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看著流來觀的舊照,我想起了沙鎮溪古鎮。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自繪沙鎮溪古鎮位置示意圖

悠久歷史

沿歸州古城上溯,長江南岸的青幹河與長江交匯處,有一奇峰(流來峰)屹立江心。奇峰下游面對一古鎮,名沙鎮溪。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青幹河口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空中俯瞰沙鎮溪流來觀

沙鎮溪古鎮有多少年曆史?恐怕很難說清楚。沙鎮溪古代曾名沙溪、沙城溪,是因溪口大量積沙而得名。流來峰上流來觀,有一奇聯“沙鎮溪幾時沙鎮,流來觀何處流來?”據說,歷經無數朝代,至今無人可以正確解答。

至少,沙鎮溪古鎮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500多年前。明朝有文記載:“秭歸之南,江流而上者十里許,地名沙鎮溪。在承平時,煙火騰霧,雞犬相聞,亦為水陸商賈群聚之區。”承平是北魏年號(443~460)。可見,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沙鎮溪已是“煙火騰霧,雞犬相聞,亦為水陸商賈群聚之區。”

到明朝嘉靖年,沙鎮溪已經形成集鎮。“沙城溪鎮,州西北十五里。(嘉靖版《歸州全志·坊市》)”同治版《歸州志·山川》也有沙鎮溪記載:“沙鎮溪,州西十里。”

明朝正統末年開始,隨著朝代更替,沙鎮溪鎮隸屬關係發生變更:明正統末年(1449年),隸屬歸仁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屬歸仁裡;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屬歸仁鄉;民國26年(1937年)屬第二區聯保;民國30年(1941年),為歸仁鄉公所駐地。解放後至1958年,歸洩灘區管轄;1961年,隸屬第三區;1961年至1975年,屬西陵區;1975年撤區並社,取金馬架山與沙鎮溪之名的首字,定名金沙公社,沙鎮溪隸屬金沙公社,公社管委設在陝西營。1985年,撤除公社,沙鎮溪鎮由兩個鎮區組成:沙鎮溪鎮與陝西營鎮。

明朝以前,長江從西北向東南流經沙鎮溪古鎮,這裡灘頭水急,行船難以通過。上行船隻到此,橈夫必須下船拉縴。沙鎮溪古鎮前江岸邊原是古老的纖道,纖道上立有鐵柱旗杆,方便縴夫拉縴時“歇腳”(即休息一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新灘巖崩阻塞江水,致使新灘以上水位上漲,沙鎮溪古鎮前鐵柱旗杆被淹。新灘巖崩引起水位上漲還形成沙鎮溪古鎮兩個天然碼頭:一是後來的關門石客運碼頭,一是後來的紅石樑雜貨碼頭。

滄海桑田

澎湃長江水一波接一波,更替帝王家一代又一代。滄海桑田,古鎮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沙鎮溪古鎮街道變化大。

經年累月,沙鎮溪古鎮臨江街面被江水衝擊,不斷向內坍塌,街道越來越窄。清末民初,古鎮僅有一條小街,前坎後巖,不便發展。這條小街的石板路約200米長,2米寬。街道雖小,街內仍有“恆豐益”等三家雜貨店,另有“郭鼎新”商號與“胡德新”藥號。小街上,除了這幾家鬥磚漿瓦房外,其餘全是板壁屋與吊腳樓。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沙鎮溪古鎮

民國時期,沙鎮溪商貿逐漸發達,除鼎新元、乾元生、德新義老字號外,又增加了20多家商鋪。民國23年,主要商號有同濟和、興隆、興昌祥、郭永興、何萬泰等。到民國30年,來自全國的難民與各地商號雲集古鎮,沿長江與青幹河修建的臨時棚所與房屋,鱗次櫛比,盛極一時。抗戰勝利,各地難民回鄉,商號搬走,留下許多廢墟。解放後,沙鎮溪與陝西營均沿公路建了兩條新街,長約1500米,寬8米,先是碎石子,後換成水泥路面。公路兩邊的房屋,很少再見到板壁屋,逐漸發展為磚混結構與預製板結構。沙鎮溪鎮內街道上,行政機構有公社糧管所、供銷分社、水運社、搬運站等單位。還有許多飯館、旅社、商店、茶館等。隔溪相望的流來觀鎮江王爺廟,成為公社糧食倉庫。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沙鎮溪古鎮街道一角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沙鎮溪古鎮街頭小木屋

沙鎮溪古鎮港口歷來為秭歸西南交通咽喉。前清時,沙鎮溪古鎮前木船雲集,多是運來食鹽,運走煤炭(白煤為主)。古鎮經濟除依靠煤炭出口運輸,其次有兩河、磨坪和長陽縣、巴東縣部分鄉鎮的山貨特產、日用百貨經此轉運。民國14年,殷家坡、郭家河等地有私人煤廠12家,生產的白煤經沙鎮溪運銷沙市、宜昌,年銷量0.41萬噸。

