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丫頭:把每天勞作日常講給“朋友圈”裡250萬人聽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侗族姑娘石秋實的家鄉,在湖南懷化的通道侗族自治縣老寨村,這是一個需要翻山越嶺才能走出去的村落。小時候,石秋實人在村裡,心卻在外面。去外面看看,是一直紮根在石秋實心底的夢想。這夢想曾經實現,可命運還是一步步將石秋實引回了鄉村。

鄉野丫頭:把每天勞作日常講給“朋友圈”裡250萬人聽

鄉野丫頭——秋子。受訪者供圖

2017年,心和人都回到家鄉的石秋實開始在線上通過視頻方式記錄自己的農村生活,她將瑣碎的勞動小事、和關於人生的大事都在線上分享,讓250多萬人意外尋回自己的鄉愁。石秋實有時候覺得自己離這些數以百萬計的粉絲很近,“他們就像是我朋友圈裡的人,”有的甚至認全了自己的朋友,參與了自己的人生。石秋實覺得自己很幸運。

最長的寒假

石秋實現在是通道侗族自治縣一個村鎮小學的老師,受到疫情影響,直到4月19日,學校才剛剛開學。從春節前到開學前的這段時間,石秋實度過了自己所經歷過的最長“寒假”。

但石秋實幾乎沒有一天是在真正閒著的,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她在自己的頭條號中上傳了138條關於自己農村生活的短視頻。和侄女們去拾鴨蛋,和堂姐一起去後山挖竹筍,視頻內容更像是vlog,多是記錄著石秋實每一天的生活日常。

鄉野丫頭:把每天勞作日常講給“朋友圈”裡250萬人聽

秋子在果園採摘柿子。受訪者供圖

其間,石秋實還會幫家鄉帶貨,滯銷的砂糖橘,在當地銷售飽和了的毛尖茶,甚至當地人自制的餈粑和外婆菜,都曾出現在她的視頻中。這些視頻平均播放量數以十萬計,在這個平臺上,石秋實的名字叫做“鄉野丫頭”,她擁有超過250萬平臺粉絲,更多的人願意像她在視頻中自我介紹時說的那樣,管她叫“秋子”。

石秋實所在的村落是湖南懷化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在今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發佈批覆同意通道侗族自治縣等20個縣市脫貧摘帽前,這裡一直是國家深度貧困縣。走出村落翻過大山一直是秋子的夢想。

大學後,她曾試圖留在懷化,也在縣裡的醫院當過助產士。但人生際遇和現實環境最終還是引領著石秋實回到家鄉,成為了在編的小學老師。感懷於逐漸消逝的侗族文化,2017年3月,石秋實在堂哥的幫助下,上傳了自己第一條關於採茶的短視頻,也就是從這一條視頻開始,石秋實發現,自己所經歷的那些平凡鄉村生活,竟也有人關注。

兩千個朋友“在線答疑”

截至目前,石秋實在西瓜視頻上發佈的短視頻數以千計,這些視頻大多拍攝於假期和空餘時間。

在這個假期,縱然有了充足的時間拍攝,可對於未來的抉擇還是在她心裡糾結了一個多月——縣裡的農業局向她拋出橄欖枝,提供了崗位希望她可以從事農業和扶貧相關的工作,繼續服務三農,但對於鄉鎮學校的工作,石秋實還是捨不得。

她將自己的猶豫拍成了視頻,甚至也將自己的小心思對網友全盤吐露。這段8分多鐘的視頻幾乎沒有經過什麼剪輯,鏡頭前的石秋實的狀態,更像是視頻電話另一端的朋友。她談到學校的工作,會說“捨不得,這裡有自己喜歡的簡單熱鬧,以及寒暑假”;她講到農業局的新崗位,會說“能專注於服務三農,做的也是適合自己的工作”。石秋實自己闡述分析著兩份工作的利弊,訴說自己的猶豫和考慮。

