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逢中秋佳节,以朗朗明月为题衔觞赋诗,是古人之雅趣,也承载着浓郁的家国情怀。近日收官的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就是一部反映现代游子对家乡反哺之情的影视作品,该剧以“拳拳赤子心,浓浓故乡情”为切入点,聚焦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历程,演绎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在表现游子对家乡反哺之情的同时,剖析了当下农村发展的痛点,展现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风貌和新格局。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文 | 吕昕彤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聚焦乡村振兴的影视作品也成为了当下的荧屏热点,从不同侧面呈现着脱贫攻坚的进程。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将镜头对准了四川省内江市,讲述了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张锦绣返乡创业,在县、镇有关领导和村第一书记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种植血橙等产业,带领全村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的故事。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作为北京华映万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并承制的又一部精彩力作,《月是故乡明》由执导过《岁岁年年柿柿红》《黄大妮》《胡杨女人》等作品的沈行任总导演,集结了王茜华、荆浩、王往、刘伯勋、冯国庆、王挺、黄品沅、沈行、刘晨霞、李奕娴等实力派演员。

聚焦脱贫致富一线

切实推动文旅融合

这个关于反哺家乡、奋斗致富的故事,源自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多年以前,农村在部分人的认知中,代表着贫穷和落后。但是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在十八大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以后,现在的农村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月是故乡明》正是着眼于此。2019年10月,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杨柳滩村顺利开机,在历时三个月的拍摄当中,资中县本土有7000余人次群众演员参与其中。

此外,剧组还在罗泉镇,孟塘镇,内江农业科技园区银山血橙基地、明心寺镇老寨子水库等多地取景拍摄。当地的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凝聚成为了这部作品的故事根基。领衔主演王茜华表示:“经历了100多天的拍摄,如今非常想念资中和资中人民。另外,戏中还反映了很多关于血橙的故事,希望这部戏播出后,血橙能够成为全国人民的最爱。”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深入真实生活拍摄的一帧帧画面,让观众如临其境,仿佛可以闻到乡村的泥土芳香。而为了真实展现剧中张锦绣的家乡杨柳村的发展过程,出品方北京华映万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实景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村落,建筑面积有一万五千平方米,处处展现出了四川的建筑特点和人文风情,充分还原了“美丽乡村”的概念——村在画中,人在景中。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自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开拍之后,该实景拍摄地已经成为了当地的著名“景点”,平均每日游客达500人次以上,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慕名前来的游客也开始成倍增长,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成功引领了文旅融合“新时尚”。

“农村通”“政策通”执笔创作

老戏骨再演新时代乡村女性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如今乡村女性也顺应时代潮流,巾帼不让须眉,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不再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家庭当中。这样的时代变化,为新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提供了鲜活的题材,一系列展现新时代乡村女性的电视剧也应运而生,如《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乡村爱情》《火红的日子》等。在这一领域,北京华映万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创作出了《岁岁年年柿柿红》等优秀作品,故事接地气,意义显厚重,可谓是业界标杆。主创团队戏称自己是“故事的搬运工”,他们长期扎根于基层,在不断的采访过程中一个个成了“农村通”“政策通”。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月是故乡明》的主演王茜华老师,对农村戏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其代表作《九九》《当家的女人》《岁岁年年柿柿红》等深受观众喜爱,几乎是“演了一辈子的农村戏”,也因此拿过飞天奖和金鹰奖等业界奖项。用她的话来说:“拍一部戏,走一个农村,不一样的感受。”无形之中,她也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把砍树变看树,把叶子变票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这是王茜华此番出演的角色张锦绣对家乡的期盼,而这样的剧情内容,也恰好响应了当下扶贫剧的剧情走势。作为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张锦绣放弃大好前程、毅然选择返乡创业,“自己富起来,家乡也要富起来”,她通过种植血橙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打响了长达五年的决胜小康之战。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仅体现在对脱贫致富的追逐,同时也投射在对亲情的珍视上。张锦绣的母亲身患绝症,这位慈爱质朴的老人,选择不给儿女添麻烦,不愿入院。在母亲人生的倒计时,张锦绣开始争分夺秒地向母亲表达爱意,尽其所能地回报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无情,身为儿女所能做的,只有用爱和陪伴来尽可能地拓宽时间的宽度,才能稍稍弥补遗憾,这也是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向观众传递的情感体验。

展现乡村振兴的中国好故事

献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作为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献礼片,《月是故乡明》中女主角张锦绣反哺家乡的故事,是北京华映万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创团队,对脱贫攻坚战的全方位还原和深入讨论。同时,张锦绣带领全村人民共同富裕的励志故事,也彰显了新时代乡村的振兴方向——“农”字当头,以“农”为根,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前提下,种植、养殖、旅游多管齐下,铸就“金山银山”。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今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电视剧特色和优势,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厚氛围。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开播当天,该剧就创下了同时段收视率全国第一的好成绩,直播关注度1.3873%,市场占有率8.0903%,至今关注度不断攀升,好评如潮,也成为了取景地内江人民的骄傲。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内江市第三届道德模范郑晓文表示:“去年9月,《月是故乡明》电视剧在资中杨柳滩开机拍摄时,我曾前去围观。杨柳滩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在电视剧中再次看到那美丽的画面,觉得特别亲切。资中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使昔日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月是故乡明》是勤劳智慧的资中人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写照。”

《月是故乡明》:用火热的时代故事,演绎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雏即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电视剧《月是故乡明》由独特的“游子归乡”为切入点,立足于对真实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理解,用极具四川地域特色的风格,书写新时代乡村女性率家乡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的故事,探索新时代乡村的致富密码,也向观众揭示了美丽乡村的面貌。新颖的故事视角,独到的创作思路,细腻的故事表达,生动的人物呈现,精良的制作质感,让这部剧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荧屏热潮里,焕发出了独特的影像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