解放後,沙鎮溪港口發生巨大變化。以前,木船隻能停靠關門石自然碼頭上下旅客。七十年代初,沙鎮溪在此設置木質客運躉船,可以停靠各種機動船隻,大大方便上下水往來旅客。1978年,長航局在墩子石碼頭設置鋼質躉船,可以停靠大型客輪。至此,沙鎮溪江邊輪船碼頭,除了停靠秭歸客輪,還可停靠長航(宜昌-巴東)客輪。

古鎮的貨運碼頭變化更大。由於沒有機械化,歷史上沙鎮溪的貨物轉運全靠碼頭搬運工肩扛背馱。解放初,港口各類搬運工達120人。1959年,修建鎮東墩子石煤炭專用碼頭,1963年,在墩子石、紅石樑搭設木梭槽,第二年建起了兩個40千瓦的發電機組,專供碼頭作業用電。從此,沙鎮溪碼頭開始了電動機械化作業,大大減輕了碼頭工人勞動強度。1988年,沙鎮溪港口貨物呑吐量突破40萬噸,是解放初期的100多倍。到90年代,沙鎮溪古鎮港口已有7個泊位,可停靠1000噸級貨輪。

沙鎮溪古鎮陸路交通更是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自1957年開始,沙鎮溪大車道破土動工,第二年開建至兩河口的公路。1959年,沙鎮溪至兩河口公路通車。1964年4月,陝西營石拱橋建成通車。1975年,沙鎮溪至磨坪全線通車。1978年,沙鎮溪至巴東縣城通車。從此,想去兩河口、梅家河、磨坪、柳樹坪、巴東、恩施?——沒關係,古鎮客運站可以滿足您的要求!

從沙鎮溪古鎮沿青幹河上行約2公里,在青幹河與鑼鼓洞河交匯處有一沙鎮溪的姊妹小鎮——陝西營。陝西營本是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迅速,形成大的集鎮。1985年取消公社,沙鎮溪鎮行政區域由原沙鎮溪與陝西營兩個鎮區組成,鎮政府設在陝西營。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陝西營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原金沙公社機關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搬遷前陝西營老街

陝西營地名是歷史的印跡。據光緒二十六年《歸州志》記載, “明季流寇之亂,有陝西官軍在此紮營,故名陝西營。”志書中,明季“流寇”之亂,是站在統治者立場上說的張獻忠農民起義。明末清初,張獻忠部將姚天動(人稱“搖天動”)、黃龍等十三人,號稱“姚黃十三家”,曾在沙鎮溪西部營盤嶺紮寨,在沙鎮溪、兩河、磨坪一帶堅持與清軍及地方武裝進行鬥爭。至今,這裡仍然流傳有許多關於“姚黃(也稱‘搖黃’)”的傳說故事。同治二年,清政府調來鎮壓姚黃起義的清軍是陝西軍隊,當時就紮營在青幹河與鑼鼓洞河交匯處。從那時候開始,這裡老百姓就將此地名叫“陝西營”。當年清軍到此駐紮,隔著鑼鼓洞河往來不方便,領軍副將李東山令人在鑼鼓洞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橋方便調遣軍隊。後來人們把這座橋就叫陝西營橋。《歸州志》關於此事有記載“陝西營,同治二年,候補副將李東山在此建過橋。”

解放後,李東山建的陝西營橋年久失修。1960年,政府在原址上建成了一座3孔石基木面公路橋。不料,剛修好的橋樑不到兩年,1962年7月即被洪水沖走。由於這橋是沙磨公路的必經之道。當年12月,政府再次撥款興建公路石拱橋。落成後的陝西營石拱橋全長66米,寬6米,高8米多,主拱淨跨36米,1964年4月建成通車。此石拱橋質量上乘,直到拆遷時依然完好。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陝西營石拱橋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陝西營原貌

在沙鎮溪古鎮的發展中,也湧現了不少為人稱道的普通人物。例如:懸壺濟世的王克漢、獻身教育的宋發憲、王先仲,搬運出身的幹部王昌進等。歷史應該記住他們。

抗戰堡壘

中華民族抗戰歷史上,沙鎮溪古鎮人民作出過傑出貢獻。

民國29年(1940年)6月,宜昌失陷。1940年10月,陳誠在恩施正式就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其時,第六戰區是華中地區抗戰最前線,轄區是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川東、黔東等地。第六戰區的軍事力量在抗戰軍力中也比較強大,直轄長江上游防務軍(簡稱“江防軍”)、第10、26、33集團軍,兵力約40萬人。

