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漁識讀:待人待事,靈活應變

夜漁識讀:待人待事,靈活應變

文/夜漁


讀書打卡,每天我都要摘錄一句話或一段話發朋友圈。

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真沒那麼簡單。

如果說我每天寫一段讀書感悟發朋友圈,我會覺得簡單很多,因為一個故事或者一句話就能引發我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寫一段感悟很容易。

但是摘錄呢?需要用心讀,用心找。

倘若讀著讀著分心了,那麼好的句子就可能會錯過。

而且找到某個句子我想摘錄,我還要停下來細細品品,這句話正著看是什麼味道?反著看又是什麼味道?多角度品一品。

為啥要多角度細細品味呢?

因為一句話即便說得再好再對,也很容易被推翻。


我之前寫過,再好的道理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說,道理是建立在故事的基礎上的。

好的辯論賽為什麼會辯論的那麼激烈?為什麼雙方都會有很多人支持?原因就在於此,你找到了合適的故事或事例論證了你的觀點,那麼就能說服人。

內容的傳播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

辯論賽就是語言,我們看到聽到的演講也是語言,而文字就是我們所讀的書、看公號的文章或者其他平臺的文章等等。

夜漁識讀:待人待事,靈活應變

寫文章,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很難。

我說的簡單,是指那些追熱點的文章。

只要明確主題,結構都是類似的,再往裡面填故事就可以了,寫這類文章唯一難的一點就是熬時間,需要找很多素材。

我說的難,是指傳遞自己思想的文章。

不要臉的說,我屬於後者,我在文章當中分享我的經歷、思考和感悟,我就是一面鏡子,我不需要用各種大道理去說服誰,我們也說服不了任何人,一切都靠自己悟。

自己悟明白的,對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

自己悟不明白的,別人告訴你再多,你還是拿不住。

這個觀點是《遙遠的救世主》裡芮小丹跟丁元英講的,我是在看第二遍的時候才注意到的,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很強勢,比如一件事,別人做的咱看不慣,那麼咱就總想讓他們按照咱的想法做,如果他們不聽呢?心裡還會罵一句SB。

可是換位思考呢?對方如果看不慣咱,他想讓咱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咱會聽嗎?

一樣的。

我們以為對的,在別人那裡就可能會是錯的,因為經歷不同,思考不同,總結感悟出來的道理也就不同。

我經常在網上看到評論區有很多人反駁作者的觀點,這些咱也經歷過,很多人也經常反駁我。

說實話,我看到後真的不想回復,大多都是斷章取義的,如果你有認真閱讀和思考,有一整套完整的邏輯,你就不會把反駁拿到表面上,試圖讓自己的內心很爽,而是要發自內心的高興,我又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又成長了。

夜漁識讀:待人待事,靈活應變

至於作者說的對不對?和咱沒啥關係,咱從中有了自己的思考,這對於咱才是最有價值的。

一種是把焦點放在了作者身上,一種是把焦點放在了自己身上,哪種對自己有益?心知肚明。

這就像是看明星,我覺得唐嫣美,你覺得楊冪美,他覺得迪麗熱巴美,你覺得誰美就誰美唄,你還非要說服別人她就是最美的,何必呢?爭論來爭論去,永遠都不會有結果,因為不同的人審美觀是不一樣的。

審美觀有不一樣,那價值觀也是如此,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在一個頻道上去爭論同一件事,爭論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明白了這些以後,我在經常和身邊人討論事情的時候,我也就知道要適可而止。

我會給出我的建議,至於你聽不聽,於我而言不重要。

討論歸討論,如果實在達不成一致,那我就會選擇停止,在不影響我的前提下,支持他們。


我可以不認同,但不代表我不能給予支持,這是兩碼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學習究竟學的是什麼?

是知識?還是智慧?

學習了很多知識,懂得多,自然是好事。

可是如果沒有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智慧,知識該怎麼用我們可能都不知道。

那麼智慧究竟是什麼呢?

我覺得用四個字形容最合適:

靈活應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