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上海3套房:决定你人生的,就这一样东西

去往外地的路上,和老孙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我们是大学校友,他是我学长,大我三届。

聊到美好的大学时光和昔日同学,老孙讲了他们宿舍一哥们的故事。

大学毕业以后,大家各奔前程,有人回老家考个公务员,有人到外企上班,有人进了小私企,这哥们去了上海,做起了房产销售。

在老孙他们这些同学的眼里,这哥们不是一块做销售的料,因为性格较为内向,平日里也不苟言笑。

老孙说,这小子就一面瘫。

但这哥们愣是干出了一番令所有人都乍舌的成绩,如今才32岁的他,已经在上海买了三套房,同时还有一个小门店,可以说是事业有成了。

32岁,上海3套房:决定你人生的,就这一样东西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现在身价千万,听老孙那意思,这家伙的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太难以置信了。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学生时代,有些很优秀的人,出类拔萃,后来却变得很普通,而还有一些当时看起来并不出彩的人,后来却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案例,你原以为他日后必会光芒万丈,结果却泯然众人,你以为他是青铜,最后却成了王者。

为什么很多人会走出一条不太符合周围人预期的人生路呢?

我觉得,最本质的因素是内心的欲望,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往往取决于他的欲望。

01 欲望决定了行动力和意志力

提到「欲望」,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是一个不太好的词汇,其实并非如此。

欲望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渴望和需求,比如肚子饿了想要吃饭,这就是食欲;你生病了,想要好好活着,这就是求生欲。

其实,欲望本身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你如何控制,吃饱了,有力气了,那就是正能量;吃太多了,无节制地吃,那就成了负能量。

不管是吃到刚刚饱,还是无节制地狂吃,「吃」的这个行为,全靠欲望在驱使。

所以说,欲望之于一个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它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力。

同样的道理,人生也是如此。

一个人即使能力很强,很优秀,但是如果他对奋斗没有很强的欲望,那么往往就不会拼尽全力,遇到问题,或者压力太大的话,就会退而求其次,不会坚持下去。

有次和一个老板聊天,他说,公司的女下属谈对象了或要结婚了,他一般都会问问男方的家庭条件怎么样,因为通过这个往往能预见到她未来的工作状态。

家庭条件较好的话,那么在结婚以后,她就很可能没那么大的动力工作了。

相反,一个人即使能力不怎么样,起点不怎么高,但是他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好好奋斗,想要赚钱,那么他就会全力以赴,即使遇到问题,也会扛着。

一个睡觉的兔子和一个全力奔跑的乌龟,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龟兔赛跑只是一个粗糙的比方,现实生活中,很多「乌龟」式的人虽然开始有点慢,比如学历不高,家境不好,可一旦和你站在一起了,你就追不上他了。

我讲这些,不是说哪种人生对,哪种人生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过哪种人生的权利,我是想告诉你:

你过着怎样的人生,往往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你内心最真实的欲望。

02 学会与自己深度对话,了解欲望

我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人一定要学会深度思考,与自己深度对话。

讲真的,一个人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欲望,这一点太重要了。

比如说,我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我喜欢怎样的生活,不喜欢怎样的生活,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有哪些...

当你知道这些东西以后,往往在做选择的时候,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不会犹豫不决,就会很果断,很有力量。

我大学时学的是理工科,但现在从事的工作和之前的专业,完全不搭边,没任何关系,可以说跨界地非常彻底。

毕业的时候,我找了一份与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里,我找不到乐趣,就是体会不到价值的快感,所以整天的就是混日子。

所以,在一个不眠的深夜,经过一番挣扎和思考之后,我下定决心要换一份工作。

高晓松说,每当生活里不知道想要什么时,就先想想自己不想要什么。

我当时就是这种状态,虽然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但我知道,目前的状态和工作,是我不喜欢的,不想要的。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一个爱好,庆幸地是,写得还凑合,而且有很强的欲望,要在这个领域干出点动静出来。

所以,我的第二份工作就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面靠,慢慢地,才有了今天一个靠写字为生,并且乐此不疲的我。

人这辈子很有意思,真正过得好的人,往往都懂得与自己和解,懂得服输和放弃,也懂得坚持。

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秉性,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什么是自己的局限,什么事要死磕到底...

欲望决定人生,我对此深信不疑,至少现在是相信的,也许未来会有事情改变我的三观,谁知道呢!

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成长、思考,不断认识自己,认知这个世界嘛,愿各位都能拥有一个想要的人生,而不是无比正确的人生。

借用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台词结尾: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