民國30年(1941年)1月,陳誠選定秭歸縣沙鎮溪瓦場屋作為第六戰區指揮部。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陳誠(背立者)視察第六戰區抗日部隊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守衛在長江兩岸的第六戰區中國軍隊

陳誠選沙鎮溪作為抗日戰爭的後方要塞是有道理的。西陵峽急流險灘是天然的防禦屏障,日寇想逆流而上進攻重慶陪都必須經過沙鎮溪。沙鎮溪位於西陵峽與巫峽之間的寬谷地帶,水陸兩路四通八達:水路下通宜昌、武漢,上通萬縣、重慶;陸路可通柳樹坪、巴東、恩施。沿著沙鎮溪青幹河邊山谷地帶,可以雪藏千軍萬馬。山上懸崖洞穴與鬱郁茂林,便於防空中緊急疏散。山下青幹河、鑼鼓洞河清澈的河水是最好的飲用水。

除了第六戰區陳誠總司令駐於沙鎮溪,還有江防總司令部、94軍軍部、133、99後方醫院等戰區機關。

一時間,沙鎮溪古鎮成為抗戰堡壘。

陳誠的第六戰區指揮部,設於離溪口1裡多地的瓦場屋山腰。指揮部後有皂角樹山崖聳峙,崖下有工兵營開掘的兩個巖洞。一個巖洞通往後山小道可去郭家壩熊家嶺,另一巖洞可達溪口。指揮部前有黃土坡直下公路,便於通達四方。

隸屬於江防軍的第94軍軍部,設在溪口的胡家坪胡振益家,背靠墓嶺,隔溪與第六戰區指揮部相望。第94軍的戰鬥部隊,部署在沙鎮溪古鎮與青幹河兩岸,鉗制住溪口。

江防軍總司令部設於鑼鼓洞河邊大嶺的劉興安家,距陳誠所在的瓦屋場約3.5公里。大嶺北靠將軍巖,南有馬家壩,西是馬鬃嶺,東為兩面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除此之外,天平埡設置高炮營,墓嶺設置機槍營,觀戰坪設置騎兵營,沙鎮溪口設置通訊營。另有133、99兩個野戰醫院,設在大嶺江防軍總司令部旁邊。

1940年至1941年,大量軍用物資運到沙鎮溪這個後方大本營,一船一船運來的軍糧囤積在流來觀。日寇飛機每天數十架次沿峽江飛行,尋找攻擊的目標。

絕不能讓日寇的飛機將這些寶貴的戰略物資炸燬殆盡!迅即,沙鎮溪民眾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救亡衛國,全民奮起”口號的感召下,義勇當先,抗日救亡!歸仁鄉、集義鄉與後勤部隊組成軍民聯運代辦所,歸仁鄉的鄉長李世如擔任軍民聯運代辦所副所長,指揮整個軍運行動。當年,沙鎮溪歸仁、集義兩個鄉,共20個保,迅速成立軍民聯運站,站長周少英。歸仁、集義20保長參加聯運會,會議中抗日熱情高漲,商定每個保出民工120人,立即組成2400名農民參加搶運軍糧從沙鎮溪流來觀到兩河口。物資堆積如山,軍糧堆積如山,2000多人搶運仍然不夠,怎麼辦?國難當頭,民眾挺身!來搶運軍糧的不僅是沙鎮溪、陝西營、瓦屋場的民眾,老墳園來人了,洩灘來人了,樹坪來人了,梅家河來人了,屯裡荒來人了,兩河口來人了……據秭歸縣文史資料記載,沙鎮溪港口成為軍事物資轉運處,參加轉運軍糧、轉運軍用物資的民工最多時達到上萬人!一時間,從沙鎮溪流來觀到兩河口的大路上,到處是背糧、挑糧的民工。日寇飛機來襲,大家隱蔽於路邊防空。日寇飛機一走,亢奮的號子聲、吆喝聲再起。風吹雨打,日日夜夜,龐大的人流,在沙鎮溪至兩河50公里的大路上形成運糧巨龍!

