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朕誅你九族"這句話相信不少朋友都聽說過!在影視劇做中我們常能見到,中國封建王朝中因罪被誅九族。在歷史中,皇帝專權時期忤逆皇帝、離經叛道都會引來皇帝盛怒。除了本人被處死,其親族也難逃其責,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人,同樣是忤逆皇帝,卻被誅十族?這確實是一個新鮮概念,而開歷史先河的皇帝就是朱棣,而臣子就是明朝有名的儒學大家——方孝孺。
公元前1403年,靖難之役爆發,明成祖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在今天看來,朱棣登基對明朝仍是利大於弊,但在當時的輿論卻足以使朱棣心灰。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古代,朱棣對皇位的來源心理壓力較大,登基後第一時間整頓建文朝的大臣。當然,之前表示反對的大臣只要虛心悔改,為朝廷做出貢獻,朱棣表示仍會重用。但是儒臣的"耿直"哪裡是官位可以收買,他們心中名節重於性命,舊臣大多仍是因此獲獄。面對入獄老臣,朱棣大多表示"寬宏大量",可是這些人中有一人卻真的將朱棣激怒了。
當年朱棣揮師南下的時候,軍師姚廣孝進言:"南京城破,方孝孺必定不投降,但請一定不要殺他,否則天下人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朱棣表示應允。朱棣入京時,一切如軍師所料,方孝孺不屈而被捕下獄。為了"招攬士子之心"朱棣即位便"請求"方孝孺擬定詔書,一方面名正言順,一方面給方孝孺立功的臺階。但可惜方孝孺才學出眾,心思並不活泛。為官之初,儒學強調忠君,而方孝孺一直都有效忠朝廷的願望。他既然認了建文帝為君主,那他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承認朱棣這名不正言不順的皇位的。
除了對朱棣表示不屑,方孝孺竟下定了決心要為建文帝鳴不平。朱棣曉之以情,表示他只是效仿周公輔佐成王,勸方孝孺不要自己委屈自己。但是方孝孺卻一連幾問,給朱棣留下千年話柄。一問"那你要輔佐的成王在哪裡"?二問"為什麼不立成王幼子"?再問"成王的弟弟呢"?雖然朱棣對三連問對答如流,但朱棣心知所答非所問,這顯然擊中了朱棣軟肋。朱棣耐心已經耗盡,他覺得自己身為君王,肯如此和一個亂朝臣子說話已經是給了他天大的面子,可方孝孺居然如此不識好歹。於是變了語氣,用最後的隱忍說出了最後一句話:"這是朕的家事"!
"軟硬兼施"自古流傳自有其道理,軟話說盡的朱棣開始施加威嚴,命令左右的人強迫方孝孺擬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從容提筆的那一刻,朱棣以為這件事到此為止了,但沒想到君臣之間的針鋒相對才剛剛開始。方孝孺寫下四個大字——燕王篡位。此時朱棣心中所想可自行腦補,朱棣只留下一句話:"你這樣,就不怕朕誅你九族嗎"?此時說來,"愚忠"以不足以描繪方孝孺,在九族的威脅之下,方孝孺沒有絲毫退避,冷冷的一句話創下歷史之最——"你就是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下令,誅方孝孺十族。翻閱古籍九族可得即: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但這第十族實在是朱棣為了方孝孺首創之舉,第十族就是門生。方孝孺身為一代儒學大師,其門生自然不在少數。朱棣為了震懾方孝孺,竟然選擇當面行刑。說來可笑,八百七十三人在方孝孺面前時,朱棣仍懷有一絲希望,誰知方孝孺竟不為所動,八百人竟抵不過心中對已故君王的忠心?當方孝孺看到自己的弟弟方孝友被殺時,方才低頭垂淚,可惜一切為時已晚。
可憐的方孝孺死前仍然大罵不止,而這一切顯然沒有阻礙朱棣成為一代明君的道路。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牽連甚廣。而對於此事,有人怪罪朱棣心性殘暴,也有人惋惜方孝孺"愚忠"。雖然朱棣首創"誅十族"之舉,但又宣揚儒學,重視選賢任能,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礎。雖說世間仍存對方孝孺的同情,但歷史上朱棣當政富民強兵,穩定當時禍亂四起的國局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歷史真相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被掩蓋,但歷史也從不會對功過進行評說,一切皆在世人眼前,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