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③ | 繞開一些“雷區”,我們就離真相更進一步

10天汲取一本書的力量,用閱讀滋養生活。”


今天我們一起共讀《思考,快與慢》的第三節。


這是社會思想領域裡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讀了它,或許你的生活、工作、思維方式都會發生改變。


希望你在評論區每天分享你的感悟,和我共讀完這本書。記得轉發給你的親友,組隊打卡閱讀哦。


精彩回顧

《思考,快與慢》① | 是什麼能夠影響我們決定?


各位親愛的書友,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心理學經典名著《思考,快與慢》。


通過昨天的共讀,我們瞭解到了“系統1”常常受到情感、習慣、聯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作出的判斷和選擇雖然速度夠快,但缺乏理性和縝密的分析,因此準確性也不高。


而“系統2”雖然準確性較高,但出現的頻率和次數明顯少於“系統1”。


今天我們將繼續共讀本書的第三部分,進一步揭開“系統1”更多的秘密。


好了,我們馬上開始今天的閱讀,即本書91-135頁的內容。


還是提前留一個小問題:你是一個一意孤行的人嗎?大家可以一邊思考,一邊閱讀。


也許讀完這個部分的內容,你會重新給自己一個不同的評價。


《思考,快與慢》③ | 繞開一些“雷區”,我們就離真相更進一步

01


在本書的第十章中,作者卡尼曼提到兩個概念,即大數法則和小數定律。


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兩個概念都比較陌生,也納悶這又和我們這本書關注的大腦思考的兩個系統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舉一個例子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書中提到的“一項研究對美國3141個縣的腎癌發病率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該病的的分佈模式很值得注意。


發病率最低的縣差不多都位於中西部、南部和西部人口稀少的鄉村,這些區域按照慣例由共和黨管轄。對此,你有何看法?”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處於什麼鄉村還是城市,也不在於由哪個黨派管轄,問題在於鄉村地區人口少。


而極端的結果,更容易出現在數量較少的樣本里,這就是為什麼大樣本比小樣本更精確的原因。


由此,我們也就好理解最開始提到的那個概念了。


即大數法則是在固有條件的前提下,某種事件的發生幾率趨於固定值,而小數定律則是在小樣本里存在偏見的意思。


如果還是不明白兩者的區別,我們可以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那就是比如幼兒園某個班有四五個孩子都出現了食物中毒的症狀,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由此認定幼兒園的午餐有問題呢?


顯然,如果僅以此就認定幼兒園有問題那就很有可能產生誤會,因為這只是一個小樣本現象,不足以定論。


只有對全幼兒園進行普遍調查,進行大樣本檢驗,才可以得到一個較為公正的結果。


此外,還有一個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那就是人們容易把偶然發生的時間做出必然的解釋。


比如“抽菸可以致癌”、“熬夜傷腎”、“不吃早飯得膽結石”等傳聞就是這樣的例子,因為關於安全和健康,所以類似的誤解常常被人們信以為真,其實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思考,快與慢》③ | 繞開一些“雷區”,我們就離真相更進一步

02


在這裡,我們還要提到另外一個影響“系統1”的概念就是錨定效應。


這個概念又叫沉錨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


它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進行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在做決策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給最初獲得的信息給予過多的重視。


錨定效應聽起來複雜,其實經常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一個孩子非常頑皮,以致於他總是在學習的時候靜不下心來,成績更是可想而知。


那麼,當他的媽媽得知他這次期中考試成績又不理想的時候,就會把問題都歸責在孩子淘氣,不用心上。


其實,這種判斷就是錨定效應的結果,顯而易見,並不準確,甚至非常片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錨定效應就是錯誤的,事實上,它只是影響人們判斷的一種因素,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並客觀地看待它、避免因此導致的誤差就好了。


此外,科學地利用可得性啟發法是非常有利於我們做出正確判斷的方法。


在這裡,可得性啟發法,涉及到“系統1”和“系統2”兩個方面,就是用一個問題代替另外一個問題的方法,常常用在對一個不太瞭解的領域的推測。


比如有人問到底是火車安全還是飛機安全呢?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火車更安全,但實際上飛機出事故的幾率是最低的。


那為什麼人們會認為火車更安全呢?


這是因為一旦飛機出事故,電視、廣播各個媒體都會爭相恐後地報道,因此給人們造成的印象就是飛機總是出事故,而且後果很嚴重。事實卻並非如此。


因此,當我們瞭解到可得性啟發法容易造成一些偏見的時候,不妨在工作和生活中儘量避免這種偏見的干擾,重新調整我們自己的認識。


與此同時,類似的調整方法,也有助於我們增進人際關係,不要人云亦云。


《思考,快與慢》③ | 繞開一些“雷區”,我們就離真相更進一步

03


還有,焦慮情緒也是影響我們做決策的因素之一。


這一點很好理解,比如人們都知道孩子體溫沒有超過38.5度的時候,不必太驚慌,先在家護理觀察即可。


但是對於新生兒的父母來說,這一關卻很難熬。


他們通常在孩子剛開始發燒的時候就擔心是不是得了什麼重病,於是來不及多想,便帶著孩子去醫院看急診了。


事實上,也許就是普通的風寒感冒而已。


心理學家對於人們的評估是,大多數人都是感性而非理性的。


因此,導致的結果是人們往往會忽視細節,甚至感知力缺乏敏感。


因此,要想做出理性的判斷,人們首先要練就足夠沉穩和理性的心態。


在本書的第十四章中,作者卡尼曼舉了一個“猜測湯姆專業”的案例讓讀者思考,即假如湯姆在一所著名院校就讀研究生,請預測湯姆就讀於9個專業的概率,並排序。


顯而易見,大多數人先根據普遍性的基礎比率來判斷,緊接著當給湯姆更多具體的描述時,人們開始判斷他應該是計算機專業。


事實上,典型性和基礎比率之間存在衝突,當我們看到某個人的具體性格特徵時,其基礎比率的影響容易被忽視掉。


此時,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到典型性啟發有兩個不足,即人們通常喜歡預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有就是對有質量的信息不夠敏感,從而導致認識的偏差。


簡單地說,當我們做判斷時,即便是已有的信息,也不能因此就輕易下結論。


再多些思考和分析,也許我們就會離真相更近一步。


好了,今天我們閱讀的內容就全部結束了,通過今天的閱讀,我們又進一步瞭解了影響“系統1”的幾個因素,大數法則和小數定律、錨定效應、焦慮情緒以及典型性比率等等。明天我們繼續分析影響“系統1”的其他因素。


明天我們不見不散吧!


喜歡這本書的朋友,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或者右下角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