這段視頻發出後,點擊量有57萬,算是當時短時間內的一個小高峰。兩千多名網友開啟了“線上答疑”模式。他們有的會管石秋實叫做“秋子”然後以“老大姐”的口吻分析利害,有的會叫她“秋子妹妹”,又以過來人的身份傾訴衷腸,那些逐條的建議說的懇切又細緻,像是在安慰身邊的鄰居或者朋友。

石秋實說,線上的平臺於她個人而言,其實更像是一個擁有百萬級規模的朋友圈。因為自己發佈的那些視頻,讓粉絲們幾乎認識石秋實所有的家人朋友。她也袒露自己對於粉絲的依賴,“覺得有拿不準的事,拍個視頻問他們就好了。就像我如今作品的內容,也是以粉絲的意見為主導的。”

家長裡短也是民族生活

石秋實最初出現在視頻中的樣子,是穿著靛藍色的上衣、黑色百褶裙——這是侗族服裝中最傳統的樣式。那時的石秋實,身上還掛著幾斤重的銀飾。事實上,這是她成年後,為數不多的穿侗族服飾的經歷。

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使得多元的文化越來越多滲透到農村鄉鎮。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將這種滲透稱之為雙刃劍。它為鄉村帶來更多信息,也衝擊著村落中的傳統文化,許多地方方言衰落是再明顯不過的例子。

鄉野丫頭:把每天勞作日常講給“朋友圈”裡250萬人聽

秋子到大姨家幫忙釀米酒。受訪者供圖

石秋實告訴記者,對於侗族這個民族來說,這裡沒有文字,只有符號,除了衣著和一些特色食物和生活方式,侗族也擁有自己的語言。“但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說了。大家越來越多的說普通話,很多小孩子即使聽得懂侗話,也不會用侗話去表達。”

“同時,在我們這裡,也很少有人會穿民族服飾了。”石秋實說,在視頻拍攝之初,有村民看到她身穿侗服上街,還以為石秋實要去表演節目。

“我們最初做視頻的目的,就是想介紹家鄉的風光美食和侗族的文化。”石秋實告訴記者,她喜歡那些顏色鮮豔的傳統服飾,愛聽鄉音,更喜歡家鄉勞作的日子。但和粉絲熟悉了之後,石秋實發現,刻意的介紹往往難以博得粉絲的好感,反而是自己拍攝的關乎村落家長裡短的真實生活,更讓粉絲感興趣。

“他們都說更想看我在村裡勞作和家庭生活中的樣子,所以我就想,真實的日常不也能間接反映侗族生活嗎?”

真實的生活不需要“劇本”

在石秋實所在的老寨村,村裡人已經習慣了這個一直身著侗服,走到哪裡都會帶著手機拍攝的年輕姑娘。他們甚至很多次都成為了為石秋實掌鏡的攝影師和視頻的主角。

石秋實說她從來不愁第二天拍什麼,因為在鄉村的每一天,生活都不會一樣。這些記錄生活的片段,也就不需要任何劇本。

鄉野丫頭:把每天勞作日常講給“朋友圈”裡250萬人聽

秋子與她的家人朋友們。受訪者供圖

有時候石秋實能感覺到粉絲和自己,甚至是自己的那些親戚朋友,都是在一起成長的。她提到自己人生中許多特別的經歷由短視頻記錄,自己的兩個侄女也在攝像頭前長大,而屏幕那一端的受眾,識得石秋實身邊所有朋友的名字。他們與石秋實一樣,稱她的丈夫為“周醫生”,管她的堂哥叫“丫頭哥”。

最近幾個月,有網友注意到石秋實身材衣著的變化,推斷未來不久,“秋子”和“周醫生”將雙雙晉升為寶爸寶媽。記者說給石秋實聽,她帶著笑意說“還沒有啦”,但未來總會有。不出意外,這個新生命的降生和成長,還會被這個侗族姑娘以短視頻的方式一一記錄。到時候,她定要也為孩子穿上侗族的服飾,一點一滴地教授侗話,隨著她去田間山林挖出各種侗族美味。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薛京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