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三漲停,原因找到了


光大證券三漲停,原因找到了

這周有個很超預期的事——光大證券三漲停。

我們週二注意到了這個事,在文末提了一下,跟大夥一塊討論,有人理解為行情好,有人解讀是機構抱團衝排名,結果在昨天,這背後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監管部門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這不就跟王府井一樣,是知道消息的人提前搶跑了嘛!因為光大集團下面既有銀行牌照、也有券商牌照,招商證券最近的漲幅也不俗,都是一個道理。

光大證券三漲停,原因找到了

這個消息一出來,各路媒體報道解讀很多,但大部分說的是表象,沒有說到點子上。

今天跟機構小夥伴做了一番交流,討論的內容有點多,這裡挑幾個關鍵點跟大夥分享一下。

先上結論:具體利好誰現在還不好說,但是這個政策改革釋放的最基礎的信號是監管有放鬆,而市場面對監管放鬆總會樂觀回應。

很多人一看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就是利好銀行、利空券商,因為銀行拿了券商牌照就可以自己直接幹兩融的業務,能拿下很多券商的市場份額。

其實仔細一想,這個邏輯實在是圖樣圖森破。

第一,以2019年行業收入為例,銀行業實現營業收入近6萬億元,而證券業僅3600億元,僅佔銀行業收入的6%左右,銀行就算能拿走券商一半市場份額,也就最多增加3%左右的收入。

第二,證券行業是一個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的行業,在這個消息出來之前,國內有很多大集團既有銀行牌照又有券商牌照

,除了前面的招商和光大,還有些聽起來離金融行業很遠的集團,比如中糧、國電、國網、中石油等等,並沒有聽說他們在業務上做出什麼協同。

就以濃眉大眼的中石油為例,早在2013年,南方週末就有一篇文章,介紹中石油的金融全牌照之路,在當年就已經是擁有金融牌照最多的央企之一,共參股12家金融機構。現在的中石油涉足了崑崙銀行、中意財險、中意人壽、崑崙信託、崑崙金融租賃……金融牌照多到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而且,國內很多銀行早已經通過設立海外子公司的形式,變相拿到券商牌照,在香港市場,銀行系券商並沒有顛覆當地同行。其中最典型是中國銀行,它通過全資控股的中銀國際設立並控股了中銀國際證券,獲得了內地證券承銷牌照,可以進行香港和內地券商業務,但是他的存在感比我家的烤麵包機還低,沒搞出啥名堂。

第三,目前的規定是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經營業務,現在銀行拿券商牌照還只是吹風,如果要落地的話,相關法規要怎麼修改,還沒看到影子。銀行拿了牌照,如何搭建團隊,展開業務,能不能幹得過傳統券商,全都只是猜想。

從性質上來說,銀行直接做兩融業務,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成本進一步降低,確實是利好,但是市場有沒有這麼多資金,目前還不太清楚。

不過有一點十分明確:融資融券直接向銀行借錢基本是不可能的。歷次股災的經驗教訓擺在眼前,國際上混業經營模式也早有先例。

國際上金融行業混業經營是大的發展趨勢,日本美國的金融業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逐步走向混業經營,國際上混業經營模式很多,但是各自條線的內部風控和彼此防火牆是不可能完全拆除的。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混業經營下的銀行系投行會體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想想之前的原油寶事件,就算是在沒牌照的情況下,銀行也做了原油寶這種重口味的OTC收益權憑證產品,有了牌照,能光明正大的找些專業人士做產品,銀行又有自己的渠道優勢,網點更多、更普及,客戶經理跟客戶的聯繫也更緊密,業務協同的想象力還是有的,投資者也能少踩點雷,對大家都有好處。

總的來說,混業經營是大的趨勢,國內現在要在這一塊做改革,政策利好是肯定的,這種利好更多地是一種泛金融業的利好,過去監管的趨勢都是逐漸收緊,現在放開混業經營則是一種放鬆的信號,金融業對外資開放的改革也有著相同的信號意義,而市場在面對監管放鬆時總會樂觀回應。

對政策改革各種瞎猜意義不大,光大證券都三漲停了!

光大證券三漲停,原因找到了


#銀行將發放券商牌照##股市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