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趣读通鉴》21

成语“一鸣惊人”,常用来形容人看似平庸,却出惊人之举,成就大业!

很多时候人看表相皆以为这人不过突然开窍而已,却少有看到真相。

对于成就大事而言,隐忍观察,还有无时无刻的待机已动才是成功根源。

由此才有一句话出现:耐得住寂寞,忍得了离别,受的了委屈,这样的人必成大器。

这话啊,对普通人而言是如此,对君王而言亦一样。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楚庄王)

比如“一鸣惊人”的两个主角就如此。

关于这个典故,史料中有两种说法,阐述了两个君王的言行,一个是春秋霸主楚庄王,另一个则是齐国齐威王。

而这两人言行,也是出奇一致,刚继位后,不向国内发布任何命令,每日寻欢作乐,一个严令下是谏言,一个则对于下属的劝诫不闻不问。

如此持续三年后,忠于在某日开窍,面对下属谏言,突兀一转身,成了明君帝王。

这反转,长期被后人视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表现。

嗯嗯,如这样看问题,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般而言,英明决断主,都是心思慎密人,这样人行事,从不无的放矢,而是意有所指,看这两人后续的英明劲,说他们傻,那真是考验智商的论断。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齐威王)

由此可见,这隐忍低调荒唐,必为有意纵容,刻意为之。

目的,就是让无数人在毫无管制,毫无压力的时间段,露出自己的真实面貌。

这面貌,属撕去伪装后的真态,只有这个时候,至于目的也很简单,有三点。

第一:看清时局。

君王无所事事,下面人难免拉帮结派,奸人成党,君子抱团,这是分辨势力。

其次:看清人品

君王醉心享乐,臣下难免阿谀奉承,这时候,看清人品就非常容易了。致力于纵容的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媚上无见。终于职责的人,就凸显出来了。

最后:谋定后动

看清时局是为了找寻可以依靠的团队,看清人品,是找寻可以依托的人才,随后该如何?

当然是让原本应该烧起来的三把火烧起来!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新官上任三把火)

在前面通鉴解读中,曾经说过新官上任三把火为那三把火!

第一:定策,指定方向。

第二:选人,找寻人才。

第三:立威,安抚人心。

可是这三件事,楚庄王和齐威王继位初期都做不了,原因也很简单!

时局不允许而已!

楚庄王继位时,年纪不到20岁,国内矛盾重重,还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这样时局,一上台立马定策、选人、立威无疑自寻死路,只能以静制动!同样,齐威王继位时也如此,刚一上台,就遭遇韩赵魏三国攻击,国内也动荡不安,如果操之过急难免有倾覆危险。

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事不可为时,强行做,必定结果不好,不如徐徐图之,由此才有后续的麻痹臣下,纵容臣下, 之举出现。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麻痹臣下)

经历三年观察!

楚庄王任用伍举、苏从、孙叔敖成大业。

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忌,孙膑促成变革。

这两人几乎用一样的套路,演绎了变革时代,作为新君王的韬晦之道,无疑是后世无数创二代需要学习的手腕。

那么谁更胜一筹?

在我看来,以成就而论,楚庄王虽有五霸地位,却稍逊齐威王一筹,原因也很简单,起点不同而已。

齐楚虽同为大国,可楚国在整个春秋时代,一直偏居一隅,属长期霸主外部威胁相较处于华夏核心区的齐国,少了很多。

试问在秦国之前,又有几个不开眼的,会不顾后方安危南下和楚国争雄?

反观齐国,则处于中原核心区,左边韩赵魏虎视眈眈,背后燕国也非软柿子,下面楚国一直不对盘,除了滨海方可谓三面受敌。

这样的政治环境,需要更多智慧。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齐国)

而这智慧的体现来自整肃内部。

受限于春秋战国分封制遗毒,当时诸国或多或少都有割据问题,这个问题在楚国很严重,在齐国也是如此。

齐国有四都之说,就是四个大夫各控一都,和国君所在的临淄成五足鼎立之势。

这五都,临淄之外的平陆、阿、即墨和莒,都是既有常备军,也有大夫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存在的实体。

这就难免出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封疆大吏和中央制衡,而其中起到调和作用的则是中枢内臣。

任何一个稳定的机构组成,最平衡的关系应是三角关系,居于上的君王占据主导权,居于下的地方和中枢内臣处于制衡状态。

当然这样三角,在历朝历代也非一成不变.

后续历史中,宦官、外戚、世族、官僚集团,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三方制衡势力的一方。由此才有了三角格局的不断变迁。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战国)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今日只谈齐威王。

在这样的构架之下,就有了一个定义,权利始于朝廷,而利益诉求放却居于下方,这样的情况,对于君王而言,最可怕的事就是另外两方势力的联合。

他们如果互相勾结,难免君王地位不稳。

他们如果互相包庇,难免君王受到蒙逼。

他们如果互相内斗,也算有利有弊之事。

由此,才有了对君王平衡力的高要求,所谓兼听则明,中庸之道,说的都是这个理。

中庸属睁只眼闭只眼举动,容忍可以容忍的,兼听则明则属于管束和平衡的举动,惩肃不能容忍的。

而这个管束整肃,最关键的从不是对下,而是对君王身边亲近之人的。

因为他们属于权利传导的关键人,君王门前一小卒,放外也是三品官。

这样的人,可以影响君王,那么他们对于君王获取信息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而齐威王也用现身说法,告诉了后人,如何整肃身边人。

话说某日,齐威王召唤即墨大夫来朝说,你在即墨任职,身边人都说即墨治理的很荒唐,总有人打小报告!

可是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野富庶,人民丰足,官府和谐东方因此安宁。我明白这是你不削打点我身边人的缘故。随后再充分肯定成绩之后,还赏赐了即墨大夫一万户俸禄。随后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说道,自从你任职之后,每天都有人说你的好话,我派人去阿(城)查看,发现田地荒芜,百姓困苦,赵国攻鄄,你不救,卫国夺薛陵,你也不知道。我知道这是你使重金贿赂我身边人说好话的结果。

说完这话后,齐威王就将自己身边那些给阿地大夫说好话的左右近臣处死了,刑法很吓人煮死的。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齐威王)

​这才算是齐威王站稳脚跟之后,所行的立威之举!

从此以后,所有人对这个年轻君王再也不敢等闲视之,而是毕恭毕敬.

因为他通过三年蛰伏看清了势力划分,弄明了谁是人才,随后又用雷霆一击,让所人明白他的狠辣。

从此之后,众大臣再也不敢弄虚作假,都尽心竭力办事,由此才有了齐国的大治。也让对权欲和钱财心之所向的人,一见齐威王就想到被烹之人的哭喊声。

其实啊,治国理政和管公司差不离,虽然境界不同,操作方式其实一样的。

现代人看历史,总喜欢当故事,可当生活实践的具体操作看,是否是另一番滋味,这就是我撰写这长篇解读的初衷。

水平有限,望诸君指正共勉.......

原典再现: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隐忍3年换36年霸业,恢复齐国霸业的齐威王有多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