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鷹洋幣到上海壹兩幣的淵源

早期中國沒有自己的銀元,因此外來通貨充斥,輸出銀元成了列強的重大收入。十九世紀中期起墨西哥銀元雖逐漸取代本洋,但尚未完全站穩腳步,覬覦此市場大餅的英國自然也想趁勢分杯羹。而香港在南京條約後割讓給英國,開埠以來並沒有專用貨幣,一直沿用中國內陸流通的各式貨幣。

1859年港督羅便臣上任後,為推廣香港貿易及取代來源不穩定的鷹洋,積極爭取在香港發行貨幣。經核准即制定條例,向英國購置機器於1866年5月7日正式開張。香港造幣廠在規劃之初,原本是想以該廠製造的銀元佔地利之便來取代墨西哥銀元,但港府錯估情勢:民眾傾向使用熟悉的貨幣。中國百姓的保守特性,對新制的香港銀元並未立即接受,這座耗資四十五萬元的造幣廠開始營運後又逢景氣低迷,月收入只有一萬元。當新任港督麥當奴瞭解到這座造幣廠的規模遠超出其自身需求時,就想要把產品賣到中國,並企圖壟斷市場以謀取最大利益。


從鷹洋幣到上海壹兩幣的淵源

墨西哥鷹洋幣 RMB 3,200,000

1867年香港造幣廠刻模試製了一套樣幣,為要更易被中國政府接受,正面採用象徵中國帝王的龍形圖案。同時以上海是重要新興港埠,誤以為採用上海平法有助銷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兩",可能錯認上海通用的規元含銀九八,將成色定含銀982;其重量則為566格令(合36.67克),系與漕平壹兩同。

在考慮平衡對等原則下,背面是英國皇室及嘉德勳章圖案(Royal Arms and Garter)。樣幣送了一組到北京但未被認可,此套樣幣泉界習稱"上海壹兩"。錢幣界最早對"上海壹兩"進行考證而有具體結果的是中國機制銅幣大師伍德華(Tracey Woodward)。他在1922年開始注意此幣,至1937年發表研究心得,期間費時近十五年。其結論是"上海壹兩"(Shanghai One Tael)是誤寫,應該是"壹上海兩"(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詞是指秤量單位,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兩",並非只要在上海行用。


從鷹洋幣到上海壹兩幣的淵源

貿易銀幣鷹洋幣 RMB 1,887,840

"關平壹兩"系列銀幣是上海壹兩樣幣推動失敗後,英國駐北京公使館漢務參贊威妥瑪(T.F.Wade)認為採用上海平法徒然劃地自限,應採用海關平為宜;此建議送交港府,而幣模由英國皇家造幣廠在1867年底至1868年初之間製成"中外通寶.關平銀壹兩"五枚一套的樣幣送香港,但因香港造幣廠以清廷對機器製造之任何形狀銀幣的提案都沒有興趣而決定關閉,最後整廠賣給了日本,成立大阪造幣局,"關平壹兩"因而不了了之。如果用"漕平壹兩"及"關平壹兩"依序排列香港造幣廠這一系列為自身存續而努力所試製的樣幣,其演變即有了合理的解釋。英國皇家造幣廠博物館藏有"上海壹兩"樣幣一枚及"關平壹兩"的全套樣幣五枚、幣模及設計圖。


從鷹洋幣到上海壹兩幣的淵源

上海壹兩 RMB 1,311,180

為什麼如此珍貴------上海壹兩


上海壹兩銀幣始鑄與1867年,這是由上海工部局委託香港造幣廠所鑄,而當時香港島已經割讓給了英國人,所以這枚上海壹兩銀幣的背面刻有英國的皇冠和國徽,在英國標準的周圍雕有“上海壹兩”和“香港”的英文標識,此外還有該銀幣的含銀量成分與鑄造年份。

在上海壹兩銀幣的正面,我們看到,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刻有“上海壹兩”四個漢字,在此漢字的圓圈中央,有一條盤踞著的中國龍形象,銀幣的邊緣有齒,整塊銀幣重約36.64克,鑄造工藝精美,加之世間罕見的稀缺性,上海壹兩銀幣價值難以估量。


從鷹洋幣到上海壹兩幣的淵源

上海壹兩

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古錢幣收藏越來越活躍,更多人注意起古錢幣的價值。然而他們重視的僅僅是經濟價值,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其蘊含的美學意蘊和文化內涵。雖然大多數人不關心,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收藏家注重起古錢幣的美學研究。研究古錢幣,挖掘其文化底蘊,有助於對我國古代的書法、鑄造等文化的研究。


從鷹洋幣到上海壹兩幣的淵源

上海壹兩

珍品上海壹兩真正的重量為24克,直徑39mm,厚2.7mm,銀幣中摻雜部分銅,遠 遠小於標準銀幣26.6克,也正是因為其缺斤短兩,再加上英國王冠高高在上,全不把清政府看在眼裡,故得不到清政府看重,沒能發行,其珍藏價值很高,被列為十大珍品之一。

物以稀為貴”是亙古常理,皆為藏家汲汲追求的目標,熱衷程度歷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