主軸,是指打造福建“海絲”國際航空樞紐,突入京津冀,協同長三角,向南紮根於港澳臺、東南亞、大洋洲,向北延伸至日韓;兩大側翼,則是一翼通達北美,一翼貫穿歐亞。

而在已經到來的2019年,北方總部的建設,則成為公司拓展的一個新重點。

“北方總部是落實‘一軸兩翼’戰略佈局的關鍵節點,關係到我們未來能不能進入全球主流航空公司的行列,是事關廈航未來長期發展的‘百年大計’,更是全集團2019年的頭等大事。”趙東指出。

作出這樣的部署,與即將於2019年9月正式開航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不無關係。

長期以來,商務客眾多以及到歐美飛行時間更短的北京市場,一直都是國內航空公司的必爭之地,但由於是中國國航(601111.SH)的大本營,其在北京市場的航線時刻和份額都有明顯優勢。

最近幾年,南航、東航、廈航等也陸續獲批在北京開設分公司,但受制於北京空域資源緊張和機場時刻緊缺的制約,很多航空公司無法取得理想的航班時刻和航權。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修建,讓眾多航空公司看到了曙光。這座距天安門正南46公里,距首都機場直線距離70公里的新機場,同樣被定位為大型國際樞紐機場,無疑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

目前,廈航在京相關航線15條,今年1月,廈航與首都機場集團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並定於2020年3月一次性轉場至大興機場,同時整合京津冀資源設立“北方總部”。

在此次工作會議上,趙東要求整合廈航、河北航、江西航三方資源,以確保北方總部“資源共享、一體運行”。2019年,廈航旗下的河北航控,也將先於廈航轉場至大興機場。

此外,趙東認為,2019年世界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中美經貿摩擦、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性因素疊加,高鐵網絡進一步拓展、航空市場競爭加劇、油價持續高位震盪、以及匯率和利率的不確定性等,這都要求公司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繼續推進 “三年降本增效計劃”。此前,廈航出臺了235項措施,壓降2018年度成本費用5億元。

“高收益、高效率、低成本、低風險是廈航持續盈利的根本動力,要在鞏固‘兩高兩低’的同時,打好“國際化、樞紐化、差異化、智能化、多元化”五大戰役,”趙東在工作會議上指出。

其中,在差異化方面,廈航計劃在產品模式上推行“區分定價,按需服務”的模式,以滿足旅客個性化選擇(類似東航把經濟艙細分為基礎經濟艙,標準經濟艙,靈活經濟艙,超級經濟艙的“品牌運價“模式,讓旅客由不同票價一個服務,變為按價服務);此外,還計劃通過江西航空探索低成本模式。

而在多元化方面,計劃在航空主業的基礎上做強自有酒旅品牌,提供在線一站式旅遊產品,同時整合集團內資源,推進配餐、IT、培訓等保障業務產業化,以分散主業經營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