僅從歸仁、集義二鄉組成的軍民聯運站搶運軍糧數據,可以看出當年沙鎮溪古鎮人民用自己血肉之軀,為抗日戰爭搶運軍糧作出的奉獻:民國29年,搶運軍糧72萬斤;民國30年,搶運軍糧84萬斤;民國31年,搶運軍糧150萬斤。

前方戰鬥在繼續,後方傷員在增加。西陵峽戰鬥持續不斷,後方搶救傷員也從未間斷。沙鎮溪民眾組成擔架隊,從溪口向大嶺搶運傷員。據不完全統計,從宜昌前線送到沙鎮溪的傷病員不下2500多人。在醫生護士的精心治療下,在鄉親們的愛心呵護下,許多傷病員重新站起,回到戰鬥崗位。治癒的傷員歸隊前,他們向醫生護士致敬,向當地老百姓致敬,義無反顧重返前線。令人挽惜的是,儘管全力搶救,仍然有不少傷員終因傷勢過重,英勇犧牲。當年,先後有1400多名傷員不治身亡,他們的遺體就掩埋在陝西營尖把子溝、望碑後山、廟嶺、高橋河、譚嶺、墳坪等附近的青山上。當時江防司令部曾派人在後山修了一座高1.5丈,寬2.5尺的紀念碑緬懷英烈(解放初期,此碑被洪水沖走)。真個是:全民抗戰沙鎮溪,青山處處埋忠骨。

在沙鎮溪的第六戰區司令部,指揮了震驚世界的石牌保衛戰及鄂西會戰,狠狠打擊了囂張一時的日本侵略者。沙鎮溪民眾,用自己的家園,用自己的血汗,用自己的行動支持了第六戰區的抗戰,為中華民族抗擊日寇,沙鎮溪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風光旖旎

沙鎮溪古鎮風景秀麗,文化遺存不少。樹坪古墓群,發掘出周代至漢代的墓葬多件。白楊坪村,明代和尚塔是市級文物。此外,還有千年油杉樹、觀音堂、香爐山、鑼鼓洞……自然,最著名景觀當數《歸州八景》之一的“佛嶼孤燈”!

佛嶼孤燈之景在流來觀。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流來觀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流來觀

同治版《歸州志·山川》:“沙鎮溪,州西十里,溪口突出一峰。相傳西蜀有佛一尊,流來至此,瀠洄不去。土人建觀峰頂,因名流來觀。”流來觀,又名“真武觀”、“上真觀”、“金山寺”,遠在唐朝之前,這裡便有觀。但流來觀究竟始建於唐之前何時,史書、地方誌均無記載。

遠看流來觀,一峰突兀在青幹河口的大江上,枯水季節峰腳下白沙漫漫溪水分流,漲水季節猶如江心一艘逆流而上的巨大艨艟。峰頂飛簷雕樑,灰瓦白牆,展露出莊嚴與神秘。牆周圍密匝匝繞著一圈參天古木,四季蒼翠,綠蔭如蓋。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沙鎮溪流來觀

消失的三峽古城鎮:沙鎮溪古鎮


流來觀1992年

春夏漲水後,流來觀四面環水,只能通過渡船登島。枯水期間,人們可以徒步去流來觀。渡過碧波盪漾的青幹河,登上一百一十二級石階,便來到了流來觀門前。流來觀門前靠長江一側,原佇立一高杆風雨燈。此燈不為照明,實際上是江面航標。上下船隻看見燈光,可以避開小島航行。流來觀獨立江中,景色別緻,風光優美。《歸州志·八景》描述佛嶼孤燈:“州西十里,沙鎮溪口突出石嶼,春夏水漲,四面碧流環繞。夜望一燈,江心明滅,若沉若浮。”當地人傳說,流來觀上的燈光,水漲燈漲,四季不滅。

遊人尚不知,流來觀雖為寺觀,且它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遠看山頂是一座大觀,進入觀內才會發現是兩觀相連,而且兩尊菩薩背靠背坐在大殿上。當地人有一個歇後語,說明這個奇特的現象:“流來觀的鎮江王爺——背靠背”。相傳,古流來觀只有一個正殿,山門朝西,殿內供奉鎮江王爺。儘管人們天天拜佛,西陵峽依然日日翻船。行船長老不解何故,在王爺神像前禱告求示。嫋嫋香菸中,鎮江王爺顯靈向長老解釋說他是四川來的,只保佑四川往來船隻,不管楚船。於是,楚人募捐加修一座山門朝東的正殿,另立神像。因此,觀內就有了這兩尊背靠背的鎮江王爺神像。昔日,每年六月初六,鎮江王爺過生,當地百姓拜了東邊這佛又拜西邊那佛,別有一番情趣。

清代詩人張問陶路過歸州時,寫了一首《上真觀》描述流來觀,詩曰:

縹碧斷崖小,深紅古廟寒。

春風吹塔影,一簇好林巒。

——清·張問陶《上真觀》

另一位清朝詩人寫到:

紅光山色翠成堆,江水江風面面開。

古佛有情流不去,此峰何處忽飛來。

——清·劉玉森《偕遊流來觀》

這些詩句,均寫出了流來觀的風韻與情致。


1995年,原沙鎮溪鎮與陝西營鎮合併而成的沙鎮溪新鎮破土動工,新址選在三星店。5年後,新鎮正式投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