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逢中秋佳節,以朗朗明月為題銜觴賦詩,是古人之雅趣,也承載著濃郁的家國情懷。近日收官的電視劇《月是故鄉明》就是一部反映現代遊子對家鄉反哺之情的影視作品,該劇以“拳拳赤子心,濃濃故鄉情”為切入點,聚焦於當代新農村建設的歷程,演繹鄉村振興的時代意義。在表現遊子對家鄉反哺之情的同時,剖析了當下農村發展的痛點,展現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新風貌和新格局。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文 | 呂昕彤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聚焦鄉村振興的影視作品也成為了當下的熒屏熱點,從不同側面呈現著脫貧攻堅的進程。電視劇《月是故鄉明》將鏡頭對準了四川省內江市,講述了事業有成的女企業家張錦繡返鄉創業,在縣、鎮有關領導和村第一書記的支持和幫助下,通過種植血橙等產業,帶領全村人民打響脫貧攻堅戰的故事。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作為北京華映萬像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品並承製的又一部精彩力作,《月是故鄉明》由執導過《歲歲年年柿柿紅》《黃大妮》《胡楊女人》等作品的沈行任總導演,集結了王茜華、荊浩、王往、劉伯勳、馮國慶、王挺、黃品沅、沈行、劉晨霞、李奕嫻等實力派演員。

聚焦脫貧致富一線

切實推動文旅融合

這個關於反哺家鄉、奮鬥致富的故事,源自人民火熱的現實生活。多年以前,農村在部分人的認知中,代表著貧窮和落後。但是改革開放至今,尤其是在十八大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以後,現在的農村與過去有了天壤之別,《月是故鄉明》正是著眼於此。2019年10月,電視劇《月是故鄉明》在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楊柳灘村順利開機,在歷時三個月的拍攝當中,資中縣本土有7000餘人次群眾演員參與其中。

此外,劇組還在羅泉鎮,孟塘鎮,內江農業科技園區銀山血橙基地、明心寺鎮老寨子水庫等多地取景拍攝。當地的特色產業、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凝聚成為了這部作品的故事根基。領銜主演王茜華表示:“經歷了100多天的拍攝,如今非常想念資中和資中人民。另外,戲中還反映了很多關於血橙的故事,希望這部戲播出後,血橙能夠成為全國人民的最愛。”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深入真實生活拍攝的一幀幀畫面,讓觀眾如臨其境,彷彿可以聞到鄉村的泥土芳香。而為了真實展現劇中張錦繡的家鄉楊柳村的發展過程,出品方北京華映萬像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實景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村落,建築面積有一萬五千平方米,處處展現出了四川的建築特點和人文風情,充分還原了“美麗鄉村”的概念——村在畫中,人在景中。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自電視劇《月是故鄉明》開拍之後,該實景拍攝地已經成為了當地的著名“景點”,平均每日遊客達500人次以上,隨著電視劇的熱播,慕名前來的遊客也開始成倍增長,直接推動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成功引領了文旅融合“新時尚”。

“農村通”“政策通”執筆創作

老戲骨再演新時代鄉村女性形象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如今鄉村女性也順應時代潮流,巾幗不讓鬚眉,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不再把自己的生活侷限在家庭當中。這樣的時代變化,為新時期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提供了鮮活的題材,一系列展現新時代鄉村女性的電視劇也應運而生,如《女人的村莊》《女人當官》《鄉村愛情》《火紅的日子》等。在這一領域,北京華映萬像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創作出了《歲歲年年柿柿紅》等優秀作品,故事接地氣,意義顯厚重,可謂是業界標杆。主創團隊戲稱自己是“故事的搬運工”,他們長期紮根於基層,在不斷的採訪過程中一個個成了“農村通”“政策通”。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月是故鄉明》的主演王茜華老師,對農村戲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其代表作《九九》《當家的女人》《歲歲年年柿柿紅》等深受觀眾喜愛,幾乎是“演了一輩子的農村戲”,也因此拿過飛天獎和金鷹獎等業界獎項。用她的話來說:“拍一部戲,走一個農村,不一樣的感受。”無形之中,她也成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鉅變的親歷者和見證人。“把砍樹變看樹,把葉子變票子,把資源變資產,把資產變資本”這是王茜華此番出演的角色張錦繡對家鄉的期盼,而這樣的劇情內容,也恰好響應了當下扶貧劇的劇情走勢。作為事業有成的女企業家,張錦繡放棄大好前程、毅然選擇返鄉創業,“自己富起來,家鄉也要富起來”,她通過種植血橙帶領家鄉人民共同致富,打響了長達五年的決勝小康之戰。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不僅體現在對脫貧致富的追逐,同時也投射在對親情的珍視上。張錦繡的母親身患絕症,這位慈愛質樸的老人,選擇不給兒女添麻煩,不願入院。在母親人生的倒計時,張錦繡開始爭分奪秒地向母親表達愛意,盡其所能地回報母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歲月無情,身為兒女所能做的,只有用愛和陪伴來儘可能地拓寬時間的寬度,才能稍稍彌補遺憾,這也是電視劇《月是故鄉明》向觀眾傳遞的情感體驗。

展現鄉村振興的中國好故事

獻禮“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作為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獻禮片,《月是故鄉明》中女主角張錦繡反哺家鄉的故事,是北京華映萬像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主創團隊,對脫貧攻堅戰的全方位還原和深入討論。同時,張錦繡帶領全村人民共同富裕的勵志故事,也彰顯了新時代鄉村的振興方向——“農”字當頭,以“農”為根,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在保住青山綠水的前提下,種植、養殖、旅遊多管齊下,鑄就“金山銀山”。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今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發佈了《關於做好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電視劇特色和優勢,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濃厚氛圍。電視劇《月是故鄉明》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開播當天,該劇就創下了同時段收視率全國第一的好成績,直播關注度1.3873%,市場佔有率8.0903%,至今關注度不斷攀升,好評如潮,也成為了取景地內江人民的驕傲。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內江市第三屆道德模範鄭曉文表示:“去年9月,《月是故鄉明》電視劇在資中楊柳灘開機拍攝時,我曾前去圍觀。楊柳灘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在電視劇中再次看到那美麗的畫面,覺得特別親切。資中人民用勤勞的雙手,使昔日荒山變成了如今的‘花果山’,《月是故鄉明》是勤勞智慧的資中人努力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的寫照。”

《月是故鄉明》:用火熱的時代故事,演繹美麗鄉村建設新風貌

“雛即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電視劇《月是故鄉明》由獨特的“遊子歸鄉”為切入點,立足於對真實生活的仔細觀察和深入理解,用極具四川地域特色的風格,書寫新時代鄉村女性率家鄉人民打響脫貧攻堅戰的故事,探索新時代鄉村的致富密碼,也向觀眾揭示了美麗鄉村的面貌。新穎的故事視角,獨到的創作思路,細膩的故事表達,生動的人物呈現,精良的製作質感,讓這部劇在新一輪的脫貧攻堅熒屏熱潮裡,煥發出了獨特的影像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