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滩前进农场学校的点滴记忆

文/祖宁平

195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一师的近六千官兵开拔西大滩以后,在西大滩这片戈壁荒滩上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建设农场。

到1955年,西大滩上的前进农场已初具规模,阡陌纵横,沟渠排灌配套,稻浪翻滚,一个机械化的大型国营农场,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当年农建一师的小伙子们,在西大滩也都安家落户和结婚生子。

1959年老军垦的孩子也有到了上学的年纪了,前进农场开始建立学校,培养孩子。

开始的时候,农场只在场部建立了一所小学校,只招生了31名学生,只有教师3名,多年后几乎农场十几个连队都建立了一所小学校。

西大滩前进农场学校的点滴记忆

1966年10月农场开始招收初中学生,招收初一学生16名,1970年秋场部学校又招收初一学生36名。

1971年秋前进农场一、二、三营(后改为作业站)小学增设初中班,1972年秋场部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招收高一学生43人,1975年秋,农场一、二作业站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

1982年秋,农场场部学校将小学分开,成立前进农场中学和前进农场小学,三个作业站学校的初中高中并入场部中学,场部中学成为一所全日制中学。

场部中学占地面积128亩,校舍建筑面积7205平方米,三个实验室面积11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面积136平方米。

这个时候连队的小学撤销,每一个作业站保留一所小学。

从1968年开始,前进农场学校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实行“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到1983年才恢复建国后的学制。

西大滩前进农场学校的点滴记忆

农场场部中学和小学,是在西大滩戈壁滩上西南角的地方,是先有小学开始的,坐落在西大滩上最好的红砖瓦房里,满是沙枣飘香的氛围,在裂缝的课桌上,划着红线,插着粉白色的沙枣花枝,边上课边吮吸着沙枣浓郁的味道,别有一番别处不曾有过的学童记忆。

忆苦思甜,吃菜团子,勤工俭学,插秧拔草,漫滩遍野去捡牛粪,去挖甘草,都成为了我们那时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军垦的后代该上初中了,他们就联系平罗县中学、姚伏中学和前进乡农业中学上学,上初中的学生多了起来,农场在场部也建立了一所中学,接着该上初中的学生越来越多,农场就要求4个作业站都建立了中学,担任小学中学的老师大多是高中毕业的浙江支宁青年和北京、天津知识青年,他们爱岗敬业,把自己的知识和文化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西大滩的第二代。

他们有:前进农场场部小学及中学的领导:李开健、唐丽华、叶安、李自丰、李秀芹

教师有:

邓剑光、蒋长敏、张来法、曾庆厚,陈炳生、邱佳田、贲万仓、孙玉铭、邱佳田、蒋自强、郑敬芝、余同珍、刘敬明、林素珍。知青老师有:单学仁、王佑太、刘慧芳、周文燕,张秀花、李长英、王瑞琴、穆瑞光、王世和等

西大滩前进农场学校的点滴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期,在校生达到了两千六七百名之多,前进农场中学那些年的高考录取率,在银北地区都是名声大噪,附近周围地区的家长都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到这里学习。

每年被录取到全国各地大学上学的孩子,都在几十个之多。每年高考被录取的孩子,都被农场人以红榜的形式,高高张贴在农场场部人流最为密集的高墙之处,给全西大滩人炫耀,给前进农场炫耀。

前进农场中学毕业的学生中,一位担任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长,一位担任国家部委的领导,还有许多都在各条战线上担任了领导职务和科技方面的领军人物,给西大滩人的脸上添光增彩,给西大滩艰苦创业的史册增光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