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清朝滿人喜愛的體育遊戲被帶到寧夏,演變為“打梭兒”

喜羊羊、灰太狼、芭比娃娃、仿真槍……如今,走進大商場,那琳琅滿目的兒童玩具真可謂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當每次瀏覽那些精妙絕倫的玩具時,我常常會有一種莫名的傷感,大約是因為過了溺愛玩具的年齡吧,已不再為它們痴迷而瘋狂了。

回思過往的歲月,雖然沒有更多更洋氣的玩具來供兒時的我們玩耍嬉樂,然而,屬於我們那個年代的遊戲種類同樣是豐富多彩的,最常見的有捉迷藏、丟手絹、老鷹抓小雞、過家家,還有跑圈、洋牌、滾鐵圈……這其中還有一種獨具寧夏特色的遊戲——打梭兒,它帶給我的快樂貫穿了我整個童年。

冬日的鄉野,黃昏時分,通常是我們玩耍嬉樂的大好時光。冬日田野,大地沉眠,萬物蕭疏,村子裡大片大片寬闊的麥場閒了下來,就成了我們遊戲的上好場所。於是一場精彩的打梭遊戲便在空場上展開來。

打梭兒是一種集體遊戲,需要兩人以上甚至更多的人一起遊戲,人越多越有趣,競爭也越激烈,打梭兒的場面是驚心動魄的、氣壯山河的!

打梭兒這種遊戲所用的工具非常簡單易得,只需要梭兒和木棍。梭兒是用一小根一拃長、雞蛋粗細的木棍,削尖兩頭讓其翹起而成,做成後的梭兒恰如那織布機上的往來飛躥的梭子一般。打梭用的木棍長約半米,擀麵杖粗細,沒有什麼標準,只要結實,表面光滑,抓起來稱手就好。

一項清朝滿人喜愛的體育遊戲被帶到寧夏,演變為“打梭兒”

打梭兒的玩法跟打壘球十分的相似,其規則是:人數可多可少,沒有具體規定,只要將參與遊戲的夥伴平均分成兩隊,自由組合即可。然後,雙方各派一個代表以出剪刀、錘子、布決定勝負,勝的一方先打,稱作“攻方”,另一方即為守方。第一步:佈陣。在地上畫一個圈,稱為“地庫”。然後在離地庫5米以外畫一條線作為界限,守方隊員手執木棍,把守在土坑旁,攻方手握梭兒站在界限外,遊戲剛開始,兩軍對陣,高度警惕。第二步:進攻與反攻。攻方儘量將手裡的梭往圈裡扔,當木梭扔出後守方則用木棍橫掃,儘可能地將梭擊出,梭是整個遊戲的核心,比賽雙方隊員必須始終鎖定視線在梭上,這時間最忌諱的是思想拋錨、注意力不集中。第三步:決定勝負。被擊中的木梭飛向遠處,攻方的其他成員追逐著去接,如果接住梭,會用遮陽的草帽或者脫下的衣服攤開來捧在手裡去接。木梭在落地前被接住後,接梭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攻擊界限,回跑時,必須邊跑邊吆喝,不能中斷,一口氣要將梭送到攻擊隊員手中,否則算輸了一梭。相反,如果攻方擲出去的梭守方沒有擊中,或者沒有橫掃出來,木梭被投入土坑內,就算攻方贏,守方便輸了一梭。如此反覆比賽,直到最後按得分論全局輸贏。一梭,一梭,多少梭為一場,沒有具體的界限,也不論時間長短。比賽的高潮在最後一個環節,被稱之為“喝梭”。那才是遊戲最盡興的時刻,贏了的一方將梭兒用勁全力擊打出去,輸了的一方隊員接住梭兒或者撿到梭兒後用盡全身力氣往回跑,要邊跑邊“噢——”地吆喝,不能斷氣,倘若斷了氣,即為失敗。至地庫跟前在地上劃十字,以十字劃的多少確定這場遊戲的勝者。那響徹雲霄的吆喝,是極具震撼力的,常常劃破了鄉村迷人的黃昏。

一項清朝滿人喜愛的體育遊戲被帶到寧夏,演變為“打梭兒”

打梭兒

從表面看打梭兒像是一種遊戲,但更像是一場體育比賽,其團隊協作、攻防兼備、靈活果斷以及由此而來的張狂和野性不僅使參賽的運動員熱情高漲,更給加油助威的觀眾帶來無窮的快感與享受,它是鄉親們飯前茶後的共同話題。比起如今的小孩,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在打梭兒的追趕與吆喝中享受著童年的瘋狂與熱情。即使是一些成年人,倘若遇到打梭兒,也會興致勃勃參與其中。

打梭兒也稱“打木尖”或“砍尖”,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據明代人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記載:“二月二日龍招……小兒以木二寸,制如棗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日打祓稜。古之所稱擊壤者耶。”這“擊壤者”實為“打梭兒”。

事實上這一活動在清代流行較廣,不過滿人稱這一活動為“打尜尜”,“尜”讀音為gá。《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尜”解釋為:一種兒童玩具,兩頭尖,中間大。也叫做尜兒。清人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載有當時的童謠:“楊柳青,放空鐘。楊柳活,抽陀羅。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

史載:“清聖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因防噶爾丹‘寧夏地方最為重要’,二月,命內大臣郎談和阿南達、碩鼎等領京營兵出駐寧夏。”雍正三年(1725年)設寧夏府,據記載:“雍正年間來到寧夏的滿族宮兵五千人,連同家屬、工匠共一萬二千餘人。”從上述歷史文獻記載中可知清初就先後有大批八旗軍隊及其家屬、工匠等駐軍遷居寧夏。滿族人在寧夏府(今銀川市)先後建有多座滿城,對寧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社會生活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既說滿語,又操京腔漢語,歷經多年仍保持著京城的生活習俗和禮節,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將打尜尜這一清代滿族人喜歡的體育遊戲傳人寧夏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項清朝滿人喜愛的體育遊戲被帶到寧夏,演變為“打梭兒”

打梭兒

雖說寧夏打梭兒源於打尜尜,但寧夏的打梭兒已不同於打尜尜,兩三百年以來,寧夏回、漢、滿各族人民繼承了這一古代民間體育遊戲,並不斷總結、改進、充實,完全融入了寧夏特有的地理人文、風土人情,使其內容、形式更完善,成為我國一項具有濃郁民族風情、鄉土特點的民間傳統體育。據《寧夏體育志》記載:“一個打梭兒能手,在臨近幾個村子裡人人皆知,成為青年人心中的偶象。”

任何一種遊戲都可以從誕生遊戲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中尋找到其產生的根由。打梭兒是寧夏南部山區放牛娃們集於山野,搭夥玩耍時所最喜歡的節目,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發展與傳承,逐漸形成一種簡單易行卻又風格獨特趣味橫生的遊戲。

寧夏民間有一首歌謠對打梭兒的場面給予了生動的描寫:

小小木梭飛銀線,

你追我趕土塵渲。

一棍打在千丈外,

跟頭流星跌得歡。

曾幾何時,打梭兒遍及寧夏城鄉各地,青少年都善打梭兒,其流行之廣可謂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年華已逝,青春不再,打梭這種漸行漸遠的童年遊戲,早已被人們所淡忘,那種純樸並體現合作意識的集體遊戲讓人十分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