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灘前進農場學校的點滴記憶

文/祖寧平

195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一師的近六千官兵開拔西大灘以後,在西大灘這片戈壁荒灘上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建設農場。

到1955年,西大灘上的前進農場已初具規模,阡陌縱橫,溝渠排灌配套,稻浪翻滾,一個機械化的大型國營農場,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當年農建一師的小夥子們,在西大灘也都安家落戶和結婚生子。

1959年老軍墾的孩子也有到了上學的年紀了,前進農場開始建立學校,培養孩子。

開始的時候,農場只在場部建立了一所小學校,只招生了31名學生,只有教師3名,多年後幾乎農場十幾個連隊都建立了一所小學校。

西大灘前進農場學校的點滴記憶

1966年10月農場開始招收初中學生,招收初一學生16名,1970年秋場部學校又招收初一學生36名。

1971年秋前進農場一、二、三營(後改為作業站)小學增設初中班,1972年秋場部學校開始招收高中學生,招收高一學生43人,1975年秋,農場一、二作業站學校開始招收高中學生。

1982年秋,農場場部學校將小學分開,成立前進農場中學和前進農場小學,三個作業站學校的初中高中併入場部中學,場部中學成為一所全日制中學。

場部中學佔地面積128畝,校舍建築面積7205平方米,三個實驗室面積110平方米,圖書閱覽室面積136平方米。

這個時候連隊的小學撤銷,每一個作業站保留一所小學。

從1968年開始,前進農場學校根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實行“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到1983年才恢復建國後的學制。

西大灘前進農場學校的點滴記憶

農場場部中學和小學,是在西大灘戈壁灘上西南角的地方,是先有小學開始的,坐落在西大灘上最好的紅磚瓦房裡,滿是沙棗飄香的氛圍,在裂縫的課桌上,划著紅線,插著粉白色的沙棗花枝,邊上課邊吮吸著沙棗濃郁的味道,別有一番別處不曾有過的學童記憶。

憶苦思甜,吃菜糰子,勤工儉學,插秧拔草,漫灘遍野去撿牛糞,去挖甘草,都成為了我們那時的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老軍墾的後代該上初中了,他們就聯繫平羅縣中學、姚伏中學和前進鄉農業中學上學,上初中的學生多了起來,農場在場部也建立了一所中學,接著該上初中的學生越來越多,農場就要求4個作業站都建立了中學,擔任小學中學的老師大多是高中畢業的浙江支寧青年和北京、天津知識青年,他們愛崗敬業,把自己的知識和文化毫無保留的獻給了西大灘的第二代。

他們有:前進農場場部小學及中學的領導:李開健、唐麗華、葉安、李自豐、李秀芹

教師有:

鄧劍光、蔣長敏、張來法、曾慶厚,陳炳生、邱佳田、賁萬倉、孫玉銘、邱佳田、蔣自強、鄭敬芝、餘同珍、劉敬明、林素珍。知青老師有:單學仁、王佑太、劉慧芳、周文燕,張秀花、李長英、王瑞琴、穆瑞光、王世和等

西大灘前進農場學校的點滴記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期,在校生達到了兩千六七百名之多,前進農場中學那些年的高考錄取率,在銀北地區都是名聲大噪,附近周圍地區的家長都通過各種渠道把孩子送到這裡學習。

每年被錄取到全國各地大學上學的孩子,都在幾十個之多。每年高考被錄取的孩子,都被農場人以紅榜的形式,高高張貼在農場場部人流最為密集的高牆之處,給全西大灘人炫耀,給前進農場炫耀。

前進農場中學畢業的學生中,一位擔任一所重點大學的校長,一位擔任國家部委的領導,還有許多都在各條戰線上擔任了領導職務和科技方面的領軍人物,給西大灘人的臉上添光增彩,給西大灘艱苦創業的史冊增光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